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英语教学随即评价理论与实践
19086500000035

第35章 提高随即评价的有效性(3)

她取出不同类型的书本,通过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书籍的区别,并依次出示单词卡片,学生认读、记忆后放在桌子上。

Shi ping:There are many textbooks on the desk.Look,I have an English testbook(出示自己的课本)。How about you?

S1:It’s my textbook.(出示各自的课本)

Shi ping:Sometimes we read this kind of book.(出示一本故事书)Here is an interesting book.There are many stories in it.It is fun to read it,what do we call this kind of book?

S1:Storybook.

Shi ping:(取出一本图画书)what do we call this one? Is it a textbook or astorybook?Oh,there are many pictures in it,maybe it’s for kids.It is a...

S1:picture book.

Shi:Ping:(出示一本科学书)This book is about animals,what do we name this kind of book?

S1:Science book.

【教师评价】

史平,你教学的每词的方法都富有创新,让我们大开眼界,以后我讲的内容,如果同学们听不懂,就请你给同学们讲一讲。

【反思】

这种评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会限制学生的正常思维,从而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

专题五评价超出了被评价者的忍耐时限,影响了评价的有效性

一个人只要知道上哪儿去,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本书作者

人们常说,干什么事,都要有个限度,无限度,就会使事情变了味。这个“度”如果从时间方面讲,指的是不要超过时限。在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评价超出了被评价者的忍耐时限,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超限效应”。有些教师评价学生时耗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表扬学生时,就那么几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学生由最初的激动,变为感到乏味没劲,到最后产生了反感;他们在批评学生时,批评了一次后,觉得意犹未尽,再批评一次、两次,使学生由最初准备严肃地接受老师的批评,而变得冷淡懈怠,最后忍无可忍又无奈。

【案例描述】

烦死人

一天沈树红同学早上没有交英语作业,尹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谈话,一谈就谈了一节课的时间。尹老师发现,刚开始谈话时沈树红还能接受说教,越到后边沈树红的态度变得越坏。刚谈完临出门前沈树红说:“烦死人。”尹老师马上又把她叫回来问为什么?沈树红说:“老师,我把没有交作业的原因已经说清楚了,同时我也保证今后不会再有类似现象发生,本来几句话就能说完,用不着说那么多。老师,今后这种谈话能不能短些。”

【教师评价】

尹老师说:“谢谢你给老师提这个醒。你保证不拖拉作业,我保证不拖拉谈话。”

两人都笑了,沈树红愉快地上课去了。

【反思】

教育评价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当表扬的话语太多、太繁,学生认为这是啰嗦;当批评的话语太多,学生会感到讨厌,这都会降低评价的有效性。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去教堂听牧师演讲。开始时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不错,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他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拿出来准备在演讲结束后捐给教堂。等了数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随即决定只给教堂捐出去他所带钱的一半;又过了数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实在忍耐不住,他马上决定一点钱也不给教堂捐献了。等到牧师结束了他的冗长的演讲后,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钱未捐,而且还从教堂放捐款的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这是由于刺激时间过长,引起听者不可忍耐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如果长期进行这种“超时限”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干净利落地呈现出评价结果,使评价取得实效。

专题六评价将学生的兴趣引到对奖励的追求上,使评价无效

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评价,不针对教育情景,是评价者糊涂。

——本书作者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经常用实物做奖品奖励学生。一般来说这种激励评价方式会产生较好的激励作用,但有时候引导不正确,学生会把对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对物质奖励的多少的追求上来。结果只有奖品一次比一次贵重、赞扬的语调一次比一次高,才能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动力,若没有了奖品和赞扬,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案例描述】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在英国的一个社区里,有一块空地,一群孩子假期里整天在这块空地上踢足球,社区的住户被他们吵闹声搅扰得不得安宁,于是大人们经常去驱赶他们离开,但是无济于事,他们照样在这里踢足球,劲头似乎更大。

【组织者评价】

有一天,住在社区里的一位老人,组织这群孩子进行足球比赛,获胜者将有一英镑的奖赏,孩子们高兴极了,在球场上奋力拼搏,最后获胜者每人得了一英镑的奖赏;第二天,老人继续组织孩子们比赛,不过获胜者奖金减少一半,孩子们一听,有些泄气,兴趣锐减;第三天,老人宣布:“今天获胜者一方奖金一便士”,孩子们一听,牢骚大发:“踢球这么累,获胜者仅获得一便士,不踢了。”大家一哄而散,于是这里安静下来了。

【反思】

这则故事中,老人把孩子们对踢球的兴趣,引到了对奖金的追求上来了,而最后奖金越来越少,因此对踢球也没有了吸引力。

(三)评价无激励性,无促进作用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赞扬为主,少用或不用批评、指责、教训、惩罚的手段。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肯定、激励,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不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特别是一些“后进生”,一般弱点较多,出现失误较多,其特长、优点、闪光点往往被缺点和不足所掩盖,出现“一丑遮百好”的现象,很难得到教师公正、客观的评价。本该给学生热情的赞扬评价,实际上只给不冷不热的肯定评价;本应是充分的肯定评价,往往却只给一个轻描谈写的说明。

上述这些没有激情、激励性、鼓动性的评价,会降低评价的有效性,甚至这种评价没有任何促进作用,有时还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

专题一评价没有赋予奖品一定的褒奖成分

一件价值十分昂贵的奖品,如果不赋予足够的褒奖成分,在奖品消耗掉后,激励作用自行消失;一件价值十分低廉的奖品,如果赋予足够的褒奖成分,即使奖品消耗掉了,激励作用犹在。

——本书作者

教师奖励学生的奖品,它对学生的促进、激励作用不是说奖品的本身价钱高,其促进、激励作用就大,即学生不是看重你的奖品本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份奖品所包含的褒奖成分的多少。褒奖成分愈多,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愈大,持久性愈长。

【案例描述】

孩子不要这个奖品

记得几年前我所在的学校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学生英语知识竞赛,我班的一个学生平时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但在这次竞赛中竟然没有获奖。发奖的第二天,该生的爷爷来学校找我,说他的孙子因没有获奖,一整天不吃不喝,他们无论怎样解释、安慰都无济于事,看我能否给补上一个奖品。

【教师评价】

我二话没说,把这次参赛的奖品——一个笔记本写了“三等奖”,盖了公章交给了老爷爷,老人高兴地拿走了。

可是第二天,老人又忧心忡忡地来找我,告诉我说,孩子不要这个奖品,说这个奖品不是在全校同学面前发的,同学们不知道,也不承认……

【反思】

学生拒绝接受奖品,把奖品退了回来,这是一例典型的没有赋予奖品一定的褒奖成分的事例,这样的奖品就使评价失去了的有效性。因此,赋予奖品一定的褒奖成分是奖励学生之前必须的工作。发奖品时,必须营造一定气氛,使奖品具备下列一些条件或特点,才会对学生起到激励性。

1.必须在一种公开的场所发奖,有一定的褒奖氛围。

2.必须当众赋予奖品一定的褒奖成分。

3.奖品能够证明或代表学生某一方面的实力或成就。

4.奖励有很大的可信度,是公平竞争的结果。

奖品不具备上述任何一个条件,都会降低奖品的激励作用,也就失去了评价的有效性。

专题二评价没有使学生产生差距感

对于有志气的学生来说,差距就是动力,通过评价制造一个差距,就是给其增加了动力。

——本书作者

这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与他人的差距。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对部分学生的表扬,没有对其他学生起到启示和鞭策的作用,即教师对一部分学生的评价语没有使其他学生意识到自己与被表扬的学生的差距,使评价失去了有效性。

另一种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使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完善自我,超越他人,努力获得更好成绩的意识。

【案例描述】

教师让两个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学生甲基础好,对话中语言自然流畅,语句正确无误,学生乙基础较差,对话中有语句用词不妥,个别读音不准。

【教师评价】

老师给甲的评价是:“很好,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祝贺你!”对学生乙评价是:“很好,你真聪明,继续努力!”。

【反思】

教师对甲、乙两个学生都采用了鼓励表扬的方式评价他们之间的对话,但乙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找不到自己与甲学生的差距,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这样的评价是无效的。

专题三评价没有能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无效性

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耻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耻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洛克

对学生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格、价值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判定。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爱护和信任。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荣誉等心理需求为前提。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做到既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其人格、尊严、荣誉不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言行中,避免过多地使用贬损之词去恶语中伤学生,刺伤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产生消极抵触情绪或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的心理,导致评价的无效性。

【案例描述】

这个问题小学生都会回答

肖巧颖是八(1)班的一名学生,她聪明,应变能力强,英语学得很好,曾经获得全校英语演讲二等奖。

一天英语课上,康老师提问了肖巧颖一个问题,她回答不上来,经老师启发,她仍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评价】

康老师生气地说:“这个问题小学生都会回答,你一个八年级学生回答不上来,真让人失望。”

肖巧颖当时趴在桌子上头也不敢抬。后来好长一段时间肖巧颖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来。

【反思】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讲究评价的方法,在坚持评价标准,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在褒奖中指出学生的不足,在鼓励中让学生克服弱点,使学生通过评价既能看到自己的成就,增强自尊心和荣誉感,也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专题四评价没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造成无效性

如果评价能够引起学生的竞争意识,那么评价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本书作者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竞争意识,即通过评价采用巧妙的方式,策略地引起学生之间一定程度的认知冲突,产生不满足感,激起学生你追我赶、追求进步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有差距,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振奋精神,奋起直追。

【案例描述】

华老师让学生背一篇英文,学生甲基础较好,但常出现小错误,而这次竟非常流利地背了下来,且读音准确,语调流畅自然。

同样,华老师在另外一个班里让学生乙背诵这篇英文,他背诵得语调流畅自然,且读音准确。

【教师评价】

对学生甲,老师给的评价是:“很好,能背下来啦!”似乎对这个学生本人没有多大激励作用,而对其他同学也没有触动。

而对学生乙,一背诵完,华老师说:“很好,你有很大进步,不但一词不错地背了下来,而且还很流利,还有谁能背得更好呢?”这一挑战式的评价,一下子激起其他同学的竞争意识和追赶意识。好几个同学争着举手,跃跃欲试。

【反思】

上述评价案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日常教育教学评价学生时,要想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避免无效性评价现象,就要设法找到被评价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联系,将他们“捆绑起来”评价,这样更容易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

专题五过分表扬激励会产生“疲软”现象

任何事情都不要过于频繁,否则会产生“疲软”现象。过分表扬激励也会产生“疲软”现象。

——本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