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29

第29章 教学模式改革()(8)

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贯通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刘云,周俞波,周春月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0044)

摘要:简要回顾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班发展历史,介绍了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选拔和培养过程,强调了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贯通,分析了教学过程的具体措施、成效与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关键词:通信工程 本硕连读 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1996年就开展了关于本硕连读贯通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着名高校的相关举措后,依据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于2000年7月适时提出进行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贯通培养试点的可行性报告,2001年上半年获得学校批准并于当年开始推行试点工作。

同年,电信学院制定了本硕连读贯通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确定了试点班领导小组,明确了指导思想,对课程设置和管理措施做了详细说明。2004年秋季和2005年春季,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和反馈,经过研讨和论证,对管理办法和培养计划进行了两次调整,开始执行新的管理办法和教学计划。在考察了上海交通大学相关做法后,于2007年开始在选拔管理制度上做了调整,实行自然班和教学班并行的双轨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能力要求

本硕连读贯通培养是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是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尤其是通信领域英才的大胆尝试。电信学院通信工程本硕连读班,旨在以先进的培养理念、优化的课程体系、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精心组织、科学管理,达到缩短培养进程、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的目的,以促进本科教育加快向研究生教育延伸和扩展。

本硕连读贯通式培养模式致力于探索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因而教学过程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型向创新精神的激发型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激发学习热情、启发创造性思维为原则,为学生将来在事业中取得成就和不断创新,并具有持久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培养目标来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表达、撰写论文及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

(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

(3)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基本电路的应用能力;

(4)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理论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5)掌握通信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6)具有在通信信息工程领域进行相应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选拔与培养

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需要科学可行的培养模式来支持,本硕连读班人才培养按“3+2”模式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前3个学年以本科阶段学习为主,强调通才基础教育。经过选拔后,被确定为本硕连读的学生在后2个学年选择专业方向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部分学生直接攻博。

选拔时引入淘汰与竞争机制,坚持滚动选拔与适时分流相结合的原则,选拔共组织3次。第一次选拔时间为新生入学两周后,学院组织学生自愿填报,结合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及综合素质进行选拔,第二、三次选拔时间分别为第二、六学期期末,主要依据其学习成绩及其综合测评。其中,第三次选拔允许学院其他专业学生提出申请。

第三次分流在第六学期末进行,品学兼优且综合测评在本硕连读班前50%的学生获得本硕连读生初选资格,其他学生则转入通信工程专业继续完成学业。同时,通信工程其他班级综合测评在前5%的学生亦获得本硕连读生初选资格。分流时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与潜能。如不符合规定条件但具有学科竞赛、发表科技论文、具有发明专利等特长的学生亦可提出申请。

电信学院通过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逐步探索科学可行的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原则上坚持宽口径、厚基础、严格分流、突出创新。培养过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本科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研究生教育阶段。部分数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采取本硕两阶段学分打通互认的做法,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和知识的重叠,为学生能有更多自主创新时间提供了条件,使得学生能够较早进入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科研团队。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贯通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班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突出主干课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计划单列,结合通信与信息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剖析,以扎实厚重的基础理论培养为目标,加大合作性、问题性及实践性在人才培养中的权重,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可能。

在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时,分析培养环节之间的联系,减少课内学时,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早出人才、出优秀人才。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开展与其他班级相比有特殊要求,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培养目标与知识结构、培养手段和认知规律统筹考虑;强化理论基础与整合教学内容统筹考虑;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统筹考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统筹考虑;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统筹考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能力、创新与素质培养统筹考虑。

贯通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时间上的优势,将贯通式培养模式所赢得的时间,真正用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评先和选拔时均给予较大权重,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提高自学能力,培育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较完备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

兼顾到现有的基础和队伍,电信学院适时地对教学方法提出指导性意见。在教学中精选国内外优秀的教材,精编相关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的知识层次,减少教学内容中不必要的重复,在力求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增加对研究综述性文献的阅读和课外学术讨论的兴趣。

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班除选修课程外均单独授课,各课程均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课程负责人(一般是副高职称以上)承担,教学大纲突出与硕士阶段的衔接,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讨论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程学习中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电信学院始终注意到教师的关键作用,教师作为传统教育的受益者和传承者,其主动创新意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选拔承担试点班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对其提供相应支持,甚至鼓励其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并为其提供经费支持。以此为契机,试点班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比较显着的做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单位,绝大多数课程任课教师在涉及基础理论、原理及重要内容时由教师精讲,对实务性、较简单的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

(2)教师通过对科学技术典型实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师以所参加的科研项目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国家实验示范中心和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两大平台,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业务知识上机进行模拟,使学生有切身感受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文原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课堂英文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如国家级教学名师陈后金教授主持的双语课程“信号与系统”在试点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利用校园网,创建课程学习网站,教师把教案放在网上,提出问题和设想,课后学生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师生交流相对畅通。

五、成效与问题

自2001级起目前已毕业的试点班各年级学生情况。

试点班学生的综合能力亦有显着提高,以毕业设计和学科竞赛为例,近年来毕业设计优秀率在23%以上,高于学院其他班级;2007年度试点班各年级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210人次以上,其中115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励,为提高学院乃至学校的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试点0403班学生张皓翔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电信学院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班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了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1)由于教学计划的单列,使学生经过淘汰和选拔后在课程衔接上存在一定困难;

(2)研究生学制压缩形成了试点班持续发展的一个政策瓶颈,如何利用更短的时间实现培养目标成为当务之急;

(3)根据近几届试点班调整情况来看,相当比例调出的学生意志消沉,心理压力过大,个别甚至不能正常毕业;

(4)试点班的初衷是培养高水平的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通信领域英才,根据目前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在硕士阶段即选择了就业,没有进入博士阶段,有违创办初衷。

六、改革方向

(1)将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班扩展为电信类专业本硕连读试点班,定向培养以服务于学院学科建设需要;

(2)将选拔时间推迟到大一学年结束,将确定导师时间提前到大三学年;

(3)学生大三学年可以在院内重新选择专业,并确定研究生阶段主攻方向;

(4)以研究生阶段中期考核成绩作为其本科毕业设计成绩;

(5)强调学生必须参加科研训练体系;

(6)对试点班任课教师进行选拔,提供必要的教改支持和优惠措施;

(7)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提出明确要求。

电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周俞波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0044)

摘要:围绕电子信息类专业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这一主题,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结合就业及行业发展状况,提出电子信息类相应要求,就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用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是孕育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赋予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电子信息类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速度之快、扩展规模之广、影响力度之大,是过去任何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家科教兴国大战略的背景下,电子信息类科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至关重要的核心。基于此,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重点教改项目“电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启动一年多以来,项目组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类专业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他山之石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高等教育对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就其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还是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对我们都有启发和借鉴之处。

哈佛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辅导、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独立学习等,同时将项目研究、个案研究、小组学习、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实践锻炼、野外旅行、班级讨论、客座教授讲学、个人或小组汇报等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一年级讨论、高峰体验课程、探究性课程等。在课程考核时,除期中考试、期终考试、考勤等传统方法以外,还有同学评价、研究报告与汇报等多种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以“动手动脑”作为其课程教育模式,教师发给学生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要求学生用箱子里的零件自行设计安装一台机器。大部分专业的学生要花一年时间左右的时间进入实验室,从事有关的实验学习,其目的不仅在于学会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理论知识。

普林斯顿大学电子机械工程系要求学生完成一项系统设计,一些知识并未在课堂上讲授过的,需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独立解决问题,有些学生通宵达旦地在实验室里进行工作,其设计方案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常常超出教授的期望,而学生辛苦之后也深感收获巨大,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