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63

第63章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4)

二、导论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是学生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前应接受的基本训练,它担负着系统全面介绍通信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通信科学大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正如《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中指出的:“学生在学校里,首先是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思维,然后才是掌握必要的知识。”因此,作为在大一阶段开设的这门课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解决以下问题。

1.Why(为什么要学习通信专业?)

通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巨大动力,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中,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入学时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并不了解。为了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我们在导论课程中有意安排了一讲内容,即广泛介绍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通信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后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介绍了相关行业应用通信技术的实例。

通过这些,使同学们明白了为什么学习通信专业及该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理性的专业认识,比如专业的性质、知识的体系、学习的内容和课程的设置等;同时,使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了在一定阶段之内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加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What(什么是通信?)

在“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中,关键的一讲内容就是着重向学生介绍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通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体系,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可能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等。导论课对通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通信系统的组成等相关概念及作用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系统学习通信专业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3.How(如何学习通信?)

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还应该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专业学习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针对通信专业的特点,给出有益的建议,如让学生自行阅读《计算机世界报》、《网络世界》、IEEE 杂志等,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材料,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特别是当很多同学主观上想学好通信,又苦于不知从何入手时,在“通信工程导论”课中就对学生给予具体引导,让他们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并结合现代通信新技术和新概念,做好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此外,在导论课中还讲授了大量的学习方法和科学家认真思考潜心钻研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该专业的信心,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标,规划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4.Innovation(培养创新思维)

与其他学科相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前沿的通信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专业知识体系,进而成为大学通信专业教育中教科书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通过创造性研究取得的。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在“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同学们意识到,作为一名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意。所以,我们在课程中还注意给学生分析技术与产品的创意和思路,鼓励学生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课题设计,建立开发意识,大胆创新,大胆实践。

总之,导论课的开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尽早地树立专业思想,掌握从已知的知识构建出未知的新知识的能力。

三、大学生对导论课的感受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能在大一的时候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是极有必要的。通过“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学习,他们初步明确了学习此专业目的,接触一些学习方法,了解通信方向的学习内容、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解通信行业的发展形势和特点,知道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清楚应如何应对4年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还有同学认为,学习“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最大的收获是深刻感觉到作为一名通信专业的学生所肩负的责任,应时刻关注通信的新发展、新动向。

几年的导论课程讲授,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同学们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因为每年课程结束后,我们都会收到许多同学写来的书信和思想汇报。例如,04级一个同学写道:“短短的4周过去了,也许那短短的16个小时并不能够让我们掌握太多的专业知识,但它却为我们开启了通往‘通信王国’ 的大门,给了我们深刻的指导性,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未来的漫漫长路到底该去做些什么。通过对‘通信工程专业导论’ 的学习,我们坚定了信心,还将继续走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去学习,去研讨各种通信专业的知识,不断进取,不断创新。”05级一个同学说:“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 课程是对我们未来专业课程的铺垫。虽然刚上大一,我的专业知识基础几乎为零,但通过老师形象、生动、由简入繁的讲解,不仅帮我初步了解了一些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更使我了解当今社会对通信专业人才需求的动向,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有同学表示,通过导论课的学习,了解了未来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概况,以及这些课程的难度,做好了怎样学好它们的心理准备。有同学认为,导论课不但解决了为什么学的问题,还明确了要学什么。此外,学生们具有代表性的感受还有:“如果我们对我们所从事的东西是什么都是茫然的,谈何容易把它学好呢?导论课如同春风化雨,在我们渴求‘通信是什么’ 的时候给我们答案。”“导论课的意义并不是讲述了多高深的知识,而是学会了一种态度。”“通过导论课的学习,我深刻地体味到了这门课程的广博及其广阔的前景。虽然有很多知识我还不能了解,但最起码,对于通信工程这个专业,我已从‘一无所知’ 到了‘知之甚少’。更重要的是,我对其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被激发出的‘求知欲’ 会让我更好地投身于通信的学习当中,更好地掌握这门课。”“导论课使我树立了要深化通信专业学习的远大理想,在大学4年学习之后我将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希望能在通信专业的科研和学术方面有所成就。”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抓紧4年的宝贵时光,在跨出校门之际,不仅掌握相关知识,而且形成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成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成为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人。

通过学生的感受,可以看出,仅历时4周的“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开设,留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不仅使学生们明确了什么是通信,了解了通信专业要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和技术,初步懂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让他们明白了应该如何安排好4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使他们大体上了解了今后的工作,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和人生的目标。这些方面也正体现了开设导论课的目的所在。

四、结论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虽然只是一门概括性地介绍通信专业领域的技术框架与知识体系的专业前导课程,但却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通过分析导论课程的开设目的不难发现,课程解开了刚入校学生心中的迷茫,明确了他们在专业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前进方向。

课程的实践也表明,开设导论课不仅使学生较早地树立了专业思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导论课以培养学生对将要从事的专业的兴趣作为出发点,以解惑作为目标,以学生们的共鸣为保障,以“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实现了学生们的自我建构。因此,有理由相信,加强和提高导论课的教学,将对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思源班“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

刘 颖,曾涛,任希,侯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100044)

摘要:本文强调了创新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之间的关系。结合我校教学改革试点班——思源班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文章探讨了在教学工作中的5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基础教学与专业应相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最后对考核评价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 模拟电子技术

一、前言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造性思维,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考虑、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近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种提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事实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技术、新产业,经济发展就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当前的时代特点是不创新就要被动挨打,不创新就会任人宰割,不创新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国际事物中的很多事例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是形势要求我们创新,是时代在呼唤创新人才。

中国的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深化高校内部改革、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身为高校主讲教师,有责任深入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因素。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之中,不辜负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

为了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北京交通大学设立了教学改革试点班——思源班,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二、“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工作方法

作为“模拟电子技术”主讲教师,在思源班的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教师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主动建构知识,不提倡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教学中强调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汇总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实验方式、教学辅导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多媒体化(多媒体课堂)、课程辅导网络化,保障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力争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强调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法及不同方法对应的前提条件,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第一种解题思路利用了戴维南定理,假设条件是发射结电压近似为工程估算值。第二种解题思路中,假设条件(1+β)RE 冲RB1∥RB2,而该条件一般电路均能够满足。第三种解题思路虽然能够得到IBQ,但是解题过程比方法一复杂。方法四利用作图方法,简单,但容易产生较大误差。比较4种解题思路与方法,使学生了解第二种方法是最适合工程计算的近似方法,加深学生对课程特点的认识。

在教学中通过若干环节,强调课程的工程性、非线性等个性特点。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