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28

第28章 教学模式改革()(7)

学院举行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验收会。参加此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指导教师、学生及部分对创新性实验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了此次结题验收会。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作出指导,我院特邀请具有指导学生科技活动丰富经验的王玉凤教授等9位老师担任此次结题验收会的评委。会上,各项目组的同学就本人在此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中承担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工作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收获等方面向评委做了介绍。评委老师以考察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为出发点,就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研究论文或总结报告及现场汇报中存在的疑点,错误及应改进的方面提出了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既对项目本身进行了考核,同时也对学生今后更好地参与各类科技活动,提高动手和创新实践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结题验收会上学生谈到:“能够在项目结束时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和点评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场没有参加此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也表示将要积极申报今年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创新性实验项目,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五、大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总结中,学生们感悟颇深,在总结中.谈了各自的体会。

(1)第一次对科研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了亲身实践,是很有价值的锻炼。指导教师在试验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培养了学生进行科研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2)激发起了学生进行科研的热情。虽然在实验室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很辛苦,但却让学生认识到了取得课题成果的同时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消耗大量的精力,同时感到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需要通过自行补充知识的方法来补充,包括查阅资料。

(3)从指导老师身上看到并学到了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和品质,激发了学生们的想法和思考,使学生在实验中不但提升了技能,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对待科研严谨认真的态度。

(4)学生和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积极性高,互动性强。通过参与这样的创新性实验项目,锻炼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习掌握了新知识和新方法,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从最初的接受教师指导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作用,培养了专业(尤其是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科技文章的写作能力,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得到培养和提高。

(5)团队协作是学生总结中感到在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另一项重要的收获。一个人无论是知识面还是精力上,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个项目。只有集合大家的知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通力协作,才能有效地完成项目的开发。

总结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度还不是很广,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感受探索实验的乐趣和难得的锻炼机会,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理论基础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研究的要求,实际动手能力还不够强。

(3)对有些项目,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导致项目的实施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计划目标(进度和质量)。

(4)学生在课题中发现知识范围的局限,决定了研究的局限,希望学校多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科学知识。建议在研究活动中尽量拓宽视野,将更多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题更具有实际价值。

(5)实验经费不足造成:设计方案必须重新修订,延误时间;实验中由于某些仪器性能达不到要求,部分实验方案要重新调整,甚至无法进行,为此耽误很多时间而且实验效果不好,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通用仪器不足,只能借大学物理实验或专业实验室的仪器,从而限制了部分实验进行的时间。建议:希望建设专用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基础平台,提供一些常用的通用仪器。

(6)经费紧张,实验条件有限,限制了项目吸收的学生人数,学生一些好的实验想法无法实践。

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唯有不断创新,特别是探索与实践本科科学研究训练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科研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检查和验收情况表明,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做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工作,需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任务,合理规划;二是用心组织,认真落实;三是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同时,要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学生与教师、重点与普及、结果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保证课题的稳定来源、经费的筹集渠道、评审评价体系等;将创新天地、学科竞赛、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应依托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平台,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扩大学生受益面,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加到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来,进行研究,施展才华,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祖源,毛骏健,吴於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中国大学教学,2007(9).

[2]方惠英,楼程富,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7(8).

[3]虞立红,方瑾,何丽平,等.推进研究性教学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国高等理科教育,2007(5).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特色方向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毛保华,徐彬,许红,宋瑞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100044)

一、历史发展与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城市方兴未艾的轨道交通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人才需求。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以后,深圳、南京、大连、武汉、长春、重庆、杭州已先后开通了城轨系统的运营服务,西安、成都、青岛等10余个城市已经或正拟动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预计2015年,北京、上海、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进入全世界前10名。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过2000km,占世界总里程的1/4。

针对这一发展趋势,我校1999年首次对本科生开设了专业特色课程“城市轨道交通”,200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的教材《城市轨道交通》,该教材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被国内多数大学采用,目前已第6次印刷,印数超过1万册。2002年,为适应轨道交通的发展,分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两门课程,并在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中设立了新的专业方向——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2004年,该专业方向在“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培养出教学效果良好的师资队伍;2005年,补充修正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明确了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列车运行计算与设计”和“城市客运管理”4门课程作为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新体系。2006年,团队在大量科研实践的基础上组织编着出版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两部教材,并被评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出版着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管理及收入分配理论与方法》(教学参考书)。2008年,团队编着出版了《列车运行计算与设计》,“城市客运管理”教材也将于年内出版。目前,团队通过出版精品教材和融入科研成果设置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完成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产品开发与多个教学实验系统的开发,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创新性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过程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需要更加系统化;

(2)教学执行计划的设计需要更加合理;

(3)学生的教学设计(选课)需要更多指导;

(4)实践教学组织需要更加精细。

下面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二、基于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完善方法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亟待加强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工科教育本身的特点。因此,研究制订本方向课程体系的主要目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体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传统铁路的区别。要在参考大量最新国内外相关数据及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色,反映专业方向的技术内涵。

(2)充分重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将工程实践知识和能力融入教学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

(3)构建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与科研工作三位一体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与评估体系,丰富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

三、技能培养改革计划及实施组织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我们已经在“城市轨道交通”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理论教学、科研实践、教材编写等方面。在教学实施方面,我们重点结合当今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探讨了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法与内涵。

(1)在课程建设方面:以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依托,力争将该系列课程建设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的研究性精品课程,使其成为全国轨道交通领域有影响的精品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网络课件、多媒体录像的制作工作。

(2)在教学内容方面:吸纳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和前沿性内容,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通过强化学生的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教学方法方面: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与方法,帮助学生轻松、牢固地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知识,最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融合运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现场参观、课程设计及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工程项目中的有关实践知识和能力融入教学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研究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结合科研教师自设专题,开展专题研究竞赛,收到了良好效果。

(4)在教学质量的管理方面,利用督导听课制、教师互听课制、学生问卷打分制及课程组每两周一次的教学研讨,加强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求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讨研究性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写作,结合课堂讨论与点评,强化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目前,已经建立了课程设计资料库与软件环境,一个可共享的专业方向教学平台基本形成。

四、研究结论

过去几年来,本方向结合教学改革需要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建立了专业特色方向课程体系,根据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

(2)结合科研工作成果组织编着了专业特色方向教材4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被多家同行高校采用,2006年以来已经第3次印刷。

(3)1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印数超过了1万册;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建立了基于科研的教学素材库。

(4)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多家相关设计院建立了设计参与性实习基地,聘请专门从事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

(5)在课堂教学的课程设计中结合团队的科研实践活动设立科研专题小组,通过集调研、分析、写作、演讲于一体的科研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与钻研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6)结合科研工作研制开发了多个实验教学系统,如“列车运行计算系统”、“机车节能操纵优化指导实验系统”、“列车运行计划编制实验系统”及“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系统”等。上述研究的相关成果获得中国铁道学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及6项软件着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