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42

第42章 教学模式改革()(21)

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探讨

丁静之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100044)

摘要:本文围绕因需施教、因课施教和因材施教,探讨高校教师如何在合理的课程设置指导下,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满足国家目前及未来经济形势的需要。

关键词:人才培养 因需施教 因课施教 因材施教

一、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对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质量、各专业门类方面都大大地增加。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从高等院校的角度出发,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人才培养首先要从认识需求做起,即充分认识国家目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由此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同时确立相应的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等,最终把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活动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考虑到教育本身及学生成长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本文将以因需施教、因课施教和因材施教为线索,阐述高校教师如何在合理的课程设置指导下,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因需施教

在新加坡,无论是三所大学,还是五所理工学院,只要市场一有需求就会立刻反映。比如,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南洋工院办华语课程,培训海南省护理人员”,“共和工院与国大医院合办配镜证书课程”,“淡马锡工院与德国公司合作设宇航业培训中心”等。我国的高等教育虽不至于如此务实,但是这种服务需求、因需施教的理念确实值得我们注意。另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来自2007年6月英国皇家工程院发布的《21世纪工程师教育》调查报告。该报告剖析了工程教育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针对工程类毕业生在素质上不符合工业界实际需求的情况,对工程学科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相对僵化,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相对落后的情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个例子反映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目前高校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人才还将会进一步短缺。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那么,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物流人才都需要具备哪些综合素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物流人才有什么差别?这种短缺是结构化短缺还是绝对化短缺?我们只有对目前及未来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做全面的分析后,才能对高等物流教育对症下药。

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首先了解社会的实际需要(比如,通过对某些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的方式),因需施教。要在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及课程设置指导下,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来的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延伸,对原来一直沿用的教辅材料及教学方式做适度的调整,并根据所教授课程的特点,适当加入实践环节,以便帮助学生拓宽基础知识,改进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实际的需要。

三、因课施教

课程设置、开课时间和内容都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不同的课程在教学计划里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如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和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尽管二者的方法、原理和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但因它们各自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与过程也各有侧重。如前者培养的目标对象是工程类专业人才,后者培养的目标对象是商业、管理类人才。所以,国外管理学院开设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而工程学院开设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再以作者所教授的两门课程“运筹学”与“高级运筹学”为例,前者因为是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因而教学一般涉及的内容就是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掌握基本原理,并兼具一定的运算能力。虽然课程中不乏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军事、工业和政府部门等的问题,但是基本知识的掌握毕竟与真正的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同样是运筹学家族的“高级运筹学”,由于授课对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较前者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从教学内容上看,后者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拓展;从探讨的问题来看,高级运筹学中探讨的问题较前者或者更加接近于实际,或者更加接近于学术研究的热点;从授课方式上看,由原先的以授课为主,辅之以学生作业和部分计算技术的应用,转变为学生自学、完全实验、分组讨论与教师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学生的自学采用Problem-based Learning 方式。总之,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简单重复“炒冷饭”的认识上。

因此,高校教师在担任一门课程任务时,首先,应当了解本门课程对完成培养目标的特殊作用与意义;其次,教师要对所授课程透彻掌握、运用自如,在把课程的内容、方法不折不扣地教给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在研究课题的依托下,尽量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和推进课程教学前沿;第三,教师要逐步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四、因材施教

学生是通过分数段选拔出来的,表面上成绩相差无几,但是他们的兴趣、爱好还是千差万别的。同一位教师教授同一门课程,学生有的喜欢课程的理论部分,有的则热衷于计算和应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所需要掌握知识的程度及侧重点一般也不必完全相同。以作者教授MBA 课程Data Model and Decision Making为例,该课程对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十分必需的。但是对部门领导一般多需要宏观掌握,对专业技术人员则要求精益求精地钻研技术,而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则需要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要有宽大的胸怀。

教师不是领导者或技术专家,而是传播者、宣传者和教育者。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其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上精心设计课程。第三,当学生对课程有了基本掌握之后,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挖掘与开发学生潜在的聪明才智,鼓励不拘一格的人才出现。比如,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物流设计大赛等课外活动,通过大赛提高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并运用计算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学术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基础上,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与突破;特别是当任课教师本来就有这方面科研课题或者校企联合科研项目时,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按学生不同的爱好与兴趣,分配他们去完成某些子项目,使他们在课题研究中发挥各自特长。上述措施和办法,不仅能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分工、协作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

五、结束语

事实上,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与社会需求有关,还与各高校类型、培养特色与专业特色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仅围绕因需施教、因课施教和因材施教,阐述了作者在课程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办法,希望为教学科研型大学所需要的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宋永华,解启健.把脉当前高校教育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中国教育报,2008-3-28.

[2]张建新,张剑.2010年物流人才需求量超30万大专生月薪可过万.(2008-1-1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1/15/content_ 7422912.htm.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探索

王小娟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100044)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为依据,结合北京交通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索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设计原则和评价方法;探索的只是一个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本土模式”,力图以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性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 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2007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称课程要求)就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显然,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围绕相关的英语材料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操练、交流和运用,从而主动构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通过调用网络上各种有效的信息资料,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并在虚拟的交际环境中灵活、自主地运用语言,最终达到建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国内、外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描述。最早开始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Holec(1985)认为:自主学习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能力。Dickinson 在Holec 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负责有关学习的所有决策并负责实施这些决策,主要包括:确立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及进度,评估学习成果。简言之,学习者能够对计划、监控和评估三大环节负责。同时,他还提出不同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完全性自主学习和指导性自主学习。完全性自主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参与,而且学习者也不使用任何种类的专为学习者设计的语言学习材料。指导性自主学习则有老师不同程度的参与。

操作主义学派主张通过设置一套“刺激-行为-强化”的程序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人本主义理论主张要想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消除他们对学习能力的自我怀疑和消极的自我评价,其次要针对学生的自我过程分别予以指导(McCombs,1989);建构主义学派采用3种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是直接向学生讲解有关学习的知识、学习策略等(Duffy et al,1986,1987)。二是采用同伴辅导和问题讨论的方法(Schoenfeld,1984)。三是开展合作学习( Stevens etal,1987)。国外学者Bond.D 提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的3种教学策略:(1)以个人为中心的教学策略(the individual-centered aPProach);(2)以小组为中心的教学策略(the grouPcentered aPProach);(3)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策略(the Project-centered aPProach)。我国学者把自主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3类。但是对于不同外语水平、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规模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余文森等(1999)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20世纪70年代末,自主学习理论和实验研究不断涌现出来。如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创立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先生的“八字”教学法等,即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

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国际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及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超越时空地瞬间在全球范围得到各类信息和进行各种活动。它同时影响着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与人们的受教育方式。因此,网络环境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以教育软件、资源为基础,以网络技术环境为支撑的现代教育和管理环境。这种全新的现代技术也就给大学英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仅靠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显然难以实现。课外的网上学习能弥补这种缺失。其次,我国教学的现状迫切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研究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