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19097900000003

第3章 职业道德(3)

(一)道德及其特点

1.什么是道德

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道”一般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还包含有“理”、“方法”等意思,如常说的“处世之道”;“德”主要是指人的品行、人格等。道德实质上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意志、传统习惯、社会舆论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道德心理和意识现象,也表现为道德行为和活动现象。

2.道德的特点

道德作为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道德规范主要是靠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的力量来维持。

与法律相比,道德属于“软约束”,没有强制性,是靠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靠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情感和意志,自觉地按照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从而主动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舆论主要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论,也有群众的口头议论,通过表彰、褒扬好人好事,鞭挞、谴责坏人坏事,形成舆论来维持道德规范。个人内心信念主要指个人的良心、修养、是非观念、荣辱观念等等。对同样环境下的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对于相同的社会舆论,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主要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情感等不同。内心信念不同,决定了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不同。另一方面,“立业难,立德更难”。道德是靠人的良心、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去实现,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

第二,道德广泛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干预并约束人们的社会生活。

道德规范存在于社会、职业、家庭的各个方面,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无不渗透着道德的烙印,做“官”要有“官德”,执教要有“师德”,行医要有“医德”,从艺要有“艺德”,经商要有“商德”,居家要有“家庭美德”等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婚姻美德共同构成道德的总和,并约束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成为衡量个人人格、尊严、价值的“试金石”,每个人通过内心信念进行道德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与之划清界限,引以为戒。道德规范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凡是法律、纪律约束不到的方面,它都可以起作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意志情感不同,存在着不善待父母、不履行抚养子女的义务、不能和同事诚实相处等等不良行为,它是不道德行为,但不道德行为不一定都是违纪、违法行为,不违反党纪、国法,法律约束不到,但道德规范可以约束。

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主义道德是对道德传统中人民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等精华部分的继承。所谓人民性,就是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所谓民主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或有利于发挥绝大多数人自觉履行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社会义务的积极性;所谓科学性,就是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揭示或说明人类的社会道德关系和发展演进规律。每一社会的道德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新的创造、新的发展。如孝敬父母的传统,中国传统道德把尊敬长辈、赡养父母作为美德予以继承发扬,但是对父母的意见绝对服从的家长作风,则应抛弃,不能愚孝和盲从,正确的意见应该听从,错误的就不能照办。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必须是实质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继承。如节俭是劳动人民的美德,我们应积极地继承下来,要勤俭办一切事业,应该珍惜劳动成果,吃、穿、用都不能铺张浪费,但也不能为了节俭而不讲科学、不讲卫生。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不仅善于继承我国传统道德遗产中有价值的精华部分,还善于吸收借鉴一切民族道德中的优秀成果,并要批判地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我们的国情,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第四,道德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关系。道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公平竞争、效率优先,“自我价值实现”等观念代替了传统的“中庸”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道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取代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陈腐观念。

第五,道德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道德一般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逐渐形成的,而且约定俗成的成分占相当大比例,它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认识。它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的特点,这种不同步性表现为它可以更敏锐地反映未来经济基础或社会存在的发展倾向。如共产主义道德可以产生于现阶段的部分人的道德观念之中。这种不同步性也表现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一定阶级旧的道德观念并不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同步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比如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的封建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男尊女卑意识等就是道德稳定性的突出表现。为什么封建道德比起封建政治、法律制度改变的速度更慢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道德能扎根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和人们的情感、信念结合起来,形成群众性的传统习惯和风尚,而且这种群众性的传统习惯和风尚往往又和民族的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具有极大的保守性。所以,道德不像法律、纪律等规范,可以立即制定出来或者及时修改和废除。

由于道德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所以其稳定性更大。值得指出的是,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从来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社会制度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法治是不可缺少的,甚至也可以说,没有法制的社会,那里的正常生活秩序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法律也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那些微观的生活领域,对那些特殊的人际关系矛盾,法律的触角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法律作用的刚性特点,使它的这种作用能够实现,还必须有政治、道德文化等意识形态因素做基础,否则,法律的作用是不可能持久的。法律以强制约束方式,惩罚于人的行为之后,使人对不当、不良行为“不敢”;道德以引导提升方式,规范于人的行为之前,使人对不当、不良行为“不愿”。法律以道德为底线,一切法律规范的设立与实施,都以一定的道德为基础,都是为了适应和满足一定道德的要求。同时,道德观的建设,既要靠自律,又要靠他律,要把道德的有关规范纳入法律、法规之中,约束和制止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批评和惩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行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和形成保障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条件。否则,道德建设就可能流于形式,从而变成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

(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意义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说的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直接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第一,加强道德建设,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共同构成精神文明,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是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人们行动的目的方向,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个体自我完善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

第二,加强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赚钱和服务、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关系。既要勇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既要自主经营又要接受监督,既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对社会有益,既要允许先富又要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现实中容易出现只顾竞争、自主、效率、赚钱、先富、经济效益,而不顾协作、监督、公平、扶贫、社会效益的不良倾向。为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三,加强道德建设是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根本措施。

加入WTO以后,开放的中国将更加开放,在开放中我们学到了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优秀思想道德成果,但一些腐朽思想文化和道德垃圾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渗透进来。道德失衡现象严重存在,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抵御这些侵蚀,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把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鼓励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要求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严于律己的个人私德。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

(四)职业道德及其特点

1.职业道德的特点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领域。作为职业行为中的准则,职业道德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表现出适用范围的特殊性。

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主要表现在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中间,也就是表现在已经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的成人意识和行为中,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初步形成的道德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是道德发展进程中的成熟阶段。由于各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职业责任和对象,因此对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们也就有特定的要求。“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对商业工作者的要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要求;“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对医生的要求;“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是对司法人员的要求;“用户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是对工商企业职工的要求等等。职业道德对各行业都有特殊的要求。可见,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表现出适用范围的特殊性。

第二,职业活动代代相传,职业道德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形成人们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有较强和明显的连续性。如古今中外,医生都把“救死扶伤”作为本行业的美德。中国古代学医出徒时,师傅送徒弟两件礼品:雨伞和灯笼,其寓意为无论黑夜或下雨,有求必应,热心治病救人;我国汉朝名医华伦不畏权贵,热心为穷苦百姓治病的美德千古流芳;唐朝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反复告诫医生必须道德高尚,医技高超,对待病人无论贫富贵贱、美丑老幼都要一视同仁;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说过,医务人员的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三,职业道德通过公约、守则等形式,使职业道德具体化、规范化,有较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