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83

第83章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24)

譬如,绪论一章,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门课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为了简单、明了地交代清楚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日常而浅显的例子说明。如灯泡坏了,为什么换上相同类型的灯泡就可使用,这就是互换性。满足互换性,必须是满足零件的机械性能、物理化学性能及几何参数的互换性等,而要满足几何参数的互换性就必须进行零件的几何精度设计,几何精度设计就是由设计者给定的公差来控制零件加工中的误差,这就是学习“几何精度设计”课程的目的及该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高了教师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讲好绪论课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良好开端。

二、适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人们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普遍采用了电子课件,这不仅增大了信息量,也使得授课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了师生互动、讲课联系生产实践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由于进行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入,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应不断改革和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共性的教学方法外,还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而且针对不同的章节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几何精度设计”这门课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按教材的顺序是名词、术语、定义、参数及计算,最后到结论。由于本门课程有抽象性、综合性、实践性、基本概念多、名词术语多等特点,如果再按照这样的顺序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即使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难以集中学生的听课精力。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是教师讲课的情绪不高,学生听得乏味,并且容易感到疲劳,也就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因为没有主线把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上完,学生记不清都讲了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更谈不上这些知识和内容如何运用。课后,不要说学生由于所学的课程多,兴趣广泛,没有时间复习,即便有时间花精力复习(相当于自学),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渐渐地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其结果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本文通过几年“几何精度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本课程特点,对某些章节采用了“倒讲法”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的“倒讲法”就是不按照教材的顺序从术语、定义、参数、公式、计算,最后到结论讲解,而是从后往前讲,即首先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这一章(节)要解决的问题或结论,亦即本章的重点所在。这样,一章的几页、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就归结在一个焦点上了,学生的精力就很容易集中起来,也就会自然地去思考结论(公式等)中的参数含义、来历、大小并带着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心情)听课,这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再把结论中相关的参数含义等一一讲解,直到这一章内容的开始。

譬如,“螺纹结合的互换性及检测”这一章,根据大纲要求和生产现场调查,“螺纹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是本章的重点,并且生产中应用较多。但是判断原则(公式)中参数,不是简单的量或参数值,而是一些术语和定义,或者有些参数需要通过其他公式计算才能得到,也就是说,要讲解“螺纹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要用比较多或比较长的时间讲解与之相关的名词、术语、定义,等到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完(讲解完),学生已经听得很乏味,并且已经感到疲劳,再讲“螺纹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学生难以集中,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也难以知道是不是重点,也就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按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效果不好。因此,这一章尝试采用“倒讲法”进行讲授,即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螺纹加工后,怎样检验其合格与否?

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告诉学生现场中有大量的螺纹合格检验工作。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检验”,这时,告诉学生结论(检验方法)。

结论:螺纹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d2作用≤d2max ;d2单一≤d2min 。

这样,学生自然地把精力集中在这一要点(判断原则)上,同时会自然去想(问)判断原则中参数的含义、来历、大小等问题,并带着这样的问题听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这时再讲解公式中的参数,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

d2max、d2min是螺纹中径的最大和最小极限尺寸,是国际标准中给定的(通过查表得到);d2单一是螺纹单一中径,可用d2实际代替,d2实际是通过测量得到的;d2作用为螺纹中径作用尺寸,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即:

d2作用=d2实际+(fP +fa/2)

此时,学生还会自然地去想公式中的fP、fa /2又是什么含义,又是怎样得到的这样的问题,教师再一一讲授,直到这一章的开始。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上来就讲名词、术语、定义、参数,由于学生不知道这些有何用、怎么用,再加上专业基础课的术语、定义等逻辑性又不强,有时讲上两三遍学生也难以理解、记忆,把好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这上面(又是非重点),不仅浪费时间,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倒讲法”,在讲课中,能够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听课,教师带着学生的思路从问题或结论开始,一环套一环,由后向前,最后到达一章的开始,把全部内容讲完。由结论这一主线把零散、孤立、枯燥的术语、定义、参数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课上完,书本一合,学生会比较清晰地记得讲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也掌握了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由于重点突出,主线联络,思路清晰,所以课后复习起来容易,甚至不必复习(做作业除外)。不仅节省了学生一些课余时间,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

为了进一步掌握了解“倒讲法”的教学效果,笔者对教过的机械2001级(60人)、2002级(80人)、2003级(90人)、2004机(70人)共300人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

课堂讲授时间、学生做作业时间及复习所用时间,“倒讲法”均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中学生做作业所用时间的减少尤为突出;考试成绩,“倒讲法”高于传统教学方式。

以上提到的“倒讲法”这种教学方法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初步探讨,必然存在不足之处,而且这种方法并非对所有课程、所有章节都适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很多,重要的是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而且针对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励忠.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5).

[2]高建.提高微积分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中国大学教育,2008(1).

[3]张励忠.倒讲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北京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5(2).

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ERP 课程建设研究

苟娟琼,常丹,张真继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100044)

摘要:ERP 教学正逐步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之中,本文在分析企业ERP 应用人才需求及ERP 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阐述了高校ERP 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了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理与技术相融合的高校ERP 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并分析了ERP 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导向性教学法。

关键词:

中国企业ERP 应用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调查,2003-2008年的增长率将达到28.3%,相关人才缺口达到150万。面对这样的需求,ERP 教学也成为高校教育的关注点。自2001年始,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由多个学科不同专业教师及神州数码公司易飞系统专家共同组成的ERP 教学研究小组,就ERP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ERP 教学体系,出版了相关教材。

面对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基本确定了高校ERP 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理与技术相融合的高校ERP 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并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导向性教学法。

一、企业ERP 人才需求特征分析与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国企业ERP 应用逐步进入成熟应用期,各类企业需要大量的ERP 人才。据IDC 预测,到2008年,中国ERP 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8.9%,增长强劲远高出世界的平均发展速度8.2%,年增长率是世界范围增长率的3.5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ERP 市场。据中华英才网分析,全国有几千万家企业,假设未来5年需要实施ERP 的企业有800万家,至少需要ERP 实施顾问25万人,而目前国内合格的ERP 实施顾问不过几千人。同时,使用ERP 的企业在生产、物流、财务、采购、仓储等岗位上亦有大量的ERP 人才需求。

在ERP 领域主要存在3类企业:软件供应商,软件代理、咨询服务商,软件应用企业。

综合3类企业的需求,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宪奇将ERP 人才分为3类。

①ERP 软件研发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公司就职,从事软件实施工作,负责软件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工作。②ERP 实施维护类:这一类是到软件供应商或代理商、软件咨询服务的公司,担任企业ERP 实施顾问、维护服务等工作。③ERP 软件应用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应用的企业任职,作为ERP 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信息化的项目负责人,担任企业ERP 项目推动,提升企业软件使用的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ERP 人才需求是多样的。因此,ERP 人才的培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软件学院开设;另一种是在经济管理院系开设,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别,这与ERP 系统自身的特点是相符的。ERP 是一个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无论是来自哪个学科的ERP 人才,除了自身专业特长外,都必须同时具备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针对ERP 的应用需求特点将管理与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正如Alan Lee 所强调的,“IS 所研究的并不仅仅是技术系统,或者社会系统,或者对于两个系统的交替研究,它所揭示的是,当二者交互并合并为一体时所产生的现象”。由此可见,信息系统的核心就是“融合”,研究如何将技术应用于企业之中,研究当技术应用于企业之中,如何影响和改变组织与管理,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二者相结合的优势。Laudons 在所倡导的信息系统研究的社会技术学派中将IS 定义为:“IS 是企业为了应对面临的挑战,所采用的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和管理的解决方案。”DavenPort 在其重要的文章和着作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重要的软件商SAP 将其ERP 直接称为ERP 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以及ERP 咨询顾问在企业实践中对人才需求的理解,认为无论人才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偏向管理还是侧重技术,ERP 教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都应落在管理与技术的融合点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结构的扩展和延伸。围绕管理与技术的融合,ERP 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①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特征及信息需求;②了解ERP软件的基本功能;③理解基于ERP 系统之上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④初步掌握ERP 解决方案的设计方法。基于这些基本目标,本文研究了相关内容的组织及教学方法。

二、高校ERP 教学内容的组织

传统教学中,ERP 的相关知识已经融入到各学科的众多课程之中,作为一个具体的实例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学习。今天,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高校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ERP 作为独立的课程加入到教学体系中,并作为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ERP 是一个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领域,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管理与技术的融合。为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高校ERP 教学内容组织框架。

ERP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将ERP 的核心知识从管理、技术及管理和技术的融合角度分为3类,分别在图的中间两列描述。其中,黑体部分的各行是ERP 知识学习的关键点,也是管理与技术的融合点。图1中的外部两列分别说明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组织教学,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ERP 教学内容组织框架重点分析了高校ERP 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推进层次、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等内容,在实际教学安排中,可根据所在学校和院系的各自优势及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但有些内容和环节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