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31

第31章 教学模式改革()(10)

从上述政策和建设目标来看,可以感受到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以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创新人才培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长远看来,必须研究如何建立适应时代背景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并将其融入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各方面,才能在各层次培养出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充分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技术素养和竞争能力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但是,培养人才的问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相关联,需要我们及时总结经验以期求得更好的效果,同时需要我们既充满使命感、责任感,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鞠颂东,施先亮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物流管理系,100044)

摘要:按照质量工程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知识体系构建与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系列教材建设等方面论述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创新

近几年,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已经有二百多所高校设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然而,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培养质量方面良莠不齐,整体培养质量与国家、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国家提出质量工程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更加迫在眉睫。而要提高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7被批准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在专业建设上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精神特别是以“质量工程”为指导,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知识体系构建与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系列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要以质量工程为指引;二要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和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状况,研究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三要结合学校物流管理学科发展的特点。根据以上基本思路,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和改革方案。

(一)专业定位

依托高水平学科群,立足交通运输领域,突出铁路行业特色,继续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为铁路企业、物流行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培养急需的具有理工基础和创新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抓住我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机遇,主动适应铁路建设和经济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到2010年,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和“以创新性实验训练为主线、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具有理工基础和创新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三)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理学、工学、法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熟悉物流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库存控制、物流信息管理及相关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制订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为几十所高校所借鉴。

二、知识体系构建与课程体系创新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创新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并深入研究物流管理学科内涵的基础上,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内容。

(一)构建知识体系

在知识体系方面,应按照知识领域、知识模块、知识单元的层次进行构建。以物流管理涉及的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为基础,可以将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划分为物流管理原理、物流运作管理、物流系统科学、物流技术、物流经济、物流综合等6个知识领域。在上述知识领域的基础上,又可以将上述6个知识领域分解为31个知识模块和189个知识单元(包括104个核心知识单元和85个可选知识单元)。

(二)创新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该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来创新课程体系。课程可以在多个知识单元、知识模块或者不同的知识领域范围内进行设置,但最后形成的课程体系应覆盖知识体系的知识单元尤其是核心知识单元。根据这个原则,可以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并明确每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这样就可以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与重复,实现各课程的有效衔接。

我校成为国内率先研究并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高校,这一工作为全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形成的课程体系,也得到了全国其他高校的广泛认同与借鉴。

三、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内容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课程教学内容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三新”(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坚持科研成果进课堂,突出教学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特点。如“供应链管理”课程在讲授相关概念时列举了“中盛集团公司的供应链”案例,该案例来源于“中盛集团公司物流咨询”科研课题,在讲授“供应链管理战略”时吸纳了“中铁现代物流科技公司物流发展战略”、“胜利油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研究”等科研项目的成果。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探索研究向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从2005年起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了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研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进行经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物流学”课程引入课程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性教学及训练环节,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实施了教学方法由“知识讲解型”向“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由“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并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性教学内容结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管理运筹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专题研究的研究性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知识,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实践教学改革

通过加强对课程实验、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来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方面,跟踪学科发展、引入科研成果,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自主设计并开发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等课程实验软件,有意识地增加实验的决策点,加强实验的互动过程,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二)课程实践教学

在课程实践方面,采取邀请企业人员进行课堂讲座、进行课程实践调研、到企业现场参观等方式,丰富了课程实践的内容,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如“物流企业案例分析”课程邀请了北京远成物流公司的多名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课堂讲座,讲解公司每个业务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组织学生到北京现代、汇源集团、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等企业参观;“物流学”课程要求学生制作调研提纲和调研问卷,到有关企业进行实践调研。

(三)专业实习

在专业实习方面,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集中实习,使学生能直接接触企业的现场实践,了解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过程,掌握现场操作技能和管理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007年,物流管理专业2004级本科生分别在北京嘉和嘉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和北京西南物流中心进行了1个月的集中专业实习,了解了医药物流、图书物流的管理与运作过程和发展动向,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五、系列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实施了精品教材建设的战略,精心组织编写并出版了物流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十余部,并在教材体例、教材内容、案例与习题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出版的系列教材十分.销,很多教材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了多次印刷。其中,有8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此外,在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中,有7部教材获得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

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希望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能够为全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谷再秋,乔志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初探.现代教育科学,2005(5).

[2]刘联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物流技术,2005(2).

[3]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中国水运,2003(12).

[4]甘明等.试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物流科技,2002,25(5).

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

佟琼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参与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实际,探讨了本科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思路,以期为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建设及兄弟院校经济学特色专业的申报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

2008年1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发布,北京交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被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特色专业是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在“十一五”期间择优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专业获批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3所高校,第二批有11所高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嘉兴学院。

作者作为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系工作10年的教师,全程参与了经济学特色专业前期的申报和目前的建设工作,结合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谈谈我们的思考和解决思路,希望能对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专业定位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本科阶段经济学类仅设4个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而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学科分类,经济学门类下有两个一级学科:0201理论经济学和0202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下设6个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设10个二级学科。其中,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分别为应用经济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由此可见,本科阶段经济学类的4个专业,除了经济学专业,其他3个专业基本都是按二级学科设置的,而经济学连一级学科都不是,是个学科门类。经济学本科专业名称的宽泛,致使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各不相同,课程设置差异非常大。有些师资力量较弱,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的学校,有因人设课的现象,即教师能讲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所以其课程体系不具系统性,更谈不上特色。因此,如何确定经济学专业的定位,从而明确培养目标,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是全国开设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对此问题的解决思路是:专业定位一定要体现本校经济学科的优势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