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19094900000031

第31章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对策建议(5)

2、生产性服务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从产业组织结构看,长三角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准入门槛偏低、过度竞争、垄断经营现象。以会计服务业为例,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服务市场的资格种类多达20余种,市场竞争秩序也有待进一步规范。而铁路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则呈现出垄断之势,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

虽然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数量很多,但是盈利能力偏低。调查显示,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分布情况不容乐观。其中,纯粹的原始设备制造(OEM)企业占22.3%,原始设计制造(ODM)企业只有18.3%。由于研发投入有限、技术水平不高,多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只能提供一些位于产业链低端的产品和服务。服务出口仅限于地域性较强的邮电通讯、运输等行业。

4、息知识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缺乏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

目前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很不完善,给信息知识资源市场化的稳定性带来很大威胁,进而影响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稳定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吸引要素资源。同时由于地方保护政策的存在,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六、推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生产性服务业是围绕着企业生产进行的,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主要包括科技研究开发、管理咨询、工程设计、金融保险、法律、会计、运输通讯、市场营销、工程和产品维修等多种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严重地制约了长三角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长三角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较低、环境污染较少、就业容量较大、知识技术较为密集等特点,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并有效地提升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按照即将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要求,紧密结合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对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六条措施建议:

(一)尽快出台《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三地发改委和国内专家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发展现状与特点,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际作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台《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全省在“十二五”期间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战略定位,确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产业分布和城乡布局,部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目标与实施步骤,构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措施,以规划来引导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有序发展,努力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引擎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支撑。

(二)研究制定《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组织国内专家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调查,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现行政策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研究制定《促进长三角生产性服务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由市场准入、财政、税收、人才和土地等一系列政策构成的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放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准入前置条件;二是加大财政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投入,强化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加强对发展规划中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三是实施税费优惠。对重点发展的行业、区域和项目,研究探索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地方税费实施优惠倾斜的办法。加快推进对生产性服务企业收费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政策和行政性收费,要彻底废除。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政策;四是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生产性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对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业务;五是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用地比例,对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项目,在供地上给予优先安排。

(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实际上,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美、日、德、英等国家,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以保证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建议加强对长三角高等院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关的学科建设的支撑力度,在高校增设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生专业,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加强对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生产性服务业通用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支持力度,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生产性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优秀人才,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积极引进国外高端的生产性服务品牌机构。高端的生产性服务机构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机构,往往需要具有技术、营销、法律专长和良好产业关系的人组成的团队才能胜任。发达国家高端的生产性服务机构对人员的要求是专而精。比如规模较大的英国技术集团,其人员还不到200人,美国研究技术公司也只有30多人。这些机构人员不多,但专业人员的素质很高,大都具有理、工、商和法律等两种以上的专长,有博士学位的相当多。长三角地区要积极引进国外高端的生产性服务品牌机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服务标准,努力提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制造功能向服务功能延伸,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销售、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在企业销售额和利润中的比重,进而带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五)努力扩展生产性服务业外包空间。研究制定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专项发展规划,对软件产业基地、创意动漫基地、信息咨询基地、金融保险基地等服务外包行业的空间布局和建设进行科学设计。明确服务业外包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创意产业、动漫产业、信息咨询产业等领域的外包。建立推进长三角地区软件出口的促进体系,组织成员企业承接海外订单、开发海外市场,打响长三角软件品牌,不断提升长三角软件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和管理经验。积极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生产性服务外包企业,承接跨国公司的外包项目,鼓励跨国公司在大城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区域性营运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

(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环境。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交易化程度较低,尽快完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交易规则、监管制度以及信用评价标准等;加快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培育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重点建设公共研发、信息技术、市场交易、商务交流、生活宜居等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高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投资创业“一条龙”服务的质量。

七、建设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综合分析当前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所面临的问题,考虑推动建设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导同一产业或同一区域的企业和实体能够进行竞争性合作。企业为了获得并保持市场份额和利益,相互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但同时又与竞争者进行合作来增强整个区域和产业的实力。

(一)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效应

集聚区的形成,会给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以下有益效应:

1、外部效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可以发挥集聚经济效应,产生外部经济性。现代服务业产业在地区空间分布上的集中,使得有关市场需求、产品供给、技术改造、竞争者状况的各种信息与知识在该区域大量集聚,会导致社会分工深化,增强资源的可获得性。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可以帮助集群内的企业较为便捷地获得行业信息、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状况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它们在信息时代中占据先机,获取市场竞争的优势。

2、成本效应。现代服务业集群中的厂商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有意识的合作,如企业通过合作、合资或建立联盟等多种方式,共同进行生产、营销等活动,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因而可以降低成本。集群还有助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频率和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有助于减少违约、不诚信和欺诈的风险。另外,地理位置的相近性有利于改善通信联络,有利于供应商提供辅助性服务,有利于获取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的投资,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3、品牌效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在长三角地区,可以使该区域整体实力增强,形成产业的区位品牌,即产业的区位就是品牌象征。正如人们一提到手表就想到瑞士,一提起香水就想到法国一样。集群企业依托区域专业市场,发挥企业整体实力,加大营销宣传,行销全国,扩大影响,树立形象,由近及远,先在全国范围内打造知名度,进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区位品牌效应。这是单个企业力量很难及的,同时也正是产业集群的优势。

4、创新效应。现代服务业在地域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地理位置的接近,使企业相互之间的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同时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5、人才效应。集群有利于人才的汇集与搜寻。同行业的企业在空间的集聚,会加速内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为专业化人才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进而引致人才向该区域的流动与汇集,企业在经营规模扩大时,可以在当地招聘优秀人才,节约了搜寻成本。

6、制度效应。作为一种组织形态,产业集群总是处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制度背景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前者有合约、产权等,后者有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集群中社会资本逐步形成与积累,集群中盛行着诚信和合作的文化氛围;产业集群中各厂商之间的合约签订与执行的交易费用较小。另外,作为制度的重要供给者,政府在产业集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行动主体,它通过政策制定选择合适的厂商进驻集群、维护集群秩序,并通过特定的产业集群政策等来促进集群的发展。

(二)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的扩展与整合措施

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可以形成专业化的规模经济、良好生产的外部环境、供求平衡的良性互动,这三方面因素的拉动,产生乘数效应,有利于打破地区壁垒,克服区域合作的障碍。根据国际上产业集聚区的经验,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拓展是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推动为辅,产业的自主集聚和良性互动的作用过程。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拓展与整合,也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在产业内的企业中形成合作的需求与基础,由利益的驱使,引导企业基于合作的需要,在一定空间内集聚,而这种产业集聚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达到通过网络整合企业之外的生产要素,实现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具体措施有:

1、强化区位优势,打破行业之间壁垒,突破区域之间障碍,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长三角地区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首先要强化集聚区的区位特点及其资源优势,以诱发现代服务业企业在此集聚。比如强化集聚区依托单位(科研机构、科技园区等)的综合实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保护历史建筑、提升文化设施的功能等等。其次要从根本上改变以行政区域为边界进行行政割据和恶性竞争,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集聚区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集聚。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磋商,出台一些双边或多边协议,通过市场化、有偿化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制度安排达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