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24

第24章 教学模式改革()(3)

如何在有限的学制之中贯彻通才教育而又使学生具有各种能力呢?比利时鲁汶工程大学35年的教育实践给出了非常好的答案。该校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都学同样的基础课,例如,机械或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也要学化学和生物,使所有的学生在信息、物质、生命、能量科学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三年制本科学习(欧共体本科学制统一为三年)的另外两年,学生通过专业课基础课、专业课的基于项目的学习,通过实验、公司实习、集成工程项目和产业实践,反复地结合一个个项目的“做中学”,形成了获取知识(自学)、共享知识(团队工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的能力。尽管他们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具体项目局限在有限的领域,但通过做项目形成的能力是没有界线的,再遇到新的项目,尽管是没有涉及过的领域,他们的能力也足以使他们完成任务,不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该校毕业生的良好素质、各种能力及发展后劲,得到产业界的充分肯定。这就是通才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能力的培养。其基本的方法论是“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即“做中学”。实际上,在有限的学制中,任何专业教育都不可能将今后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完全教给学生,就像多数学校目前企图达到的——以学科为导向、追求知识的完备性,而只能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去学,在反反复复的基于项目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学生通过做各种项目一定会学到一些必要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能力,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文革”前,清华大学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教给学生具体知识只是给他一块面包,而使他获得能力等于给他一杆猎枪。面包只能解决一时的饥饿,而猎枪能使他永远不再挨饿。因此,实施通才教育并不意味着理论脱离实际和教育脱离产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产业合作也并非否定通才教育。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通才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有限的通用知识。这一目标只有通过产学合作教育的机制及“做中学”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

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就是要结合工程实践教和学,以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具有全面能力和素质的工程人才。正如温家宝总理讲的,“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我们应当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来全面改革提升我们的工程教育。

二、标准2:CDIO教学大纲制定的需求分析

这一标准阐明CDIO方法论必须将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培养目标和产业对学生素质能力要求逐项具体挂钩。这种素质能力要求不仅包括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类型1),而且包括学生自身能力(类型2,如认知与学习热情、工程推理和问题求解能力、试验和发现新知识能力、系统性批判性及创新性思维能力、职业道德等),团队合作能力(类型3,如团队工作能力、交流沟通互动能力、领导力等),产品和系统建造能力(类型4,如结合社会、企业和业务的需求来构思、设计、建造和运行系统)。这种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求要经过专业化的工程师组织、已毕业的校友和产业界用人单位的审核与认可,并在具体要达到的水平、成绩标准方面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这种培养目标的建立使学生可获得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必要基础,因此要由专业工程师组织、产业界、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和其他评价机构对工科毕业生关键素质和所需掌握知识及能力的确认。这一标准也要求工程教育和产业的紧密合作,否则制定的需求脱离产业界的需要,成为大学主观制定的需求,则教学大纲的设计无法保障学生可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毕业后无法满足产业的需要。

三、标准3:集成化课程设置

此标准要求发展建立课程之间的关联,使多门课共同支持专业目标,要有具体计划将课程关联以针对标准2所要达到的4个类型素质和能力。通常各门课程都是按学科内容独立的,彼此之间很少关联。而CDIO方法按照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来组织教、学、做,应当能够并且必要将相关课程关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于解决综合的问题。完成此项工作的关键是教师,要打破教师之间和课程之间的壁垒,要面向CDIO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关联的工作。这是对每个教师只教只管自己一门课的传统做法的挑战和革命。

四、标准5:设计-制作实践

课程设置要包括两个或更多的“设计-制作”实践项目,包括基础层次和高级层次的项目。这种设计-制作项目应让学生从构思阶段的概念设计开始,经历产品设计和实现阶段,使学生学习应用工程科学知识设计产品的能力和产品及系统制作的能力,而这都要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这种设计制作活动有时要涉及一门以上的课程,因此要求课程之间的关联。

与流行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同,CDIO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设计-制作”活动,这是课程要求的一部分,不像兴趣小组是以自愿为原则。

这种实践项目最好来自于产业第一线,是企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真刀真枪的项目,而不是“假题真做”。企业的项目更实际,包含更多的信息,可让学生学到技术之外的许多东西,如管理、市场、顾客沟通和服务、成本、融资、团队合作等。因此,产学合作是必要的,有助于有效实施这一标准。

五、标准7:集成化教学过程

这个标准是通过集成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同时培养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产品及系统的建造能力。这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要达到同时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标。这就要求将专业的工程项目前后关联性和专业学科的系统性结合起来,而不是像传统做法那样只考虑学科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将其与工程项目挂钩。例如,学生会考虑产品的分析、产品的设计,同时考虑产品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所有这些都在一个练习中完成。产业界的合作者、已毕业的校友及其他相关的人都可以关注提供这样的练习项目。

这个标准之所以采用是因为标准2和标准3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达到的效果只有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而这种教学方法必须能在学生学习时间内达到双重目的: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更进一步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工科教师视为专业工程师的榜样,他们既能教学生专业知识,同时又能传授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使他们做好准备以满足将来的工程师岗位的要求。

这个标准要求CDIO的教学效果和专业知识都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求工程专业教师直接介入到集成化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也要求与工业界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来设计这种集成化教学的项目。

六、标准9:教师CDIO能力的加强

在CDIO方法论中,专门采取一些措施使教师加强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他们最好是在专业的工程实践中开发这些能力。这种师资建设的内涵和程度要因不同学校及专业的不同资源和目标有所不同。这些措施可能包括:①教师利用学术假期到工业界去工作;②与产业界的工程师在科研和教学项目中合作;③把工程经验作为聘用和提升教师的考量条件;④大学中适当的专业开发活动。

如果教师应当担任起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和能力,正如标准3、4、5、7中描述的那样,则教师首先要在这些能力方面称职。很多教师在自己专业知识基础和科研方面是专家,但在实际工程和产业中的经验非常有限。更进一步说,技术高速发展要求教师工程能力的不断更新。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工程知识和能力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工程实例,同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当代工程师榜样。

这一标准要求工科教师的绝大部分应在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方面称职,这可通过对教师的考察及个人自检来证明。多数教师应有实际的工程经验。学校在聘用教师的政策上和评价教师的标准上要考虑这些能力的专业化要求。学校也应为教师提高这些能力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和达标是实施CDIO成败的关键,而这只有通过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才能实现。不仅要派教师到产业界接受工程训练和取得实际经验,同时也要邀请产业界有经验和理论的工程师到校兼职任教,使学生们真正接触到当代工程师的榜样,也从他们那里学习真刀真枪的工程经验和能力。

七、标准11:CDIO能力评价

学生CDIO能力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在CDIO教学方法中获得的成效的具体衡量。通常课堂教学是由任课教师来考评学生。有效的评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这些方法包括笔试、口试、学生表现的考察、评分、学生反映、论文、学生互评和自评等。CDIO方法看重能力的培养,将其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因此必须有有效的评价过程来衡量这些能力的程度。不同能力的评价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例如,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的评价可通过笔试和口试;而“设计-建造”能力的评价也许用考察记录的方式更适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适用于较广泛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而可更自信地确定学生学习效果。

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中,也应强调产学合作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实践项目多应从工业界获得,学生也应有一定的产业实践机会,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群体,也要来自工业界。特别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产业工程师应更有发言权。

以上就CDIO方法论中的7个关键标准作一简介,并阐述了它们与产学合作办学机制的关系。至于工科教育国际化,由于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师,他们应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能了解多元文化并具沟通能力,能在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共事,因此在CDIO教学方法论和产学合作办学机制上自然要加上国际化这一维,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国际化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 E.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SPringer,2007.

[2]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 “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

查建中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100044)

摘要:我国有全球最充足的工科生源和巨大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市场,但是我国的工科教育从理念、机制、师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评估体系等都存在着与产业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整体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分析我国工程教育的优势、差距和问题,提出以“做中学”、产学合作及国际化作为深入改革我国工程教育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产业升级 产学合作 工程教育国际化“做中学”

近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是一个低附加值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且遇到了严重的环境、资源破坏问题。许多专家指出,若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追求GDP 的高增长,后果将十分严重,补救成本极高,甚至会积重难返。

众多的国内国际因素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产业升级的紧迫挑战。除了上述环境和资源因素以外,还包括人民币增值、劳动力成本上涨等,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扩张所代表的经济全球化,正在驱使我们的产业向高知识含量的价值链上端发展。有分析认为,跨国公司对于全球发展的影响比各国政府更大,因为它们跨越国界、无处不在。近年来,跨国公司不断把产业链中知识含量高的业务向资源优异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业务包括产品研发(R&;D)、客户服务(Cal Center)、财务、市场、金融、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外包(BPO)等,旨在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获取更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