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85

第85章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26)

本课程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全英文的电子课件、授课教案、试题库、教学大纲、习题集、实践指导(包括课程论文写作指导和教学游戏指导)等资源。

(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

1.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了“双语过渡”模式,即教材、电子教案、板书、考试、作业等使用英语,而讲授时母语与英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

2006年对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全英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对外文原版教材作者的讲课录音,70%的学生只能听懂30%。25%的学生听懂50%左右,这说明学生的听力水平还不高。强制推行全英文教学会导致学生在外语训练和专业教育两个层面均收获不大的后果。根据学生目前的英语水平,主要以中英文讲授,辅以英文板书或英文教案进行教学是恰当的,而且是学生普遍欢迎的形式。

2.在教学设计上,将整个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阶段:适应阶段,阅读理解阶段,思维过渡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依据每个阶段学生对原版教材的适应程度不同,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都相应地不同。将整个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阶段:适应阶段,阅读理解阶段,思维过渡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由于专业原版教材在表述和风格上与中文教材很不相同,学生最初学习原版教材普遍感到不适应,所以第一阶段(适应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在让学生熟悉和适应英文原版教材以后,教学速度可以适当放慢;在学生普遍熟悉了原版教材的风格和专业词汇与句法后,就进入第二阶段阅读理解阶段,教学的重点放在教材的阅读和知识的理解上,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第三阶段,思维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是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学习,要求学生直接从英文原版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按照英语习惯进行思维,避免“英文-中文-英文”思维的学习方式。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这时需要逐步加快教学进度,学生会逐渐感到比较适应了英文的学习环境,感到学习内容充实有趣。第四阶段,巩固提高阶段。有了前面的基础和训练后,教学重点将转向用英文进行思维和表达上。教师通过英文作业、设计和专题论文来训练学生把所学知识连贯起来,引导他们用英文思考专业问题,表达思想。

3.在教学组织上,提出学生由中文听课到双语听课的教学磨合期的五步式教学方法。

第一步,激励。通过分析经济学在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中的意义和成功学生案例,同时建立学生们和以前优秀学生之间的信息和经验沟通平台和渠道,激励学生热爱这门专业课。第二步,给学生减负。把教材提炼、浓缩,编写简短但系统、严密的讲义发给学生,帮助学生理出课程的脉络体系,让摆在学生面前的一本厚厚的大部头变成一本学习纲要,让学生进入书本。第三步,给学生进行外文原版教材的阅读技巧培训。通过阅读技巧培训,可以使学生熟悉外文教材的特点和与中文教材的差异,并提供一些针对性很强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第四步,逐渐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关,主要做法是课堂上坚持以英文版教材为讲课依据,不断带领学生看英文教材,形成对英文教材的依赖;板书和基本概念一律用英文表述,给学生一种压力和语言冲击,同时坚持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文完成作业、考试用英文试卷,用英文答题。第五步,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落到原理的学习上来。

4.在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上,遵循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处理原则。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时,由于学生面临外来语言和专业内容两道难关,双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专业内容的理解上,不应该过多强调英文的比例;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双语学习的规律比较了解后,可以根据其理解程度逐步增加英文讲解,最终英文授课比例不低于70%。对简单和复习内容的讲解基本都用英文,而对新的、抽象难懂的内容,视接受情况穿插中文,以达到既体现双语课的特点,又不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五)形成了具有双语教学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本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体现两手抓的原则,即一手抓学生对经济原理和经济逻辑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另一只手抓学生阅读和表达专业文献的习惯和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经济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开发和设计出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方式。

(1)本课程将案例教学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经济学中英文案例集和阅读材料,教师事先对案例分析的具体过程进行设计,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进行必要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讨论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

(2)针对一些社会热烈争议的经济问题,设计开展辩论赛。辩论双方必须就教师规定的经济话题,运用经济原理、经济规律和方法展开辩论。

(3)设计和组织了一些简单的经济学教学游戏,将经济原理和方法渗透到游戏之中,做到寓教于乐,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锻炼学生用英文阅读和表达专业文献的习惯和能力,本课程设计和组织了以下教学实践活动。

(1)利用我院国际交流机会多的有利条件,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进课堂。例如,曾邀请到我院访问的来自美国的Randall 教授给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英文经济学活动,用英文讨论经济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2)播放国外的教学录像。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经济理论的理解,又可在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提高听力水平。

(3)充分利用网络课件和视频教学的优势,将国外着名经济学家、企业家的访谈视频材料引入教学内容。

(4)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利用案例讨论、辩论、口头发言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英文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撰写小论文、结课研究报告、企业方案比较的形式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英文笔头表达能力。

(六)建成了双语网络教学平台

为了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引入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我们设计并制成了“经济学原理”的双语网络教学平台。除了具有课程概况、课程教案、练习作业、试题库、教学课件、参考资料和实践教学等基本组成部分,还具有多媒体、经济学家、名词解释等扩展内容。教学网站图文并茂,素材丰富,尤其满足了本科生补充专业知识的需要,应用效果良好。

三、课程建设的特色

(1)主讲教师重视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双语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五步磨合法等一系列特色突出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是基于主讲教师对双语授课效果的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和多年一线双语教学的教学经验,能有效解决双语教学磨合期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学生心理、原版教材阅读和听课语言等瓶颈因素,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顺利过渡。

(2)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以经济学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以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为前提,又采用实践性教学法着重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专业文献和用英文思考专业问题、表达思想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新学习形式的优点和双语教学活动的乐趣。开发和设计出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播放英文的教学录像、辩论赛、教学游戏、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等方式。

(3)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全英文的电子课件、授课教案、试题库、教学大纲、习题、实践指导等资源,而且开发了本课程的双语教学网站,除了具有课程概况、课程教案、练习作业、试题库、教学课件、参考资料和实践教学等基本组成部分,还具有多媒体、经济学家、名词解释等扩展内容。

四、未来课程建设规划

本课程未来的建设目标是:融会、综合中西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之所长,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思想,改编和出版系列适合我国双语教学需要的双语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力争将“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建成教育部质量工程双语示范课程。

针对目前经济学专业基础教育双语教学面临的缺乏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缺乏足够的双语教学资源、缺乏有能力从事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等问题,本课程的建设思路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我校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全面分析总结多年来的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适用的教材,开发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具体步骤如下。

(1)以国家经济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建设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对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双语教学潜力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一是公派出国定向培养。通过出国进修或做访问学者等方式,派出有双语教学潜力的教师出国定向培养。二是对有国外学习经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听课、交流英语版电子教案、观摩双语教学示范课等方式,直接学习借鉴多年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

(2)建设立体化双语教学资源:第一,编写(改编)适合我国经济学双语教学实际需要的英文版教材;第二,开发与编写教材配套的英文电子教案;第三,进一步完善“经济学原理”(双语)的教学实践指导书;第四,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经济学原理”的网络教学资源。

(3)针对双语教学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来保证教学效果。

(4)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巩固和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理论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

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上,积极引进和培训人才,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具有较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

(2)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双语教学的英语教材,并开发与编写教材配套的英文电子教案。

(3)加强教学改革和研讨,力求在双语教学设计上有新的思路;在双语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新的探索、新的尝试;蕴涵的双语教学思想站在时代的前沿。

参考文献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中国大学教育,2007(1).

[2]王雅璨.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专刊).

[3]藤晓英.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中国大学教学,2005(7).

[4]段德君.高等院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04(4).

[5]林令霞.大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科学,2004(5).

对“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建设的思考

李海鹰,张超,苗建瑞,夏胜利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100044)

摘要:“铁路站场及枢纽”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从事铁路技术管理、铁路工程设计等工作的基础。加强本课程建设,对于搞好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结合课程组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课堂教学、教师队伍、教学研究及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对“铁路站场及枢纽”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铁路站场及枢纽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交通运输 专业建设

“铁路站场及枢纽”( “铁路站场设计”)课程是交通运输类专业铁路运输方向的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程之一,也是铁路运输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必修课之一。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要系统地向学生讲授铁路站场及枢纽设备布置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获得对车站布置图形进行分析、计算和绘制的基本技能,具有对车站进行设计、对新建和改建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初步能力,为毕业后从事铁路技术管理、商务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等工作创造条件。

多年来,站场及枢纽课程组的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建设,在教材建设及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3年围绕交通运输专业大口径人才培养计划,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的培养目标,课程组参加了教育部教改项目“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为了适应新的培养目标,拓宽铁路站场与枢纽的专业面,编写出版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港站与枢纽》,开设了“交通港站及枢纽”课程(48学时)。为了体现与前修课程的良好衔接,课程组对“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订,更加突出和强调对学生的规划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为铁路运输方向学生开设了“铁路站场设计”选修课(32学时)和“铁路站场设计课程设计”(16学时),为2005级及其后铁路运输专业学生开设“铁路站场及枢纽”必修课,学时设置为9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