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伊斯兰经济思想
19083300000022

第22章 近代伊斯兰经济思想(2)

他主张铲除人间不平,建立“正义之国”,在这个理想的国度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欺诈,人人过着平等、幸福美满的生活。为实现他的社会理想,巴布主张保障人身自由,尊重财产所有权、继承权,以及偿还负债、支取商业利息、统一币制、修复交通;主张承认贸易和签订合同的绝对自由;政府不得强迫信徒交纳赋税;只允许商人和朝觐者外出旅行或航海;严守商业通信秘密。

在消费方面,主张废除限制穿丝绸衣裳和戴贵重金属饰品的一切规定以及妇女戴面纱的戒律。

巴布没有提出要求土地的纲领口号。

巴布的经济思想反映了伊朗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城市市民的意愿。

巴布的思想同传统的伊斯兰经济思想相比,一方面,主张反对剥削、压迫、欺诈,主张平等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极力维护小资产阶级的财产权、继承权,甚至同意支取商业利息,这一点同伊斯兰传统的经济主张有所差异,商人气息更浓厚一些,反映了近代社会的经济变化。但从大的方面来看,巴布教义同传统伊斯兰教义一样也具有相对均平的思想。即:既反对剥削、压迫,主张平等,又维护私人所有权,实质上体现了相对均平的观念。

四、苏丹马赫迪运动的经济主张

马赫迪运动发生在非洲东北部的苏丹,领导人为穆罕默德·阿赫默德(1848~1885),自称“马赫迪”(穆斯林大众期待的救世主)。他曾是一个苏非教团的首领。他对苏非之道的解释不同于当时许多主张消极遁世、规避世俗的苏非教团,而提倡以积极的态度来改变不合理的现实,进而把苏非信仰同政治与社会的变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马赫迪教义,其经济思想主要是:(1)在消费方面,反对奢侈腐败,提倡过俭朴、圣洁的生活。认为较之来世的福利,今生的物欲享乐是微不足道的。为打破贫富差别,马赫迪要求信徒一律穿一种称为“珠巴”的统一服装,吃粗食淡饭,过俭朴生活。禁止举行婚礼、葬礼,禁止蓄发、祭奠亡灵。除战时外,不得骑马,一律步行。以经过修改和补充的伊斯兰教法为基本行为规范,严禁偷窃、酗酒、吸烟,违者分别处以断手刑或鞭刑。(2)在财产问题上,主张信徒之间互相平等,禁止少数富人垄断社会财富,一切财富和战利品归公共金库,实行原始共产制,由马赫迪统一分配。宣布富人与穷人、主人与仆人、阿拉伯人与非阿拉伯人一律平等。(3)在赋税方面,主张降低政府工作人员的薪俸,减轻人民的赋税。

五、圣战运动的经济主张

近代以来,以古老的“圣战”名义掀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时有发生,如在印度、印尼和北非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圣战运动。这里仅谈谈印度和印尼圣战运动的经济主张。

1.印度圣战者运动的经济主张

这一运动同印度着名的穆斯林学者瓦利-乌拉(1702~1762)的宗教思想有关。他谴责封建贵族放荡无羁的生活,同情下层民众的痛苦,呼吁统治者实行仁政,减轻人民的负担。

2.印尼巴德利圣战运动的经济主张

其一,消费方面教诲人们戒绝赌博、斗鸡、酗酒、抽烟、吸食鸦片等恶习。其二,改革以母系制度为基础的遗产继承制度。要求人们恪守伊斯兰教的社会法制。

在18世纪中叶以后,还有一些着名的伊斯兰革新倡导者。他们的思想也大体属于传统伊斯兰复兴的范围。如,近代印度着名的伊斯兰教改革家和哲学家瓦利·阿拉沙(1703~1762),主张进行宗教改革,全面实行伊斯兰教法,恢复伊斯兰教的早期传统,重建穆斯林社会。他的经济思想主要有:认为在处理教法律例时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打破常规,让教法学家在有关教法问题上独立思考,进行新的“创制”,使教律适应变化中的印度穆斯林社会经济状况。他指出社会的不公和黑暗现象的存在有深刻的经济根源,认为在莫卧儿王朝的统治下,社会财富集中在几个家族的手中,他们过着奢侈的寄生生活,对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无情的剥削,这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安和动乱。在理想的社会中,必须把国家财富进行合理、平等的分配,使社会结构得到平衡,并给予生产者应有的保护和权利。瓦利·阿拉沙的经济思想反映了下层穆斯林的利益和愿望,较伊斯兰复兴运动经济思想的理论性强,但仍然囿于传统伊斯兰经济思想的框架之中。

从总体来看,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经济主张主要集中在财产和消费方面。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穆斯林下层社会仍然处于传统的落后经济状态中,无法提出具有现代色彩的经济主张来。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主张同经典伊斯兰经济主张的渊源关系。另外,伊斯兰教初期“乌玛”的军事、政治、宗教、经济一体化的公社模式成为伊斯兰运动中纷纷仿效的楷模。这种从经济角度来看属于独特的集体经济的公社,往往只是一种战时状态的临时性组织,很难长期实行。乌玛的核心是集体生产、生活——穆斯林皆兄弟的情谊——相对平均、平等的社会关系与物质分配。这种集体公社经济的思想反映了下层贫民朴素单纯的人际关系与相对均平的思想意识。

第二节 近代伊斯兰代表人物的经济主张

这一时期,一些开明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倡导科学与理性,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倡导“泛伊斯兰主义”和“现代主义”运动。虽然这些思潮和运动对当时社会基层群众的影响不大,对穆斯林社会的整体性变革作用不明显,但却属于伊斯兰世界进步的先驱,对知识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当时主要的问题是政治和宗教对社会进步有至关重要的滞后作用,所以,他们主要关注政治和宗教的改革,以及相关的哲学思想方面。他们所提出的经济主张虽然不多,但已透出新时代的曙光,成为新时代的先声。

同开明的知识分子思想相一致,一些政治家采取改革旧经济体制的措施,引进了西方现代经济法律。他们所推行的一些改革政策也体现出他们的经济思想。

一、阿富汗尼的经济思想

哲马鲁丁·阿富汗尼(1839~1897)是19世纪穆斯林世界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和民众领袖。他反对欧洲殖民主义,同情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苦难遭遇,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思想开明,善于学习,知识渊博,富有政治远见,一生致力于宗教改革、政治改革、献身于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没有专门的经济着作,但在他丰富的着述中还有一些经济思想可挖掘:

第一,从倡导科学主张的角度来探究他的经济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阿富汗尼认为,伊斯兰教从不反对科学与技术,主张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与罪恶的殖民主义相区别,号召穆斯林在保持伊斯兰教价值的同时,努力汲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改变伊斯兰国家的落后状态。“他感到伊斯兰教的现状成了阻碍穆斯林社会进步的羁绊,亟须进行改革。他赞成现代科学,认为伊斯兰教是变革和进步的宗教,号召复归伊斯兰教以实现统……”“他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与文化,竭力调和宗教与科学,既反对唯物论和无神论,又重视现世的幸福生活。他还主张改革伊斯兰教育制度,亲自讲授西方文明史和现代科学知识”。我们知道,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既强调来世的幸福,也重视今世的幸福,既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也鼓励穆斯林合理合法地追求现实物质的利益。阿富汗尼将这一传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鲜的内容:既重视宗教与科学,也重视现世的幸福生活。他“不同意那种对现世的悲观主义论调,提倡对‘现社会幸福生活’的重视,并建议通过纯化宗教,用理智巩固信仰并对群众严加管教等几种途径去获得”。他认为,要实现现世社会的幸福和穆斯林世界的富强,就必须学习欧洲人的科学技术:“欧洲的力量蕴藏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处于衰弱状态的穆斯林要想拯救自己,就必须首先了解西方及科技的价值,汲取那些与它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东西,而不应消极地对待现代知识、政治和社会现象。”

他将殖民主义势力与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加以区别,号召穆斯林在保持伊斯兰教及其价值的前提下,努力猎取欧洲的科学技术,以增强自身力量,扞卫伊斯兰世界。他希图把欧洲的物质文明与伊斯兰精神结合起来,所以,他一方面支持从事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领袖,同时宽容并支持采纳欧洲文明的人。

第二,在他的“泛伊斯兰主义”思想中包含着经济主张。他主张联合各国穆斯林,携手重建一个强大的伊斯兰大帝国,在经济上反对欧洲殖民主义对伊斯兰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实现伊斯兰国家的财富归穆斯林所有和支配,而不让西方基督教徒把它耗尽。穆斯林应该团结斗争,把那些“紧紧咬着伊斯兰国家资源不放的欧洲人的牙齿敲断”。在这里,“泛伊斯兰主义”未必是正确的,但在经济上反殖民主义经济掠夺的思想意识十分浓厚。

第三,当时在欧洲盛行社会主义思潮,他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从总体上持反对立场,其中坚决反对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原则,赞同主张私有制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说明他在财产权问题上具有主张私有制的观念。他论证了私有制和阶级特权的合理性,认为人类真正的特性是喜欢自己占有财富和喜欢拥有特权。正是这两个特性驱动人们去竞争,如果剥夺了这两个特性,他们将无心争取上进,也不会开动脑筋去揭开万物存在的奥秘和真理。这种观点与立场充分说明他是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的立场,全力维护有产阶级的利益的。

他提出了一套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主张。在他看来,伊斯兰社会主义精神与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承认社会存在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而阶级与阶级差别的存在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阶级矛盾则可以通过宗教义务的履行和教徒的友爱互助、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调整的方式予以适当解决。

关于阶级矛盾的具体解决办法,他认为,从思想上确立存在贫富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善于用安拉赋予他们的才能去创造财富,所以致富、富得合情合法;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会用安拉赋予他们的才能去创造财富,所以受穷、咎由自取,不必怨天尤人。于是富人享其富,穷人安其贫,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生活和谐。从经济上缓解矛盾,首先要提倡穆斯林之间须有怜悯和同情之心、有互助的教友之情,鼓励施舍、扶危济困,天课制作为宗教义务、五功之一,“就是伊斯兰的社会主义,是社会公正的支柱”。每年一个月的斋戒,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富人体验穷人挨饿的痛苦,产生更多的同情,更加自觉地交纳天课和行善。天课的实质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再分配,它让富人从宗教目的出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上缴国家作为救济金,感到执行了安拉的旨意,对得起良心,有一种宽慰感,相信后世必得安拉的奖赏。穷人从富人交纳的天课和施舍中受益,只想着这是安拉的关怀和恩典,对安拉感激涕零,而没有欠施舍者一份人情的心理负担。总之,都是出于安拉的旨意,也都是为了执行安拉的旨意,一个有钱愿出钱,一个无钱愿受济,“两厢情愿”,阶级的对立与仇恨便化为“穆斯林兄弟之爱”。在伊斯兰社会主义的博爱精神感召下,一声兄弟之称就填平了阶级的鸿沟,一个可能发展为“只求报复的极端的社会主义阶级”变得温顺、驯服,安于天命,满足于仰赖富人的救济、施舍;而富人阶级则变成以慈悲为本,乐善好施的阶级。这样,社会秩序长久稳定,天下永远太平。

从上面介绍,多少可以看出阿富汗尼提倡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主张的本质:维护私有制,维护富人阶级的利益,在伊斯兰的名义下企图以阶级调和的方式缓和阶级矛盾,稳住穷人,消除其阶级革命性,以使富人的天下永远太平无事。他的维护私有制的主张对现代伊斯兰主义有重要的影响。

二、阿布杜的经济思想

阿布杜(1840~1905)是埃及伊斯兰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阿布杜继承了阿富汉尼的主张,在经济上,他宣传济贫、行善和社会改革。他认为应当适应现时代生活的需要,不能再无视西方文明,应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新的组织机构,他在《一神论》一书中解释了理性在生活中的作用,认为理性是认主惟一的基础,伊斯兰教是理性宗教,应依靠理智解释《古兰经》,当法律的字面意思与理性解释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理性解释。他因此为穆斯林解释了能吃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宰杀的动物肉,允许穆斯林穿西装和在有息银行存款等重要问题。阿布杜的主张是对传统伊斯兰教法的重大改革。在传统伊斯兰教法中,饮食与利息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极其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