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认识与分析
1.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不仅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机制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就业状况,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社会对于人才结构的需求状况,进而影响到高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影响毕业生就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比如此次调研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2002年珠江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34.6%和27.1%。其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而三产所占比重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其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因此像机械、电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国际经济、技术经济等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传统的基础学科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少。
而对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人才需求较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对于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向标作用越来越明显,不少新兴的专业和领域都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而应运而生的,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工业发达,用电量很大,输电线路专业在当地供不应求。不仅如此,由于其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于输电线路的安全和美观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输电工程由架空线路输送方式转为地下电缆输送方式将是发展趋势。
这一市场变化将导致对地下输电缆设计施工的旺盛需求。又如物流专业,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并不明显,而随着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也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市场机制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工作应当主动的去适应市场发展,而不是被动地要市场来适应我们。
2.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讲,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国家发展和竞争力。以往60分万岁,勉强能拿个大学文凭的那种毕业生将被社会所淘汰。而今,只单纯拥有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普通本科生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趋向于需要那种“诚信为本,才智并举,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本次调研情况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专业知识扎实、政治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毕业生颇为青睐。从学生专业知识来讲,对本专业知识只是一般性认识,基础不扎实是不够的;只单纯了解本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所涉及的其它领域不了解也是不够的。我校就业市场面向电力行业,很多专业可考虑针对电力行业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改造。
比如,成都的一些水利水电单位就希望水工专业的学生要增加一些监理、工程概预算等方面的知识。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则应在超高压、特高压以及电缆等方面予以加强。在秘书专业中开设电力概论等课程,改造为电力秘书则可大大提高需求量。从政治素质来讲,在学校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担任一定学生干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进入单位后发展的空间更大,许多我校这样的校友现在都已经是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从外语水平来看,由于我国的经济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对于毕业生的外语水平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求四级、六级,而且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少外资企业更是要求能懂几门外语的人才。
我国外资除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外主要还有日本、韩国,应适当开设一些二外课程,如日语、韩语、德语、法语等可提高就业机会。谈到动手能力,许多毕业生到单位后,单位还要花许多人力和财力对他们进行重新培训,用人的成本增高。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课程。
3.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趋向更加灵活,毕业生就业呈现多样化
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社会的用人机制呈现多样化趋势。同时,正规与非正规就业,固定与临时就业,全时与部分时间就业也已成为现实的状况,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进一步增大,用人单位与个人之间的传统关系正在被打破。
从地区性来看,为了占领人才资源的高地,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本地区就业,不同的地区也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引进政策。从调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于求职者的学历、籍贯、审批较严,一般只接收本科以上的本省市生源,对于特殊的急需人才则可开绿灯。而如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用人机制则较为灵活,如福州市和厦门市原则上只接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但只要用人单位接收,将不受生源地、专业、毕业生时间和审批截止时限限制,另外只要愿意到该市工作但无接收单位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可先将户口迁入该市,后找工作,并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提供毕业生人才档案和户籍代理。从专业性来看,大部分城市对于一些新兴的热门专业人才,如电力、电子、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在人才引进方面政策宽松,而对一些传统基础学科和专业则有较大限制。……
(《高教参考》2004年第5期)
【简析】
这是一篇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撰文者进行了深入实际的周密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从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对毕业生就业市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是一篇有价值的调查报告。
【例文3-11】
女中专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沈蔚涵)
有一首歌的歌词道:“男女各占半边天”,但当今现实社会中,我们有目共睹的是——绝大多数的领导者是男性,很多单位不欢迎女性,有的领导甚至把女同志当作包袱。女性,从老师的宠儿到领导的包袱,这期间,她们都想些什么?我对还有一个学期就将毕业的20位女中专生进行了调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她们的昨天,认识她们的今天,预知她们的明天。
昨天她们胸怀大志
读高中以前,大多数女生感到与男生是平等的,在我调查的20位女中专生中,有18位认为“从前,与男生在一起,是彼此平等”,占总人数的90%,只有2人认为“要男孩子保护自己”。可见,少年时代的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不大。调查中,有50%的女生认为自己那时很聪明,她们胸怀大志,学习刻苦。15位女生希望将来能干一番事业,占总人数的75%。一位女生说:“那时,我目空一切,坚信自己将来能像居里夫人一样为人类作出大贡献。”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昨天,女中专生们幻想中的明天是事业的成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中专生们原先的幻想变得模糊了,事业的位置开始发生了动摇。
今天她们进退两难
在我调查的20个人中,有15位女生现在感到男生比女生行,在问及“现在外出活动时,你是否希望有男生同行”时,只有一人说“不”,有9人则作了肯定的回答。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与男生不再像从前那样平等,女生对男性的依赖性在增强,同时,女生对自己的要求有所降低,20人中有11位认为“女性在多方面较强是不必要的”,占了总数的55%,没有人认为很必要。对于多方面都较强的女性,有75%的女性态度是“敬佩,但不效仿”,甚至有2位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3人表示“赞赏、羡慕”。
平衡的杠杆发生了倾斜,大多数女生不希望自己太强,承认自己甘心情愿做个弱者,再加上生理上的种种原因,就难怪那么多单位领导不欢迎女性了。女同志如果工作干不好,不仅自己原谅自己,社会也原谅她们,因为“毕竟是女的”,没有人会责骂她们懦弱,不中用。领导者是明白人,都懂得这道理。
那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女性就存在着失业的危险了,女中专生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调查的结果出乎意料,竟有15人不害怕会失业,其中10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另找工作”,占有15人中的67%,只有4人因为“想一心一意做贤妻良母”,其中又有3位相信“肯定会有人养活自己”。看来,大多数女中专生仍是自信的,只要有机会,她们便会完善、充实自己。在问及“中专两年,你的态度是什么”时,有18人回答是“实实在在学点东西”,占90%;有9人想毕业后“继续深造,拿大专文凭”,占45%;有19人对“当领导因你是女性而不信任你的工作能力时,你是否会努力改变他们的偏见”的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占95%。她们志向依旧,却顾虑重重;自信自强,却勇气不足。一方面,想显示、证实自己的工作才能,另一方面,又不敢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真可谓进退两难。
那么,天平的砝码将会加在哪边呢?通过调查,可以预知——
明天她们继承传统
在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仍对现代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女中专生虽在动摇中,但砝码将会加在传统势力这一边,不信请看:
调查的20个人中,有16人“最大的愿望是建立一个美满家庭”,占80%,只有一人回答是“事业成功”。有13人“将来可能愿意为了丈夫的事业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有3人则很肯定地说“愿意”,共占了总人数的80%。有位女生说:“到了这个年龄,我们都不再编织事业的美梦,而是编织家庭的美梦了。”有位成绩不错的女生说:“我不企望有大建树,只求平平静静度过一生。”这就是今天大多数女中专生幻想中的明天。
是喜?是悲?喜哉,保持了某些传统美德!悲乎,不敢挣脱罗网!
调查结束了,结果说明,“男女各占半边天”的时代还没真正到来,传统思想仍束缚着人们,包括女中专生,而传统也就培养了女性的依赖性,依赖性又培育了女性的惰性,使她们不想创造,不敢独闯。
从昨天的雄心勃勃,到今天的徘徊,是一种成熟,还是一种怯懦?真正实现“男女各占半边天”,不仅需要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女性自己的努力,自身的不断完善。
【简析】
这是一篇反映中专生情况的调查报告。撰文者是一位中专生。撰文者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用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
1.调查报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报告由____、____、____、____部分构成。
3.调查报告的标题常见的三种类型为____、____、____。
4.调查报告按其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类。
二、名词解释
调查报告
三、简答
1.写调查报告为什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2.调查报告与工作总结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3.写调查报告应注意哪些问题?
4.写调查报告与调查研究的关系是什么?
四、写作
1.就社会某一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写一篇调查报告。
2.采用问卷和个别采访的方法,对本院学生的课余活动或阅读情况、消费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写一份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