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创新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应用。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由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技术创新走在前面,在管理方法、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外部协作等方面的创新也引领着世界潮流。世界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大。美国是世界上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研发投资额占世界的45%,其中大部分投入到软件业,美国研发投入最多的10家公司中有5家是IT软件公司。2002年英国银行、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科研投资总额达3.6亿英镑。研发投入的增加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活跃,产生了一批对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例如,在软件业方面,仅微软一家2005~2006年度就有4000件专利获准,有3300件新专利待批;在金融业方面,花旗银行建立了全球金融网络,目前正积极开发用于全球融资的目标导向计划和用于零售支付数字式媒体,这两项技术将广泛运用于网络和电子银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也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的重要体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商业模式比较复杂,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ebay的电子商务模式、百度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模式、新浪和搜狐的门户网站模式等。
三、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内外主要城市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有:
第一,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鼓励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健全的法律法规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服务方面,美国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2000年英国颁布了《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对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发服务方面,韩国制定了《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形成一整套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的政策措施,如私营企业研究机构承担国家研究开发项目的,政府给予50%的研究开发经费补贴;个人或小企业从事新技术商业化的。政府提供总经费80-90%的资助。现代物流方面,美国1991年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如颁布《多式联运法》大力提倡多式联运的发展。
第二,特色产业集群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明显的集群发展态势。一批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通过不断完善集群服务体系,优化集群发展环境,积极承接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吸引特色生产性服务企业聚集发展,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制订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开拓,加强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管理。行业协会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信息服务业方面,日本的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IPA)、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数据处理协会(JDPA)等,既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也对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又如,商务服务业方面,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日本的公认会计师协会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企业在缺乏决策支持或出现问题时寻找专业服务机构的意识,还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互动,构建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市场结构,培育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体系。
第四,专业化人才资源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发展的保证。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及与客户的不断交流和沟通上。生产性服务人才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美国、德国、英国、韩国等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
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源起与特征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源起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农业与制造业同时又服务农业与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农业与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农业与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农业与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培育)、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当然,企业按照市场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要求,适时将服务外置和提升,可以加速产业融合的进程,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突破。而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农业和制造业为依托,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统一规划,突出制造设计,打造城市名片;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2)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依托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完善,形成产业高地。(3)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形成楼宇连通,实现人车分流。(4)生态协调,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资源集约利用。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
上述特征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提供了可能性。然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还与如下的动因密切相关。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特点。尽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的形成则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特定功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效应。事实上,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集聚区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例如,伦敦的堪那瑞区微型CBD;纽约的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这些点状的集聚区通过产业链或创新链彼此相通、有机相连,使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辐射能够进一步提升和放大。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聚功能效应得到拓展提升,更好体现了微型CBD作用。(2)空间形态布局上,由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3)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初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动力
国际经验表明,只有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服务贡献、规模经济的特点,从而可以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优势。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降耗、环保和节约用地,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集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典范。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
3、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战略举措
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品牌效应,使服务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通过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
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可以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微型CBD,能够塑造城市功能和特色,显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凸显城市的竞争力。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能把金融保险、物流、研发设计、会展和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集成,为集中地服务;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会成为区域经济辐射全国和全球的重要载体,而区域经济所具有的制造业基地一定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