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在始终不懈地与贫困作艰苦的斗争。时至今日,在世界上消除贫困仍是不同肤色人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作为“三西”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的扶贫移民开发正是中国政府反贫困大行动中的一场攻坚之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开发。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奋斗目标。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党和政府调整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方针,在加大扶贫力度的基础上,把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将治标转向治本,变“输血”为“造血”,即一方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以彻底脱贫致富。
1982年底,国务院确定了“三西”地区(甘肃的定西、河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农业建设项目,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宁夏两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国家每年拨款两亿元(宁夏3400万元),连续建设10年,后来又延期10年。项目提出了“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建设方针和“兴河西、河套之利,济陇中、西海固之贫”的扶贫开发战略。“三西”建设工程近2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省区未解决温饱的人口由五百多万(宁夏一百二十多万)减少到一百多万(宁夏二十多万),可谓首开我国扶贫攻坚战役中区域开发和易地脱贫之先河。而宁夏吊庄移民,就是走开发式扶贫之路、贯彻“三西”建设战略方针的壮举。
宁夏西海固地区历史上就有“苦甲天下”之称,由于自然环境极度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愈演愈烈,造成了人口超载——贫穷落后——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成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西海固八县都是国定贫困县,属黄土高原丘岭沟壑区贫困类型。因此,这一地区较早被国家列入“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计划。自治区政府确定“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吊庄决策,正是针对西海固相当部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就地无法解决温饱的特困人口,所实施的易地脱贫的开发战略。经过近20年的艰辛拓荒,近30万贫困的山区人搬迁到引黄、扬黄灌区的荒漠碱滩上进行开发性生产,再造新家园,移民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占有粮食450kg,已稳定解决温饱,部分群众开始走上致富道路。
1999年,世界着名经济学家、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创始人、格拉米恩银行董事长兼总裁穆汗默德·尤纳斯在多次考察后评价中国扶贫开发:“中国的扶贫工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和示范地位,与世界反贫困已经连为一体。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扶贫。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的进展,对世界反贫困进程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作为中国政府的扶贫开发战略组成部分的宁夏吊庄移民,自然也不失其“领先和示范地位”。同时,由于宁夏吊庄虽然目的是根本解决西海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手段上却采取了易地开发的举措,因此它在移民史上无疑不失为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创举。
此外,通过易地开发,发挥移民主体的脱贫积极性,以政府行为扶持其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这不仅仅是个经济行为,而且是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会系统工程。为此,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样地引起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学术界的研究兴趣。
在宁夏移民吊庄这一工程中,移民不仅仅得到了生存环境的改善,而且经历着整个人文环境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变迁的过程。由此而带来的是移民群众的主体素质、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等等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其意义远远超越解决温饱的初衷,这就是本书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吊庄移民进行探索的原因所在。三年前,笔者主持完成了宁夏教育厅《吊庄移民的社会效益研究》的课题,此后又陆续作了不少吊庄的调查研究,本书稿即是上述工作的综合性成果。
此成果在调研、成书过程中,有幸得到宁夏扶贫办公室和宁夏大学科研处处长孔斌教授、政法学院周瑞海教授、宁夏人民出版社政经编辑室陈海洋主任等鼎力襄助,在此谨致谢忱。
由于笔者调研尚欠深度和学识浅陋,本书谬误在所不免,敬祈指正。
2002年3月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