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28

第28章 思想政治教育篇(16)

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就业形势的严峻,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逼近和渗入大学生的生活,加大了大学生的生存压力,他们必须学会自谋职业,因而对待学习就带有更强的功利性,以更加务实的态度看待人生。目前,许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找社会兼职,提前接触社会,锻炼工作能力或者考取各种技能和资格证,比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证等,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这些现象,巩固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校园环境及教育体制的弊端

第一,人文环境的弱化。

由于城市规划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区,而新校区的建立大多采用现代和时尚的方式,在形象风貌上有相似的情形,就算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学在迁到新校区之后,所有岁月和历史的痕迹都被一幢幢新教学楼和校园环境所代替。虽然新校区的校舍及住宿环境相对较好,但在人文环境、历史气息和环境等方面则赶不上老校区。

大学的人文环境中大学精神居于核心地位,“大学精神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创业者业绩、品格、精神的结晶,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汇的结果”。一所大学历史的沉淀需要几十乃至上百年,具有优秀的、独特的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更能培养出大批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而目前,新校园区还没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或者说还在逐步完善之中,其育人功能较之老校区有所减弱。

第二,教育体制和方式的弊端。

从教育体制来看,一方面是学生数量增加。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一是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配备没有及时跟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力量单薄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面对人数众多、充满青春活力、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二是生源良莠不齐,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也给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教育方式来看,有待改进。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理论性、原则性过强,缺乏实践性、灵活性,存在“假、大、空”的弊端,不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需要;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他们视作消极被动接受的客体,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面对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及教育体制的弊端,要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按照教育科学规律,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出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

能否富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专兼职思政工作队伍,只有建立一支稳定健全的并且极具开拓与创新能力的思政工队伍,才能切实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和使命。为此,要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这支队伍中。首先要对他们要定期进行培训,使其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其次要定期考核他们的工作状况、业务能力,对那些作出成绩的工作者要加大表彰、奖励的力度,切实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转变教育观念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才的意识,切实把学生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二要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给学生自主的发展空间,因材施教,开发其潜在的素质。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方法、手段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特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方法和手段。

1.倡导全员育人

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一方面,在学校,各门课程与各项活动都要渗透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的广泛参与,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其他单位或部门的人员,都应该随时随地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宣传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道德情景”,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在生活中找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是要具体化,要充实丰富,不能空洞贫乏。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寓教于乐;或是树立典型,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动性和感染性。二是要因时因人而异,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提高其应对生活的能力,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尽可能地融合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不仅要从理论上找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更要结合实际讲清楚“为什么”,以理服人,从而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3.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要充分运用各种新的传媒,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办好校园广播、校报和校刊,组织好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富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活动,唱响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旋律;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系统工程的建设,使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健康高雅,使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完善、充实自我,促成各种素质的养成;在校园校舍整体设计的主题和细微之处,都要尽可能的体现出大学精神和办学宗旨,让深厚和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成为重要的育人因素,使时刻浸染其中的大学生们不经意间就会受其影响,逐渐接受并认同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渗透教育。所谓动态是说它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不可能一劳永逸。所谓渗透是说它与生活紧密相关,随时随地、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因此,我们只有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议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实施的原则和关系

张晓维

摘要:高职高专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教育管理学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培养、选拔、教育方法体系。在实际评价中,还要注意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有效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原则关系

高职高专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教育管理学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培养、选拔、教育的方法体系。在学生管理中,通过收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其做出综合评定及判断考核,以激励全体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为今后的求职和工作做好积极的准备。我们通过在我校工商管理系实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的试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大学三年的成长中适时调节个人的成长计划,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个人价值目标追求以及人生职业规划等方面做出正确选择。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构建和实施评价中,还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原则,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这些原则和关系做出分别讨论。

一、构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成才需求为出发点,社会需要的是一种有着良好素质和有工作潜能的人才,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有一种价值人的理论。所谓价值人是指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能与组织、与社会、乃至与自然界利益有效融通、整合,能全面发展的人。其主体构架包含了以下五个核心要素,即以需为上、以人为本、以知为首、以能为主和以文为魂。人的全面发展在于其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主体性民主原则

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效地进行的关键。因此,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信息的获取、评价结果的认定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在评价自己、评定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培养目标的理解,逐步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发展性评价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尊重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的具体体现。我们把学生素质结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义务层次和追求层次。义务层次是对大学生理论学习、文化修养、科学素养、心理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具有强制性。追求层次是指引导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较高的素质修养、做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通过运用发展层次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尽可能帮助学生自己进行“角色”定位,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不断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和努力。

(四)动态性原则

构建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方面要适时反映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动态性,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做出及时调整,真正体现学校的教育意图,机动灵活地反映大学生的全面情况。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智力结构和心理健康状况都将受社会环境、教育内容的影响,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知识学习与行为表现,不仅要做学生某一阶段的相对稳定的横向比较,进行结果评价,还必须做纵向发展的过程评价,要从学生成长的全局出发,对学生各阶段的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态分析。

二、构建和实施评价体系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道德的、智力的、劳动的、审美的、身体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每个人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所谓个性发展,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在学习上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地判断、准确地选择,从而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和张扬,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的过程。个性发展的方向概括起来就是“合格十特长”。合格指的是符合大学毕业生的标准。如政治立场坚定,成绩合格,具有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等。特长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有特别擅长的技能,如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文字表达能力、绘画技能、表演技能、沟通技能等:二是指特有的长处,它既包括某方面的素质特别出类拔萃,又指以某方面素质为代表相关方面素质都较优秀。具有特长的毕业生就业时具有这方面的竞争优势,易受用人单位欢迎,事业也较易获得成功。基于上述的理解,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除了要考虑全面发展的基本评价要素外,还要同时设立若干奖励分栏目,用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