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64

第64章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5)

三、注重教学工作中的5个结合

(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研究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分析、设计、制造的工程实用技术,是一门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广泛联系的课程。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预习、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和手段;在上课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仿真调试方法的介绍,在课堂上经常给出典型应用电路的仿真调试结果及分析过程结果,并将其作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桥梁。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现代仿真调试和电路调试相结合的综合调试方法。坚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让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应用模拟电子技术的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均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不同的特点,在布置理论作业时分基本部分、扩展部分。实验教学内容同样有基础内容和综合设计内容,综合设计题目有难易系数不同、应用方向不同的多题目供学生选择,强调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基础教学与专业应用相结合

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保证扎实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结合与专业应用相关的电路设计作业。特别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供模拟收音机、音频放大器、楼梯间声光控制、音乐彩灯、多路红外遥控器等综合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以满足通信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等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工作中将模拟电子技术与专业应用相结合,不仅使学生对专业相关基本单元电路有了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提高了学生从事创新实验的兴趣与能力。多设计方案的引导,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工作比较而言,大多数学生更热衷于逻辑电路的设计工作;对于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多数学生更热衷于后者。甚至个别学生认为“模拟电子技术”在专业中无用武之地,认为现代的社会是“数字化”社会,对模拟电路学习热情不高。

在学生存在对模拟电子技术认识片面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强调模拟电子技术在专业应用中的地位及主要应用。例如,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让学生知道模拟电子技术在通信网络中占据的比例虽然不高,主要限于用户接口单元,但是这对于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而言,是非常重要、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与课外相结合

模拟电子技术在现代工业中,如通信系统、控制系统、测试系统、计算机、家用电器、农业机械、航空航天技术、现代智能交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工作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电子相关工业发展的现在和与国外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爱国意识,增强学生富强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既重视课堂教学,也重视课外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电子技术活动信息,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拔尖人才创新实验项目申请等优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外活动,积极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现代电子技术相关的学术讲座,了解相关专业发展动态,注重实验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四)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在强调专业、专业基础、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忘学生人文教育。如果大学培养的优秀创新型人才走向社会,掌握高技术的人才能摧毁世界,能污染地球,能组合成新的基因来生产新的生命形式,但他们只懂得如何画指数曲线、如何设计调试电路、调试程序,而其他一无所知,那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 因此在注重科学教学的同时,人文教育同样不能忽视。

目前国际很多知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他们的跨学科课程,往往更多地要求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对于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创新人才应该是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因此,无论在课堂内外,既要重视科学教育,也要重视人文教育,更要重视二者的统一。

(五)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这里谈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而且包含教学要与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工作相结合。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多地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本文的教学与科研结合是让学生从事教师的研究工作,或教师给学生设计或学生自拟的创新实验等研究题目,是让教学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学生参加创新实验题目的研究过程中,使学生发挥出在课堂上较少展示的创造技能,特别是参加教师的研究课程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成为可能。

让学生学习知识和给学生安排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教师的职责;而质疑和挑战教师、寻找和教师一起做研究的机会以便继续探索知识则是学生自己的任务。如果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这将是优秀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有利的环节。

四、评价考核的几种方法

任何一门课程的考核,不仅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优秀,还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同时在今后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人才信息。公平、公正的考核方法,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学会做几道题目,不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明天的工作、科学研究打基础。考核方法将起到一个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方法也是需要研究探索的内容。

在分析电子技术课程传统考核方式不足基础上,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提出了电子技术课程的综合考核方式。

在实验教学考核中,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实验结果评定成绩,而是通过设计过程、分析方法、设计新颖性、实验结果综合评定。

在理论教学考核中,不是简单地通过试卷考试评定成绩,而是通过综合观察、考核结果确定学生成绩。在思源班,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作业成绩。由于学生作业是在开放形式下完成的,无法准确判断每份作业是否是学生本人独立完成,因此该部分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基础作业、扩展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认真态度来评定。通过作业成绩对学习惰性比较大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

(2)期中考试成绩。根据期中考试情况,及时与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沟通,安排一定的辅导、答疑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增强学生学好“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信心。

(3)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是最重要的考核环节。试卷中的80%的内容是平时作业、课堂练习中的基础内容,20%的内容有一定难度,主要是为了让对课程有深刻理解并具有独立分析能力、有创新思想的学生脱颖而出。考试不仅要做到公平、公正,还要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4)口试成绩。口试主要是针对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而增加的考试环节。在口试前一周公布参加口试学生名单,让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弥补课程学习中的差距,然后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5)课外实践成绩。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有关课外实践活动,对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加分。课外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如电子竞赛活动、创新实验项目、教师的工作助手等。

实验班的试点结果证明,新的考核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国家呼唤优秀创新人才的今天,高校承担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但我们也深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不是一门课程,一次讲座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细节能够展示人的素质,细节也将决定人的成败。每一名主讲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系统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在教学工作中应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注重教学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为培养国家需求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探索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慧芳,郭庆琳.试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张勇,宋改敏.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窦争光,董国强.论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王小海,章安元,祁才君.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理工高教研究,2003(6).

[6]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06(4).

“交通安全工程”课程建设研究

肖贵平,朱晓宁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100044)

摘要:分析了“交通安全工程”课程建设的主要历史沿革,讨论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总结了课程既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后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基于“做中学”的思路探讨了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交通安全 工程教育 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主要历史沿革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安全水平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社会的稳定。交通事故及其影响已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交通安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与交通安全理论、方法、技术和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北京交通大学原隶属于铁道部,在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建设方面,长期面向铁路系统,开设了“铁路运输安全”课程。其后,学校增设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课程。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通过对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认识到,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大交通领域,培养能够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适应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需要的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由此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在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学院整合“铁路运输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工程”两门课程,在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设“交通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

对“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紧紧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及“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学、科研优势,立足于“大交通”的思路,对不同交通方式的安全基本理论、方法、技术和管理进行凝练和融合,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课程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教学团队及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由精品教材、新世纪网络课程、优秀主讲教师和地方精品课程构成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和资源平台。

二、课程教学目标

“交通安全工程”是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主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掌握交通安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会运用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及交通安全技术、交通安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综合分析和处理各类交通安全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和辩论及多种形式的作业训练,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在知识上,能够掌握对各种交通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对交通事故致因、交通安全法规、交通安全技术、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问题的特点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在能力上,初步掌握将交通安全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的思路,掌握常用的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技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技术及初步的交通安全设计技术,具备在交通安全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及教育他人的能力,文献资料检索和归纳分析能力,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三、既有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交通安全工程”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