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65

第65章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6)

(1)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学团队大量的交通安全基础理论与应用科研项目,既为提高团队教师自身学术素养和大幅度增加课程信息量及教学深度提供了基础,也为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与相关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有多名学生先后参与团队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部级项目及运输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有多名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交通安全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继续受教于交通安全团队。

(2)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团队不定期组织教学法研讨,共享课程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掘身边的交通安全问题,并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各教学环节的积极参与。课堂上的理论讲述主要介绍交通安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课外论文的写作、课程设计式作业及课堂研讨,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分数,综合为该门课程的成绩。

(4)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本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交通安全研究与实践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充分运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变过去单纯的期末考试为平时成绩(占60%,包括考勤、课程设计、论文等)和期末考试(40%)相结合的形式。

(6)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本课程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包括多媒体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及涵盖课程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录像,主讲教师均使用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形式活泼,益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资源均成功上网,方便学生异地、非同时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7)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课程论文撰写鼓励并要求学生大量查阅中外学术文献,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能力;注重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及学风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规范格式,并注重对参考文献的标注,培养严谨的学风;通过课堂讨论、小组科研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四、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交通安全工程”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急需改革。中国古代哲人在概括学习规律时曾提出“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同行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步设计方案。

(第一章)交通安全工程相关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交通安全工程概述、交通安全工程相关概念、各类交通事故概念及交通安全现状。教师应借助事故统计、案例、录像等,多角度、多侧面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并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系统观(要尽量避免通过某种简单的定义局限学生的思维)。然而,单凭课堂讲授是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建议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包括教材和补充阅读材料,在课堂中通过重点讲解及适当的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通过预定角色的辩论、讨论、问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交通安全工程”基本概念与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等的关系。

(第二章)交通安全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可靠性理论(含人的可靠性)、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原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可靠性理论,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可配合适当的课后作业。事故致因理论虽然看似理论性很强,但却大多来源于对事故发生原因的认识及事故调查的实践,该理论又可对事故调查给予指导。基于此,事故致因理论的讲解必然会涉及大量的事故案例。教师同时可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阅读事故调查报告,明了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此外,近年来随着复杂系统理论的发展,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迅速,教师应跟踪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及时充实教学内容。

(第三章)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这一章内容是关于安全方法论的问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方法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而不要一开始就陷入方法的泥沼中。同时,应注意让学生理解各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结合国内外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案例及“解决身边安全问题”或“热点交通安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分析、评价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交通安全技术,主要包括交通安全设计、基于预防和事故避免的交通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基于维护和维修的交通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交通应急技术等。除了全面介绍交通安全技术外,应通过设计案例、设计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交通安全设计特别是交通安全关键系统(Safety-critical System)的设计思想和简单的设计方法。

(第五章)交通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交通安全管理系统、交通安全法规、人员安全管理、交通事故调查和处理、交通安全应急管理等。该部分内容较多而杂,为了教学的条理性,教学中可以安全管理系统作为主线,逐步引出其他主题,给学生以明晰的安全管理思路。同时,国内外交通安全管理经验和不良管理事故案例的应用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交通安全概念、理论、方法、技术和管理并非彼此割裂,它们共同构成交通安全工程的有机整体。除了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阅读、课堂辩论和讨论、课后作业外,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有较大工作量的研究作业也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借此有机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学会发现安全问题并通过团队协作分析并解决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文献资料检索及归纳分析能力、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可安排专门的研究报告交流)及团队协作能力。另外,通过严格要求的参考文献标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学术作风,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袁振洲,魏丽英,谷远利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100044)

摘要:“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2007年经学院批准,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本文说明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定位,课程建设的目标及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课程今后建设的规划与重点。

关键词:交通管理 交通控制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定位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小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科学地规划、设计与管理交通系统,改善交通问题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加。同时,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交通环境等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国务院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将这3个方面列为热点问题,明确提出了这3个方面的问题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交通科技问题。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就是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各种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道路系统的交通效益和交通安全。它是交通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其内容涉及交通立法、法律或行政性的管理措施、交通工程技术性措施及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因此,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理论在分析和解决上述交通问题,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银行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现在全国已有近80所大学设立了交通工程专业,并有不断增长之趋势。而且,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及相关专业共同形成了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并建立了硕士与博士的培养体系。“交通管理与控制”被教育部高等学校道路、桥梁、交通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列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并被全国高等学校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设定为交通工程专业的5门主干课程之一。“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每年承担约150名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通过对交通工程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跟踪调查和分析,认识到应改变目前部分学生表现出的高分低能现象,倡导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联系工程实践的能力,为国家培养优秀交通人才。

结合交通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面向城市交通和高速公路从规模到质量的快速发展的现实,参照专业人才需求的跟踪调查和分析,课程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在课程建设中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确定的定位如下。

课程建设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平台,突出“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创新教育”并举,侧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互补,坚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相结合,实现研究性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具体而言就是:注重对学生的交通管理与控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关键技术的培养,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贯穿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融合运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现场参观、课程设计及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工程实际中的有关实践知识和能力融入到教学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研究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技能。

(二)课程建设的定位

课程建设的定位是,以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依托,将该课程建设成为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方向的研究性精品课程。

二、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建设目标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

本课程的建设以培养学生从事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基本能力,重视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在现实交通情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具有解决交通控制技术领域领导决策和创新的初步素质和能力为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在多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定位,确定了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在总结课程建设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交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体系。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与方法,帮助学生容易且牢固地掌握交通管理与控制知识,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经过不断建设,使“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在教研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研究成果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达到质量优异,建设成为与其他相关交通工程类课程紧密联系的大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课程建设所取得的进步

(一)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全体课程组教师进行教学法的研究,定期进行研讨,研究课程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课程组织、考核的形式等,统一备课、统一课程知识点的论述、统一考核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将教师的科研成果随时与教学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对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了解,建设一支适应教学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本课程组主讲教师近年来在课程负责人袁振洲教授召集下,坚持做到每月集体备课12次,研讨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设计及电子课件制作的风格标准等问题,每学期相互听课每人至少2次;本课程组多年来一直与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保持着密切联系,积极参加教指委组织的各种学术研讨会;通过学院的教改立项,课程组由专门教师负责追踪、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了解国内各兄弟院校及国外部分高校同类课程建设的最新进展。本课程还聘请美国休斯敦南方大学教授、交通系主任、我校特聘教授于雷博士作为教学顾问,于雷教授熟悉美国交通工程专业尤其是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及科研发展等情况。

(二)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2007年,结合教改和科研项目成果,在课程组原有的“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校内讲义基础上,由课程组骨干成员编写出版了《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该教材的编写人员既有长期从事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也有近年来从国外访问留学归来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