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27

第27章 思想政治教育篇(15)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作为一股社会力量储备源头,其对社会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明进程。在这种情形下,全方位,多方面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便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从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

(一)宏观人格的塑造

大学生的人格构造,从宏观上来讲,由最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成。世界观是人格灵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而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世界观的具体写照。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应该塑造一种什么样的大学生人格呢?“以人为本”无疑是终极取向。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要灌输“以人为本”理念,就要将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潜能,传授他们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塑造真、善、美的灵魂,构建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让大学生对自我人生有独立认识,并且能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关爱。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的,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成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换句话说,社会需要不是单一的,具备综合素养,能真正为他人和国家创造财富的大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二)教育管理的法治化

在法治理念融入社会各领域的现代社会,高校管理也应进入法治化时代。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作为管理相对人的大学生也开始日益注重个人权利的保护,以至近年来出现了多起大学生将学校告上法庭的案件。

2005年底牡丹江医学院某女生因结婚生子被学校开除后,一纸诉状把学校告上法院。2006年8月,齐齐哈尔医学院两名学生因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学籍,他们便以学校处罚过重和程序违法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2008年12月,四川某警官学院学生小李因屡犯校规被学院开除,他在多次申诉都无效的情况下向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状告母校和四川省教育厅,称要扞卫受教育权。诸如此类的案件让我们意识到,高校单一、滞后的管理理念、政策等已不再具有理想的管理效果。法的价值主体是人,法的价值核心是权利。学校在推行法治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法律的这一系列价值取向。那么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简单的管理对象,同时也是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对象。高校的法治进程作为社会法治进程的一部分,必须考虑社会法治的终极关怀,即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权利意识,尊重学生权利价值,引导实现学生权利为教育终极取向。

西方有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换句话说,高校管理法制化必须符合社会法治化,社会法治化的要求必然是高校管理法制化的要求。

(三)正确需要的引导

大学生和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并没有“质”的区别,他们同样具有各种渴望与需要。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将其引向正确的需要。

有这样一个案例:2003年1月,女大学生李某被检察机关以敲诈勒索罪提起公诉。21岁的李某出生在一个贫困而又破裂的家庭。家庭生活的不幸一方面刺激了她发奋学习考上大学,另一方面又让她轻易地投入了感情世界。男方的母亲嫌李某家境贫寒而横加干涉,男友竟然迫于母亲的压力与她分手。受到重击的李某不再相信爱情。为了挣大钱,摆脱贫困,她找到了一条捷径——当了“大款”的“二奶”,迅速将“大款”的钱财据为己有。李某开始买通他人合伙对“大款”进行敲诈勒索,忍无可忍的“大款”终于走进公安局报了案。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意识到一种“需要”的心理会对人生造成何其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一种正确需要的心理的形成极其重要。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群体,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社会建设或是社会法治进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顺应法治战略的总体要求,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法治精神是当代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浅析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规划

徐琳

摘要:市场经济下的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许多先进教育理念传入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项新工作在我国发展缓慢,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寻找适合我国专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策已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点之一。

关键字: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就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帮助其毕业后顺利就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讲座,这些就业指导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但是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因偏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简历写作等技巧的介绍,已不能满足新形式的需要,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满意程度远远低于预期目标。作为高职高专层次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懂得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步骤等,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从而取得职场制胜的法宝。

一、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行动方案,确定一生事业所要达到预期目标的详细计划。作为大专学生,在有限的三年大学期间,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要对自身体力、能力、智力有充分的考虑。但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种种问题,走入误区。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过于理想化。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个人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个人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之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人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一)进行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应包括兴趣、性格、技能、特长、思维方式等方面,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我认识即是对上述各方面。对自己深刻反思,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长处与短处,优势与特长,并且每过一段时间,就对自己的收获、成就以及失败之处做个总结,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计划做铺垫。这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应该经常做的事情。

(二)初步确立职业理想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的着重点。价值观的确定是规划职业生涯的根本,在树立科学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主观上应让学生明确“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正在做什么”。客观方面学校或老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开设成功素质训练选修课、讲座等形式。采取朗读、讨论、辩论、目标训练、网上交流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使其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提高。通过一些职业选择模拟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选择正确的职业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适应,必要时可运用相关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各项特质。

(三)制定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法

目标明确以后,就必须付诸行动,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能否实现的第一步,也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的重点。

三、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接受职业生涯教育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其具体步骤是:

(一)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即自身条件分析,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为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可行性的特性和个人化的特征。大一新生一进入学校就由辅导员负责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深入、客观地分析和了解自己;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剖析自己的价格特征、兴趣、性格等多方面的个人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几个层次的自我剖析之后,能对自己形成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在认知自我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因为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常有稳定、主动、持久等特征。

(二)认知职业

认知职业即职业目标的确定过程,引导学生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去考虑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选择了自己学习的专业,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学生在报考专业志向时存在被动依赖的倾向,可能容易受到父母老师等人的意见影响,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职业个性、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学习方向。所以新生一入校,笔者所在系就会组织安排以系主任为主的各专业负责老师做专业介绍报告,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等,让学生结合自身素质条件,初步筛选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以及可能做出的职业方向的调整。

(三)认知环境

任何规划的制定都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让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参考家长、教师以及高年级学生的意见,制定出自己大学生活的发展规划。学校在此阶段就加强对他们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甚至选修科目调整的指导,而学生也应该意识到自己所选的专业是当前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所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四)制定策略

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规划可采取大规划分步骤完成法,将职业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目标,使学生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自己的小目标,然后根据具体的小目标,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步步落实,逐一实现,最终完成职业目标。在此期间,学生应在调整好专业及选修科目的学习的同时,还应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因为综合能力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样重要,换个角度考虑,综合能力有时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四、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大学一年级为试探期。大学一年级主要是要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自觉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将来确定职业目标打下基础。

大学二年级为定向期。大学二年级应考虑清楚自己未来是先深造后就业,还是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中边工作边深造。在确定相关目标后,开展相应的活动,并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三年级是冲刺期。由于临近毕业,应把目标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上,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创业能力。

总之,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要教给学生就业的技巧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能在求职人群中脱颖而出,或是自主创业走向成功,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一点思考

陈江麟

摘要:当今世界是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界,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对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新问题,并结合高校工作的实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对策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良现象的层出不穷,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分析社会和高校的变化及对大学生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和教育环境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及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不良影响,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认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应该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往往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