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19094900000029

第29章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对策建议(3)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

集聚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集聚效益可以给区域内的企业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资源禀赋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最初诱因。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是形成集聚区的原始动力。早期的产业或企业集聚来源于自然资源(土地、矿产、地理位置等)及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差异。交通运输、市场等区位因素也是集聚区形成的原因。直到现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仍然是形成集聚区的重要因素。但是现在这些传统因素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交通运输条件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大部分地区已经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基本需要;现代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也大大削弱;人员流动性增加使得各地区劳动力成本趋于平均。

与此同时,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具有的创新系统能加快企业创新,使得以创新为推动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全球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是指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及其运行规律,由主体、环境和连接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主要由参与创新的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形成一个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新系统包括基本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构成如下: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政府等。企业、科研院所是研究开发的主体,是创新投入、产出及其收益的主体,是创新系统的核心。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机制。首先是主体的内部运营机制健全,其次是主体之间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构建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创新的政策环境。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创新政策可以有多种分类,通常分为供给、需求和环境等几大方面的政策。创新政策与国家的科技政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教育政策等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

另外,产业技术状况是创新政策的重要外部环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担负着把创新内化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经济增长的自变量、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任务,具有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和协调区域问发展关系的功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新系统的侧重点是培育技术开发、转移、应用、扩散能力和相应的区域社会支撑体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是将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作为创新系统的四个执行主体,四者之间有着双向联系,知识基础、创新政策等创新资源都是外部环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企业的“群”,这些区域由通过合作和竞争的企业网构成,区域经济发展不是潜在利益现象的简单集合而是系统整合,系统整合方法是协调企业之间关系最重要的方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是经济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结果。可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由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之间的运行机制和创新政策环境构成。所以,我国要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部建立和完善上述的创新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我国企业创新的步伐,使其不断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如此不断互动,实现良性循环。具体而言,我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新行为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的骨干作用

(1)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国有企业而言,选择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按市场经济的规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国际上的成功做法,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同时,改革企业考核制度,将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形成,纳入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范围;完善企业创新的管理机制,包括科研开发的投入机制、创新的分配和激励机制、专利发明的实施和奖励机制、职工培训制度等。加大对区内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做强。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活跃的创新能力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结合起来,彼此互补互动,共同提升彼此的创新能力。

(2)科研院所。对于科研院所的力量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将他们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看待。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是面向整个行业的,所以更宜将他们发展成为以研究行业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为专长的研究中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科研院所要成为以政府支持为背景,充分发挥科研开发和产业化能力,面向广大企业的新型科研实体。要借鉴国际上有政府背景的着名科研机构的做法,根据市场经济和科技产业化的特点规律,使其在创新体系中,找到自己更准确的定位,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起到创新骨干的作用。

2、在产业集聚区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产学研相结合是行为主体之间联系最好的体现。在我国,虽然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已经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但在行动上仍推进缓慢。目前,我国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科研院所、高校的创新能力;而科研院所和高校也没有很好地与企业紧密合作,实现科研开发和科研产业化。本文认为,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可以做产学研结合的先锋,区内的企业可以与全国甚至国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集群式的战略联盟,广泛合作,包括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引进消化、成果转化、科技创业、专利实施、风险投资、产权交易等。共同研究制定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规划和方案。将切实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和联盟,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作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企业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中,应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来承担重大项目,并以重大项目来带动产学研结合。使得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导向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以及企业的创新形成良性互动,尤其对具有行业共性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对未来可能形成的新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

3、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

我国于2006年公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我们可以对此配套政策加以进一步的完善,出台针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围绕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细则,努力营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在落实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加大科技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方面,以创造更加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新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从事创新活动。此外,在落实优惠政策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应主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新行为主体,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加强政府服务,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努力形成合力,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例如,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可以搭建内部资源统筹平台,优化操作流程,在不增加创新主体负担的基础上,支持创新主体更好地申报国家创新重大专项配套基金。

(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具有的创新系统,加快了集聚区内企业的创新,成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采用何种模式直接关系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加工制造业和某些资本密集型工业上所取得的长足进展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较强的制造业优势是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实际上,随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因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我国部分制造企业率先建立了生产性服务基地,集研发、设计、采购、物流和营销等多种生产性服务功能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转效率。以设计为例,部分制造企业将设计外置,包括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形成设计中心,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取得了巨大成果。事实上,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局限,开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新领域,即原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内容,诸如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风险资本、采购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实现独立化、外置化和专业化,交于专门的机构实施。这些机构技术专、业务精、效率高,既可以使企业集中力量搞好专业生产,又可以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其集聚效应也愈发明显。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和多年来吸收FDI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的现实为我国采用服务外包集聚区模式和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1、服务外包集聚区模式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来完成原来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外包”并不仅是简单地将企业内部的工作和流程转移到外部,而是伴随着产业分工的继续深化,逐步发展和开始形成多种新兴服务业,包括软件外包、物流外包和人事培训外包等。这些新兴的服务业统称为服务外包。由于服务外包可大大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极其迅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估计,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2004年、2005年总值已经分别达到3000亿美元和5850亿美元,2007年总值达到1.2万亿美元。我国已经把服务外包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而构建服务外包集聚区可以极大地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我国发展服务外包集聚区应重点聚焦以下两个领域:(1)外向型服务外包集聚区。构建外向型服务外包集聚区,积极承接外向型服务外包业务,能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能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承接发达国家的离岸外包,是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转变对外贸易方式、推动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我国部分城市为构建外向型服务外包集聚区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例如,2007年南京引进的三星、朗讯、IBM、微软、西门子、LG、夏普、明基等20多家世界着名企业的外资研发机构开展服务外包业务。

他们都集聚在服务外包集聚区内,如玄武区的徐庄软件园、晨光创意集聚区、江苏工业设计园、鼓楼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另外,白下区、下关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等都有数量不等的外向型服务外包集聚区。进入上述集聚区的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2)内需型服务外包集聚区。我国在积极发展外向型服务外包集聚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内业务天地最为广阔的内需型服务外包集聚区。可以说内需型服务外包更为丰富,涉及的行业领域更普遍,发展的前景也更广阔,特别是随着我国政府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更趋紧密,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本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综合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可以预见,我国内需型的企业服务外包市场一旦被全面推开和广泛采用,那么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市场商机,将是外向型服务外包市场所无法比拟的,必将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长足发展注入旺盛的活力和强劲的动力。内需型服务外包完全由我国本土内需所产生,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小。我国构建内需型服务外包集聚区可以集聚如下产业:供应链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资性租赁、第三方品质检验、第三方产品测试、产品OEM(委托加工制造)、ODM(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等。总之,我国既要重视外向型服务外包集聚区,也不能忽视发展潜力更为巨大的内需型服务外包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