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96

第96章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37)

四、针对问题,制定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训练方法

基于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写作问题的诊断分析,笔者在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就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传统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二者的优点融入到写作教学中。通常,结果教学法强调教师的角色,教师向学生展示范文,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做模仿写作,最后由教师评改、打分;而过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理论为理论基础,把整个写作过程作为一个群体间的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单独行为。由于它注重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能力,因此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调动写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完善写作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把这两种教学法合二为一,相互结合使用,精心设计一套收效显着的训练模式。下面,笔者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以下4个方面具体阐释教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采用渐进式写作训练,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循序渐进,苦练学生写作基本功。按照“单句-段落-篇章”的顺序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统筹安排,逐步夯实学生写作基础知识。第一步是单句写作训练。进行单句训练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学生写作中句式表达单一和句型种类缺少变化。在单句训练阶段,先要求学生分辨并掌握不同句子类型的特点,如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然后练习不同的句子类型之间相互语言的表达转换,这样,学生就能学会使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句式单一和重复,如遇到难以表述的内容和词汇,学生可以换另一种句型去转换表达,避免出现思路堵塞。另外,让学生练习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和写法,如感叹句、强调句、倒装句、虚拟句等,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增加写作中句式多样性和变化性。第二步是段落写作训练。进行段落练习,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学生写作中段落太短、组织逻辑性不强和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在段落训练阶段,练习形式主要是要求学生从一个单句扩展出一个包含3句话的段落,并注意在练习中逐渐增加包含句子的数量和段落的长度,这样就能训练学生对段落写作长短的自主控制。然后,要求学生将若干打乱顺序的句子组合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段落,并适当添加连接词,以训练学生在段落中的逻辑组织能力,同时,教师应适时地传授写作技巧,如指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过渡词语,以保证段落层次性和逻辑性,提高每个段落的质量。第三步是篇章写作训练。进行篇章训练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学生篇章组织能力差,缺乏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能力。篇章训练是培养学生组段成章的能力,练习方法主要包括首先阅读一篇写作经典范文,并分析范文语言特点和语篇结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范文的篇章结构进行模仿写作;还可以训练学生根据既定题目自拟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提示进行写作;另外,针对学生写作“开头难和结尾难”的现象,训练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开头和结尾的写作,如事例法、故事法、定义法、开门见山法、问题法、列举观点法等。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审题不清、观点模糊和结构混乱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写作陋习,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写前阶段的习惯培养,养成先构思再动笔的好习惯。在写前构思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和列提纲。审题就是了解题目要求写什么和确定怎样写,让学生清楚审题的目的和重要性。立意就是表明态度和观点,具体地说,学生要学会在写作中通过文章主题句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主张。而列提纲的目的是为了逻辑、系统地谋篇布局,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短语或句子列写文章构思的要点,以便在写作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确保中心突出。

无论是哪种题材或体裁的作文,在动笔之前都要仔细审阅、推敲,弄清试题所提示的内涵,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由此围绕中心思想和主题寻找和组织材料,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关健的信息和写作提纲,从而确保结构严谨、主题突出。因此,学会在写作之前进行认真的审题和逻辑思考,对于初学写作的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显得尤其重要。其次,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还包括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针对学生经常在TEM4考试中因速度慢而完不成写作任务的情况,教师应该在平时课堂上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计时写作速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TEM4的考试气氛,给学生设定一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的限定时间内完成从审题、构思到写作的全部过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和快速写作能力,而且这种技能在应对各种考试中格外重要。另外,除了提高写作速度外,学生还应该提高作文内容质量和长度。教师应要求或鼓励学生多写,以量促质,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写作要求写作者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都必须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但如果作文的篇幅太短,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学生的写作水平乃至整个英语水平就无法提高。王初明等(2000年)在大学英语本科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项试验,以写长作文为手段,促进英语学习。结果表明,写长作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第三,改进教师批改和评讲学生习作的方法。反馈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批改和讲评则是其中两个重要步骤。在批改的方法上,教师可根据每次写作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整体批阅和个别批阅相结合、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我批改相结合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批改,可以使教师发现不同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不足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另外,偶尔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有利于学生换位思考,站在一个读者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和从一个评价者的角度去衡量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而认识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使其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好地去组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师讲评的过程中,可以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并将批改、讲评和修改融为一体。而且,有时还充分让学生进行讲评,以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在讲评中既要考虑共性问题又要关注个性问题,讲评的内容大到审题、篇章结构,小到句型、用词、标点、拼写甚至于书写、卷面等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在整个写作课程作业批改和讲评中科学地收集、整理和归类学生在多次作文中出现的错误类型,找出最主要、最普遍的问题,以便在评讲中有的放矢。

第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并在阅读中学习英汉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差异。英语写作涉及二语写作、二语口语能力与母语写作能力等诸多复杂因素。作为英语学习者,最能保证大量规范语言信息输入量的有效途径是广泛地阅读英文原着和英语文章。英语写作只有与原着阅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摄入必要的语汇,刺激写作的兴趣。“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似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是模拟作者写作的过程,因为读者在阅读时,必须扮演写作者的角色,揣摩和理解写作者的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文章可以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并且熟悉篇章、结构、呼应、时态、语序和词的功能、表达法和各种句型。而且,通过分析所阅读的英语文章的主题、论证方法、语篇结构和修辞选择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英汉语言形式的差异。因此,阅读是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发展学习者写作能力、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而且,通过阅读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了解,明确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这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文化不仅关系到词汇的发展与使用,影响语法、讲话规则、篇章结构和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只掌握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不了解深层的文化意义,不可能进行顺畅的交际。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用英语按照一定的语篇模式遣词造句,联句成篇,是语言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表达思想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外安排学生广泛阅读英语文章,并引导学生从中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这将有助于他们的英语写作,在课内挑选有代表性的英汉语篇章或段落,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渐进式地从词语结构、句子结构到段落语篇章结构上加深他们对中西思维方式及英汉语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的了解,再进行模仿写作。

总之,英语写作是一种技能,有其特有的规律和技巧。写作课除了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一定的方法,在考前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常春藤英语考试研究组.英语专业四级作文指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乌永志.英语写作常见问题分析与训练.外语教学,2002.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5]姜炳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过程写作教学法”再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6]王初明.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7]陈立平.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建设的几点看法

施惠玲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00044)

摘要:本人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概论》)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如何改进教材、加快教材建设,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以期各位批评和指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理论内核 人的发展 整体性 当代性 形式主义 理论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内核问题

理论内核是指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之中的主题或主旨,它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基本原理、观点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联系和整体。目前,使用的统一教材《马原概论》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主旨有效地凸显出来。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感觉头绪太多,很难把握书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老师,笔者虽然会在课堂上从自己理解的角度给予说明和强调,但是这又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新的问题。

具体到教材的章节来看,第一、二、三章基本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理论性很强;第四章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对前三章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和分析;第五、六章则是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来佐证基本原理。教材结构的如此安排大大削弱了后四章内容观点的理论性,显得简单化而没有说服力,而且使前三章的理论和原理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上。

尤其是第五章和第六章,涉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问题,因为局限于历史进程的描述,所以并没有从理论的意义上提升出原理或观点。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导致教师只注重前三章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后四章的内容。

笔者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材没有鲜明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主题或主线,没有把握住所要阐述的原理、观点之间内在的逻辑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体现的主题或内在逻辑性是什么呢?正如教材在开篇就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的主题和主线是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问题。但是,在教材中这一主题和主线消失了。这不仅使教材的前后章节内容之间相脱节,而且更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的一些重要理论和观点没有在这样一本重要的教材中阐述出来,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异化、人的发展问题等。所以,当我们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的矛盾运动时,我们所看到的就仅仅是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的问题,人的存在和作用已经消失了,人已经“不在场”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没有了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观点,那我们又怎么联系现实来理解和阐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教材恰好没有彰显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