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英语教学随即评价理论与实践
19086500000036

第36章 提高随即评价的有效性(4)

教师一般都非常注重和重视对学生的表扬激励评价,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学生表现好就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整天沉浸在表扬鼓励声中,当这种表扬鼓励达到“饱和”状态时,学生对表扬激励就不“需要”了,更没有渴求的念头,对表扬激励开始变得麻木,变得迟钝甚至厌烦了,从而导致表扬激励出现“疲软”现象。

【案例描述】

杜灵同学是全校尖子生,每节课都得到任课教师的表扬,由于经常这样,慢慢地他对老师的肯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

一天在曹老师的英语课上,要求同学们复述学过的课文,当杜灵同学复述完成课文后,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教师评价】

老师说:“课文复述时,一是课文要点、复述得全;二是个别词读音不确定,同一个词在这段读这个音,在另一段又读成另一个音;三是课文复述得不够流畅自然。总体上要从严要求自己。”

杜灵听后非常感动,说谢谢教师真诚的指教,我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反思】

学生一旦出现这种“疲软”现象,他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整天无所适从,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的、没有热情;还有些学生把学习彻底放在了脑后,似乎有了解脱,如释重负一般,对课业学习不闻不问,把所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其他非学业活动中去了。

(四)评价不负责任导致的无效性

一些教师对学生实施表扬激励性评价时,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他们不管学生做得对还是错,一律用“好”或“很好”来评价,给学生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老师不负责任。这种评价不但没有激励性、导向性,而且还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属于无效评价。导致这种无效评价的原因如下:

第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走了极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对学生要实行激励性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一些教师在评价时走了极端,认为表扬鼓励比批评教育效果好,多表扬鼓励比少表扬鼓励效果好,于是出现了不加分析、无选择、一味地进行表扬鼓励的情况。

第二,没有评价标准。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不同表现,采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要么任意拔高,要么任意压低,随着评价者的好恶和情绪进行。这就会出现,评价者高兴时,学生做得对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学生做得不对,也能容忍得了;评价者不高兴时,学生做得正确,也要横竖挑剔找毛病,学生做得不对时,就会迎头“一闷棍”,让学生再也抬不起头来。

第三,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学生不仅要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今后进一步努力发展。而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知道为什么而评价,评价的目的导向不明确。

第四,此时此景找不到合适的激励方式。在有些情况和环境下,有些教师一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评价方式,也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代,让学生无所适从。具体说,不负责任的评价导致的无效性有下列一些表现。

专题一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导致评价的无效性

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是教师的评价学生的基本原则。

——本书作者

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有公平感,产生良好而积极的心理反应、积极主动的进取意识和努力拼搏的行动。如果评价缺乏客观性、公正性,会使学生产生压抑、紧张、无安全感,更有甚者,会出现消极懈怠、拒教厌学现象。学生对公平有着强烈的需求,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绩,希望得到他人公正合理的认可,特别是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一旦他们应该被肯定的行为被歪曲、贬损或被无视时,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失衡现象,拒绝接受教师的评价。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同一类型的行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即评价对人不对事。学生对评价做对照后,如果发现老师在评价中采用双重标准时,就会感到心理不平衡。这种双重标准评价差距越大,学生的失衡心理愈重,轻则使人产生心理不适应,重则会使人心理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给学习和人际关系带来极不利的消极影响,使评价失去其应有的效果。

【案例描述】

一天下午,陈老师正在上英语课,突然有学生在门外喊“报告!”开门一看是王方东。

【教师评价】

陈老师厉声问王方东:“为什么迟到?”“我睡过头了。”王方东低声回答。“中午给三个小时的时间还睡不够,你又不是瞌睡包!”王方东说:“我家的闹钟昨天坏了,还没来得及修理。”“那你干脆一直睡着不要来了。”陈老师生气地说。

过了十分钟后,听到有人跑步到教室门口喊“报告!”陈老师开门一看是张小阳,张小阳不安地说:“老师我迟到了。”

陈老师肯定地对张小阳说:“你一定因什么原因耽误了上学时间,否则你是不会迟到的。”张小阳说:“我中午睡过头了。”“那一定是你昨天晚上学习又熬夜了,快坐下吧。”陈老师的话语里对张小阳的迟到表示理解,并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此后,王方东写了一篇题为《迟到与迟到》的短文,在短文里就陈老师对两个迟到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态度他表示不理解。

【反思】

要使评价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要使评价客观公正。防止主观臆断,杜绝偏见,提高自己的判断、应变能力,很好地把握评价标准,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取信心、力量和希望。

专题二错误性的评价导致评价的无效性

语言是有分量的,小心错误的评价给学生心理造成额外的压力和损伤。

——本书作者

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有些属于错误性评价。现归纳如下:

1.学生没有努力,却得到肯定的评价。

人在工作或生活中,只有在某一方面有了付出,才渴望得到肯定和认可。学生也是这样,只有他们在学习上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才希望老师能给予肯定或认可,更希望得到表扬鼓励。切忌当学生没有经过任何努力,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没有任何提高,教师还在表扬学生如何努力学习,有多大的进步。这种不符合实际的错误性评价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老师产生不信任,使评价丧失它的有效性。

2.学生努力了,却得不到肯定评价。

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某一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没有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于是学生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和认可。有个学生很聪明,反应敏捷,可是一次考试后,该生只考了全班第二十名,老师鼓励他,并与他订立了目标,即在期末考试进入全班前五名。可是期末考试后,该生考了全班第十一名,老师不但没有表扬鼓励,反而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狠地把他批评了一顿,结果这个学生的成绩后来逐渐又降到了二十名以后,再也没有赶上来。

3.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案例描述】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见到一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尊重事实。

教师提问学生:What’s your mother?

学生答:She is forty years old.

【教师评价】

老师给的评价语是:You’re clever!

教师问学生: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学生不会回答,默默地一直站着。

老师说:Very good!Sit down,please.

【反思】

上述这些评价都属于错误的评价,不但对受评价的学生起不到任何促进激励作用,对其他学生还会产生误导会让学生错对不分,真假不辩。这种评价还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专题三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妄加评价

你要成为一个群体的智者,你就必须具有应对这个群体每个人的智慧;你要成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你就必须具有应对这个民族每个人的才智。

——本书作者

评价学生是评价学生的言行和所做的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其行为的基础上进行,在未了解之前不要妄加评价,否则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案例描述】

不是颜回品行不好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几天几夜没有吃到一口饭,只好用野菜汤来充饥。一天,他的学生都四处寻找吃的东西去了,孔子饥肠辘辘,只好睡觉。过了一会儿,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从外面讨了一点儿米回来。

颜回见孔子躺在床上,以为老师睡着了,忙着生火煮饭,好让老师醒来后填填肚子。

当饭熟了的时候,孔子突然看见颜回迅速地从锅里抓了一把饭塞到嘴里吃了。按照礼节,饭好了,应该先给老师吃,然后大家分享,而深得孔子信任和赏识的颜回今天怎么会背着人做出这种不敬的事呢?孔子心里很不高兴,却假装没有看见。

一会儿颜回过来请孔子起床吃饭,孔子起来假装糊涂地说:“刚才我梦见我过世的父亲了,如果饭食干净,我想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不知道孔子看见了刚才他抓饭塞到嘴里这一幕而试探他,他如实回答说:“不行,今天的饭食不干净,刚才做饭时有烟灰落到锅里了,学生觉得把脏饭丢了太可惜,抓起来吃了。”

【教师评价】

原来如此!不是颜回品行不好,偷偷摸摸抓饭吃,而是烟灰落到了锅里。孔子消除了对颜回的猜疑。

孔子为自己轻易怀疑一个诚实淳朴的好人感到内疚,于是他告诫自己的学生说:“你们都要记住,真正了解一个人,实在是不容易呀!”

【反思】

孔子在对颜回产生了看法以后,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弄清了事实真相,颜回才没有蒙受不白之冤。可见调查了解事情真相的重要性。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学生的一些言行必须反复核实其真实性后再做出评价,切不可只凭主观印象和表面现象就作出评价。

三、正确运用各种“效应”,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专题一“标签效应”在评价中的运用

标签是代号,是外在的,但是,它是一种评价。即便它是代号,学生宁愿要肯定的、激励的标签,也不愿要否定的、贬斥的标签。

——本书作者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在一个社区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捐款。第一次捐款时,他将捐款者一部分人标上“慈善者”标签,一部分人标上“不慈善者”标签,对其余捐款者没有贴任何标签。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再次要求这个社区的人捐献时,那些第一次捐款时被贴了“慈善者”标签的捐款者比那些没有被贴标签的捐款者捐的钱要多,而那些被贴了“不慈善者”标签的人捐钱最少。这是心理学上有名的“标签效应”。

首先,要寻找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寻找学生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积累每一个学生的可供表扬和肯定的事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及时进行鼓励。如有个学生作业一贯写得很乱,让他重做,照样做不好。但如果你翻开他的作业本,能从中找到几个写得工整的字,不妨对这几个字加以赞赏并寄予希望,相信他将来能写好字,下次他的作业可能就写得比较工整了。

其次,给学生创造被表扬、鼓励的机会。对于一些得到表扬机会不多或没有表扬机会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创造机会,使他们能够体味到被表扬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意提问他们一些内容较简单的问题或者在表演短剧之前有意安排他们做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表演一举成功,教师当众表扬他们,给他们贴“进步标签”,这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再次,扩大评价内容的范围。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书面考试的终结性评价,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这方面是弱项,如果教师仍旧用考试成绩来评价他们,这些学生将会“永无出头之日”,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必须扩大评价内容的范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鼓励性评价。

【案例描述】

我们班里席广平同学英语学得较差,但她的英文写得娟秀潇洒;毛小霞考试成绩不高,但她善于表演,每次分组编短剧表演时,她都能把剧中的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

【教师评价】

有一次英语考试结束发卷子时,方老师发现这两个同学成绩不高,就对他们说:

“我们的考试现在只能考一些语言知识,如果要考书法和短剧表演,其他同学都考不过你们两人,你们肯定是全班第一名,我给你们每人送一个雅号英语书法家、英语短剧表演皇后。”

【反思】

如果把这些能力纳入到评价中,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鼓励表扬”的标签了,这些“标签”不但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现有的特长,而且还会唤起他们对其他功课学习的自信心。

“标签效应”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老师常常对学生进行评价,无意间就会给学生贴上“你有进步”“聪明”“有发展前途”或“没出息、笨蛋”等标签。

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往往与这些标签内容相符,你说我有进步,我真的进步很快,你说我是笨蛋,我真的什么都不懂了,这都是“标签效应”产生的结果。

鉴于此,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充分运用“标签效应”,多给学生贴鼓励、进步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