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粤菜烹调工艺(上册)
19092600000011

第11章 原料知识(4)

鲈鱼根据其体表肤色差异又分为白鲈和黑鲈两类:黑鲈的黑色斑点不明显,除腹部灰白色外,背侧为古铜色或暗棕色;白鲈鱼体色较白,两侧有不规则的黑点。鲈鱼经济价值很高,肉质坚实,洁白嫩滑,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酒楼宴席的名贵海鲜。鲈鱼有多种食法,可清蒸、起肉油泡、烩羹等。

(7)立鱼

南方人叫立鱼,北方人叫加吉鱼,主产于中国沿海。立鱼分为黄脚立、白立、黑立、金丝立、蚌立、沙立等品种,以黄脚立为上品;白立、黑立次之;金丝立、蚌立又次之;沙立肉质粗、腥味重,多用作烹饪普通菜肴。

①黄脚立。即黄鳍鲷,又叫黄墙、黄脚立、赤翅等,是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黄鳍鲷营养丰富,肉质美,经济价值高,是颇受群众喜爱的食用鱼类,在海水及咸淡水养殖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由于在其胸鳍、腹鳍及尾鳍有黄色光泽,所以即使是对此鱼不了解的人,只要看鱼腹下的“黄脚”便可辨认出来了。黄脚立体呈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4~25厘米,体重200~500克;最大个体长达35厘米、体重3350克。野生的黄脚立肉质鲜美,人工饲养的肉质缺乏鲜甜味,较粗糙。黄脚立一般用于清蒸,如体过大则可起肉炒球。

②白立。又叫白棘鲷,香港称白立,台湾称澳洲黑鲷白立鱼。此鱼全身呈银灰白色,背鳍有一黑色边缘,胸鳍及腹鳍白带黄色,臀鳍灰或黑色,鱼体高而略呈扁身。白立肉质粗,不太好吃,只可用作刺身或炒球。

③鸡公立。通常称为鸡鱼,有着黄脚立的外形,面有鸡爪纹,尾鳍是红色,身形稍长,头部带尖,胸鳍及腹鳍黄中带赤,鱼身像涂上一层黄油一样,闪闪发光,是鲷类鱼中的极品。

④红立。亦称真赤鲷,香港称赤立或红立,台湾称嘉鱼赤立,又叫红鲷,日本称血鲷。鱼体红色,腹面带银白色,体背鳞带蓝色小点,鳍暗红色,尾鳍边缘白色。若体呈深红色或浅红,便知是鲷鱼中最大的。红立肉肥而鲜美,无腥味,特别是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属名贵鱼类。红立在3斤以上的,可以做鱼生或刺身,但必须有过硬的刀功,才可以将鱼切得极薄而又不失鱼味,否则吃起来会生硬难咬。此外,可以将真赤鲷起肉片用来打火锅白灼,借火锅汤的味道,入口极其鲜香醇厚。此外,鱼的头尾及骨可以用来煮豆腐汤。红立500克上下的以原条清蒸为好。

⑤黑立。又叫黑棘鲷、黑加吉,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0~30厘米、体重200~600克。全身青灰色掺杂黄色,腹部较淡,体侧有若干条褐色纵纹,黑鲷肉质坚实,肉丝较粗。每年10月以后,黑棘鲷最肥美,易于保管和储存。此鱼无论大小都是以清蒸为最佳,越大皮越厚但胶质弹牙,不如真鲷鲜嫩,口味比较清淡。

(8)泥孟

泥孟身咖啡黄色,肚白,身形扁平,外表有深褐色和浅啡色两种颜色,尾柄两侧各有一根尖锐的粗棘,外皮鞘包藏毒腺。此鱼肉质较粗,味鲜甜,用陈皮蒸、滚汤、煲粥皆可,但不能上高档宴席。加工后净料率为70%。

(9)生蚝

生蚝又叫牡蛎。牡蛎是难得的药品和滋补品,医书上说它“性平、带微寒,能养阴补血、清热解毒”。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属于补肝、肾之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多食蛎肉,能细洁皮肤,补肾壮阳,治虚,解丹毒。牡蛎还有降血压、降低胆固醇的功能。牡蛎中含有一种含硫的氨基酸,名叫牛黄酸,被誉为“药中宝库”。

生蚝全年均可采收,而多在春冬两季,初冬时最肥,味鲜肉爽滑,白灼、姜葱、豉椒、串烧及生食均可。加工后净料率为:洗净70%,灼熟50%。

(10)鲜带子

生物学上分为长身带子和圆带子两类。粤菜中常用长身带子烹调菜肴。带子在3~8月最为肥美,以色泽雪白新鲜者为佳品。带子的质量以长度来衡量,带子放在水中应能自然闭合,如壳口张开,即是死货;或用刀将带子剖开时,有“粘刀”现象,则此带子已不宜食用。带子是日月贝的闭壳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具有养阴等功效。带子鲜甜可口,多配豉汁或蒜蓉蒸,亦可与其他辅料同炒。加工后净料率为:去肠、除壳25%。

(11)虾类

俗称“长须公”、“虎头公”及“曲身小子”等。虾头大、身细长而弯曲,须长脚多,海水及淡水中均出产虾。海产虾即对虾,又叫红虾、明虾,体长肉实,味道鲜美,海虾在交配期相聚,故名对虾。淡水虾以沼虾为主要品种,俗称青虾;江、湖出产者色白,俗称晃虾;小溪池出产者色青。

虾制品有虾仁,即海米、虾皮及虾子。虾仁又叫虾干,是将虾煮熟、晒干(或烘干)后去掉壳所得的干制品,大的叫“虾钱”,小的叫“海米”,皆为制作凉拌菜及汤汁的调味佳品。虾皮是将毛虾连壳煮熟后,晒干或烘干所得的带壳干虾,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价钱便宜,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虾肉既是美味食品,又是滋补壮阳之妙品。虾肉性甘温,能补肾壮阳、通乳、解毒,常用来治疗肾虚阳痿,衰弱体虚及各种疮疖溃破等症。虾皮有镇静作用,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诸症。海米通乳作用较强,而虾米含有大量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虾的用途非常广泛,其食法多种多样:白灼、蒜蓉蒸或加酒烧,亦可干煎,或拆肉用作百花馅;深水虾类还可生食。

虾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对虾、毛虾、米虾、沼虾、龙虾、麻虾、花虾、青背龙、赤米、红虾、白虾等多个品种。

①龙虾。龙虾有深、浅水之分,深水虾比浅水虾质优味佳。龙虾常见的品种有:

杂色龙虾,节背甲或第二触角柄上有浅红色及黄棕色的特殊斑纹;

中国龙虾,又叫“青龙虾”;

菠纹龙虾,背壳呈橄榄绿色且密布小点;

锦绣龙虾,头胸甲壳及前部后背有美丽五彩花纹,体形巨大;

红龙虾,绰号“犬吠龙虾”,虾身呈淡棕色,触须尖端呈红色。

龙虾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食用价值很高。龙虾生起肉净料率为20%,熟起肉净料率为25%。龙虾食法多样,可清蒸、焗、酿、炒球、沙律、日本刺身等。

②九节虾。香港称九节虾,中国内地称为日本对虾。九节虾外形较易辨认,外壳坚硬,有一截截的花纹,淡黄与浅褐相间,最大体长30厘米,一般体长15~20厘米。九节虾外壳较硬,用椒盐烹制较难入味,因此多用于白灼,亦可用蒜蓉开边蒸,其肉质爽脆无比。此虾头部有肥硕的膏质,剥开头部外壳,黄嫩的虾膏即可看见,香气扑鼻,爽口鲜甜。

③竹节虾。香港、广东称为竹节虾、斑节虾、花虾,中国内地叫宽沟对虾。竹节虾头部上方向前突出至长刺止,均有细小锯齿,两眼间有刺状物突出,体色呈浅黄色或淡绿色。最大体长19厘米,一般体长10~16厘米。竹节虾外壳较九节虾薄,外表颜色鲜艳,熟后更有鲜红的色彩,肉质结实,味道鲜美可口,主要用于白灼,亦可用于椒盐。

④草虾。广东称草虾,香港叫鬼虾、台湾斑节虾,中国内地称为斑节对虾。草虾身上有斑节,呈褐黑色,在斑节之间有一道雪白的底色,体色呈青褐色或深绿色,最大体长35厘米(每只重约200克),一般体长12~20厘米。草虾个头较大者可改刀:虾头用于干煎虾或原只上汤焗或芝士焗,或开边后用蒜蓉蒸;个头较小的草虾则可烹制椒盐、美极等味型菜肴或用于白灼。

⑤花虾。粤港地区称为花虾,中国内地叫短沟对虾。花虾额角长度较短,体色呈浅灰绿色或红褐色,腹部具有不明显的浅咖啡色及暗黄色横带。胸足、腹足及触角有红白色交替的斑纹,胸足尖呈白色,尾肢末端呈红色及黑褐色。最大体长可达23厘米,一般为13~18厘米。中等花虾一般用于白灼,个头较大的可用于蒜蓉蒸,亦可用于做椒盐或美极虾。

⑥麻虾。粤港地区称为麻虾,中国内地称为近缘新对虾。由于麻虾与基围虾相似并性质相近,故也有人混称为基围虾。麻虾额角尖细且向上弯,体色呈灰绿色至灰蓝色,且布满密集的浅绿色点。最大体长22厘米,一般为6~8厘米。中等麻虾一般用于白灼,个头较大的可用于蒜蓉蒸,亦可用于做椒盐或美极虾。

⑦罗氏沼虾。又叫马来西亚大虾、泰国虾、淡水长臂大虾,广州人习惯叫罗氏虾。

虾体肥大,青褐色,是一种大型淡水虾。最大个体雄虾体长40厘米,重约600克;雌性体长25厘米,重约200克。罗氏沼虾体质较结实,经得起捉拿,可以出售活虾,其头部有丰富的虾膏,肉质爽嫩鲜甜;但由于头部过大,壳厚而硬,因此可食肉比例较小,这是它的缺点。

罗氏沼虾主要用于白灼、椒盐、美极等做法,有人喜欢一虾二食,即将虾身白灼,虾头用于做椒盐或美极。

(12)生鱼

生鱼又叫乌鱼、黑鱼、柴鱼、财鱼,鱼身圆长,头部有鳞。广东本地的生鱼身带黄白,有黑斑点线,嘴阔而短,鱼肉嫩滑,骨丝幼软;而外省的生鱼头大过身,嘴略尖,黑色,斑纹模糊,鱼肉质实而粗。生鱼加工后净料率为:宰净85%,起肉50%,起球32%(以750克/尾计算)。

生鱼用途较广,清蒸、炒球、煲炖皆宜,有活血生肌之功。

(13)太阳鱼

太阳鱼又称大鳍鳞鳃太阳鱼。该鱼个体较小,常见的多为50~100克/尾,大者达2000克/尾左右。太阳鱼的外型有些似尼罗非鱼,体呈淡或深橄榄色,鳃盖淡黄色,鳞鳃黑色,外观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鳃盖后缘长有一黑色形似耳状的软膜,俗称“耳膜”。

太阳鱼的头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红色或淡橙黄色,背部淡青灰色。太阳鱼原产于北美五大湖区,营养丰富,肉质细嫩,美味可口,是一种高档滋补食品。烹调时多用于清蒸,但因其体形细小,切忌蒸过火。

(14)田鸡

俗称渴蚂、青蛙。明朝李时珍说:“南方人食蛙,肉味如鸡,故名田鸡”。田鸡以肚瘦而腿肥壮者为佳,若肚大而腿瘦则属次品。田鸡的食味成色以公为佳。人工饲养的田鸡肉质味淡,纤维较粗,与野生的不可同日而语。田鸡加工后净料率为:1~5月,宰净田鸡50%,净腿30%,净田鸡片20%;6~7月,宰净田鸡56%,净田鸡腿34%,净田鸡片22%;8~12月,宰净田鸡64%,净田鸡腿38%,净田鸡片25%。

田鸡肉质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少量钙、磷、铁及维生素,肉滑味鲜,有滋阴降火的功效。田鸡用途广泛,清蒸、油泡、汆及炖汤皆宜。

(15)鲩鱼

鲩鱼又叫草鱼,身圆长,色青黑,嘴小鳞大;躯干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圆,头宽平,体色青黄,腹部灰白,最大体重可达35千克。每年春夏产卵繁殖,常与鲢、鳙混养,产量高,是山塘、水库、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也是中国特产四大家鱼之一。

鲩鱼加工后净料率为:宰净78%,起肉43%。

鲩鱼肉多,肉质细嫩,少骨刺,味鲜肉爽,营养价值高,蒸、炒皆宜,鱼肠肥美可口,可用于煎、炸等。

(16)水鱼

水鱼学名鳖,又叫甲鱼、脚鱼、王八、团鱼、圆鱼,两栖爬行动物,全身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头部略呈三角形,吻长而突出,眼小、颈长,躯干略呈圆形,背部隆起有骨质甲壳,壳外裹有柔软的皮。国产品种为中华鳖,但野生的数量极少。

珠江三角洲所产的本地水鱼体形较小,味较鲜;孟加拉种水鱼体形大,肉厚,味较淡。水鱼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磷、铁、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全身可入药,其肉有滋阴补血的功效,可治精力亏损。水鱼加工后净料率为:公水鱼宰净75%,起肉25%,裙10%;母水鱼宰净65%,起肉22%,裙8%。

水鱼主要用于蒸、扣、炖、煲及镬仔等烹饪法,既可原只烹调也可斩碎做菜。公水鱼与母水鱼的区别:尾长于裙为公,尾短于裙为母。

(17)鳙鱼

俗称大头鱼、胖头鱼,身略扁,色黑,头大、阔嘴,鳞细味鲜,鱼唇特大,鱼身骨丝较多。鳙鱼加工后净料率为:宰净80%,起肉30%。

烹调中多用其鱼头做滚汤、烩羹、红烧及用姜葱焗等。

(18)鱼

鱼形似大塘鱼,身圆长,头大尾扁,背青黑,腹白色,嘴扁阔,有须,鳍骨极硬,无鳞,有潺胶而粘滑,肉滑香浓,崩丝极少,味美而浓,主产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的肇庆、三水、清远等地。鱼加工后净料率为:宰净75%,起肉40%。

烹调中多配蒜子与鱼腩同焖或蒸。

(19)白鳝

又叫鳗鱼、乌头鳝,身长而圆,口长、阔,嘴尖,头部下有两孔,内有腮,有前鳍无后鳍,背鳍短且长到尾,与尾鳍相连,色泽随居处而异,有灰色、深黄色等,背黑腹白,身有潺。

鳗鱼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此外,海鳗还有活血通络、解毒消炎之功能,对面部神经麻痹、神经衰弱及贫血等症有辅助疗效。白鳝加工后净料率为90%。

白鳝用豉汁或蒜蓉蒸,或蒜子扣均佳。人工饲养的白鳝肉肥脂多,肉味较淡。

(20)黄鳝

俗称鳝鱼。黄鳝身幼长,色赤褐,腹黄色,肉爽滑,有补血养阴的功能。黄鳝加工后净料率为:宰净(大)56%,(小)43%。

烹调中多用于起肉片或切丝炒食,亦可做煲仔或原条做炸鳝或焗饭。

(21)鲮鱼

又叫土鲮(líng)鱼。鲮鱼头细身窄,鳞银白色有闪光,肉滑味鲜,骨丝较多。鲮鱼加工后净料率为:宰净85%,带皮起鱼肉60%。

烹调中多用于起肉搅烂作为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