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84

第84章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25)

作为现代化管理工具,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清楚企业的运作方式,就是一些来自企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MBA 学生,也很难全面地分析企业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传统的基于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应用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ERP 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了解企业的竞争环境,从信息的视角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以此了解其企业管理的信息需求及ERP 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征。这部分知识的传授途径很多,比如企业沙盘模拟的课程比较生动有效,如果没有足够的课程时间,通过讨论进行企业模型分析等方式也可以收到类似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强化信息需求分析环节。

ERP 软件的学习是强化ERP 理论的重要环节,可通过一些商用的ERP 软件的模拟操作完成,目前ERP 厂商在高校教学上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比较容易获取相关的软件和服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软件的选取不必求大求全,ERP 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所占的分量不容许学生在软件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软件的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实验的编排,教师需要设计一两个能够涵盖ERP 主流程的实验,并提供较为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在实验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不仅要操作,更应思考,分析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在企业实际运作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情况。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软件的基本操作,逐步转向对ERP 数字企业的感性认识,实现管理与技术的第一次融合,即ERP 在企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从管理角度来看,ERP 是一个解决方案,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将ERP 用于企业特定需求的设计与实现之中。无论在理论分析或是实践环节,都需要从管理与技术相融合的过程出发,本文认为主要包括3个环节。①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管理出发,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及传统处理方法,从中寻找问题及信息需求。②ERP 的解决方法和科学原理:从管理思想和软件系统两个角度分析ERP 解决方案的特点,此时不需要针对特定软件,主要分析基本原理。③ERP 软件的具体方法与实现:根据所选用ERP 软件的特点,进行基本的系统设置和业务操作,并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的变化特点。

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建立基本的设计思路是必需的。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中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并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加快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实验环节的设计中,我们与咨询顾问一起精心设计了7个涵盖ERP 基本业务并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问题,要求学生遵循解决方案的设计思想,分组完成理论分析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并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及由学生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推动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管理与技术的第二次融合,即ERP 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管理与技术的两次融合过程,学生可以基本掌握ERP 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应用能力。

此时可以根据专业特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偏重管理的学生可以将注意力落在企业ERP 应用知识框架与常见问题分析上,更多地了解实践当中ERP 数字企业的实施、运行与优化,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偏重技术的学生,可以从ERP 的发展与软件研制中学习ERP 软件架构及其实现。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学生从管理与技术的融合中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

高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具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的ERP 培训和认证,将主要精力放在特定ERP 产品的使用和实施等方面,要求学员在强化培训后能够很快投入具体的工作之中。高等教育的成果不在一朝一夕,更侧重思想、方法和能力,更注重在今后工作中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当今高校学生需要具备非常广泛的知识结构,每一类知识点的学习是非常短的,更需要在教学组织中有所取舍。基于高校ERP 教学内容组织框架,我们编写了《ERP原理与实践》、《商用ERP 实训》(即将出版)等教材。实际教学当中,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课程,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与技术的融合是ERP 教学中的基本点。

三、高校ERP 教学方法

高校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管理非常陌生,ERP 的理论学习很容易显得空泛,软件的学习又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操作上,变成简单的数据输入工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仍然是管理与技术的融合,使学生从ERP 数字企业的角度去理解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管理与技术的融合,首先需要学生将管理与技术相分离,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ERP 中哪些属于管理问题,哪些属于技术问题。其次,在企业管理分析中要引导学生探寻信息需求,分析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技术方案中讨论、展现管理思想特点,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感受管理与技术的融合。

ERP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成于业务流程,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管理中的集成需求理解跨越部门流程的含义,并在业务流程中分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其集成特征,在实验中注重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设计解决方案。在教材中,我们在章节安排中以业务职能为基础,强化了流程和整合思想,主要体现在:在各章节之前,首先讲述该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关系,从全局角度理解各部门的角色和作用;在实践环节,通过主流业务反映基于流程的管理思想、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共享及流程控制的作用;在企业模拟和系统试验中,强调了业务分工与相互合作的关系。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攻坚能力及培训等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加强课堂讨论、上机练习等实践环节,提出一套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导向性ERP 教学法,如图2所示。

实践导向性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提出面向实践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完成求解和讲解,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在理论学习中,主要通过企业管理模型的构造、分析、数字化及管理问题求解过程,理解ERP 的管理思想、软件功能和系统实施。在实践学习中,教师将企业应用ERP 中的管理问题编写成一个个情景案例,并以实验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学生分小组通过理论学习和小组实验,自主完成解决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软件实验指导书,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讲解解决方案的设计思想,培训其他同学使用本小组的实验指导书,学习相关环节的理论知识和软件功能。教师通过点评总结,特别是对一些概念模糊、学生理解有偏差地方的讲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RP 的教学在我校本科生、研究生层面已经开展近6年,我们在其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在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问题处在探索之中,希望得到同行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王雅璨,赵坚,胡雅梅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100044)

摘要:“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和财会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经济学类课程中处于先导地位。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经济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本文在介绍“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建设的背景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特色、未来建设规划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经济学 双语课程 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

为应对我国加入WTO 之后在科技和人才方面面临的激烈竞争,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教育部近年来一直积极提倡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双语教学,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语教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在新启动的“质量工程”中明确提出,要建设50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对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推动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从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本科教育必须具有全球化眼光,应该能够按照国际合作、全球竞争的标准,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经济管理学院早在2000年2月就开始在经济学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是我校乃至全国较早进行双语教学实践和探索的团队,至今已给8届学生连续主讲经济学双语课程。8年来,本课程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开展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课程的定位和指导思想

要使双语课程建设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避免为追求双语课达标率而忽略其真正的教学目的,使双语课程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就必须针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对本门双语课程进行明确的课程定位,端正课程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的定位:研究和探索研究性教学,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将学生引向经济科学的国际前沿。

本课程的指导思想:“经济学原理”双语课既是基础知识教育课,又是国际化素质培养课。通过使用国外高水平的原版教材和中英文双语授课,一方面直接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从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法上,将中外教学精华相融合;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切实掌握经济学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通过对英语的大量自然运用来提高英语听力、专业阅读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在同等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在多方面获得发展。同时,本课程是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不是专业英语课,注重以经济学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以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为前提。

(二)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双语教学理念

本课程超越了专业课双语教学“掌握专业知识加提高英语水平”的一般理念,而是从“融会和综合中西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高度体会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双语教学的最重要的意义远不止于在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而是融会、综合中西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之所长。要研究国外教材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进而对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新的审视,做到中外有机结合。例如,国外教材处处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国外教材对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经济原理、经济规律从不惜笔墨,重点介绍。而这些都不是作为阅读材料孤立给出,而是有机地插在相应经济规律的学习之后,作为相应规律的使用举例给出。这就既能使学生了解所学规律的应用方法与价值,又可使学生充分体会经济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如国外教材作业形式多样化——定量分析、数值计算、专题讨论、研究性论文、画图;强调团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组织学生形成小团队来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先进教学理念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新变化。

(三)建设了丰富、实用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由于国内外文化传统、教学体系和教学要求的差异,原版教材和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习惯有一定差异,部分内容已经超出国内的教学要求。此外,由于国内的教学计划的调整,国内的《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学时都有所缩减,通常为64学时左右。而国外原版教材的体系结构通常比较庞大,内容过于丰富,共35章916页,在短短的6070学时里要讲完厚厚的一本大部头教材,实属不易。

有鉴于此,本课程针对中国本土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依照我国现行教学大纲,并结合我们多年的双语教学经验,在外文原作者的授权下,对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改编和压缩,编写了一部经济学双语改编教材,并由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通过改编,既保留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的基本内容和体例,又在内容、框架的安排上加以缩减和调整,在案例和互动性方面加强,使之更加适合国内的双语教学的实际要求,同时还在内容上增补有关中国的经济情况的介绍、数据和图表。同时,改编后的教材章节内容有所压缩,从而降低了价格,达到了学生买得起,教师愿意用的效果。

为了增强所学原理的现实感,本课程为学生补充本土化的中国经济学案例集和阅读材料,并推荐配套中文教材作为参考,做到中外教材各取其长,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