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到年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2451个,占全国总数的86%,东部地区覆盖全体农民,中西部地区覆盖率为85%。全国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到7.1亿人,参合率为86%。
全国农民累计已有9.24亿人次受益,累计补偿资金591亿元,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有所缓解,亿万农民群众第一次享受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医疗保障。到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基本覆盖全国农村,成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支柱之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解决农民医疗保障问题的一项创造性尝试,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与旧的合作医疗制度相比,两者之间不同点有: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而旧的合作医疗制度则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行组织。②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由政府唱主角,靠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方筹资,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具体的筹资比例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占1/3,农民个人缴纳1/3,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也要给予资金扶持。而旧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主要靠个人缴纳和村级集体经济补贴,政府各级财政不担负筹资责任。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旧的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小伤小病,抗风险能力差。④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资金支付实行分级、分段、分项的原则。分级支付指辖区内政府所办的公立医院(卫生院)住院与经转诊到辖区外指定的三级医院住院或外出因急诊到就近公立医院就医所发生的医药费用,其起付线、报销比例和最高封顶线都有区别,辖区内报销比例高于辖区外报销比例;分段支付指将发生的住院费用根据不同的数额分段,每段的报销比例不同,住院费用越多,报销的比例越高;分项支付指门诊发生的费用,除规定不予报销的项目外,药费和医疗费用均按规定比例报销。而旧的合作医疗制度则不然。
长期以来,在中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农民是社会的基层,他们交粮纳税,但得到的福利却少得可怜。贫富过分悬殊使我国的基尼系数处在危险的边缘。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保护农村生产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以来,受到了试点地区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随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倡导和实施,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向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发展,会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稳定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政府和农民群众根据中国社会条件和农村实际情况做出的创造性选择,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继承、发扬几十年来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大力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重建、发展和完善。相信今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将会给9亿农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2.4俄罗斯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与前景
2.4.1俄罗斯医疗保健事业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条件下,医疗保健事业这样有社会意义的领域置身在这个进程之外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适应经济体制转型的组织和管理医疗机构活动的新方法。为此,列举出当前医疗保健领域最迫切的问题被认为是适宜的。
首先应该指出,俄罗斯保健事业随着市场关系的发展和法律基础的变化发生了非常明显的(管理权)分散。因此,作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前提,必须确保联邦机构、俄罗斯各联邦主体权力执行机构、地方自治机构及医疗保险主体等协调一致地活动。
同时应该用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对正在实施的保健领域行政改革加以补充,目的是根据各级政权机构新的权力配置来重新分配财政资源。
尽管在保健领域有积极的立法创新,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仍旧缺乏法律依据或者还处于审议阶段,而部分法规则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过时。结果,在这一领域依然存在政府间财政关系问题,居民医疗救助与服务的地区和地方的差异仍在加深。
医疗机构活动的财政拨款不足、现代医疗设备装备不够、许多医疗机构对正在变化的操作条件适应性差,以及现有资源利用率低等仍然是严重问题。其结果是居民医疗服务质量出现实质性下降。
俄罗斯公民对医疗救助的需要首先是由其健康状况决定的。
根据2007年底的资料,疾病的主要类型是呼吸道疾病(26%)、血液循环系统疾病(11%)、消化系统疾病(8%),以及超过110万的残疾人。在描述人口状况时必须指出,从1992年起俄罗斯开始出现人口自然减少的记录。不过近5年来出现了出生率上升的趋势,比如2008年出生了171.5万个孩子,这比2007年多了10.74万(增长6.7%)。2008年人口出生率为每千人12.1,高于2007年的11.3。2008年初俄罗斯全国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0.4倍(2009年初是0.3倍)。我们还应注意到一种倾向,即在婴儿死亡率下降的背景下不健康新生儿数量却有上升趋势。还应指出的是存在出生时预期寿命增加的积极态势(2005年为65.3岁,2006年为66.6岁,2007年为67.5岁)。
因此,在分析俄罗斯居民健康状况时必须指出,在某些指标上,如出生率水平、婴幼儿死亡率、出生时预期寿命等方面存在着积极趋势。这些变化既可以被解释为是国家社会经济情况趋稳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在医疗保健领域实施国家政策的结果。然而,俄联邦居民的公共健康状况在某些指标,如伤残水平、居民发病率等方面又呈现出消极的态势。对基本疾病类型进行的发病率结构分析,可以得出居民对紧急的和专业性医疗帮助的需求结构。
谈到俄罗斯医疗保健系统可能的变化,必须提及这个系统的惰性,对形势变化的反应期较长。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的。根据《俄罗斯联邦公民健康保护法》,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由俄罗斯联邦卫生部、俄罗斯联邦各共和国卫生部、自治州、自治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的卫生保健部门,以及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联邦卫生监督国家委员会等组成,以上这些机构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策划和采用一系列措施来执行俄罗斯联邦国家政策、实施健康计划及发展医学科学。市卫生系统,包括市级卫生管理机构和属于市政府财产的医学疗养和科学研究机构、制药企业和组织、药房机构、医药司法鉴定机构、教育机构等也属于公共部门。
市卫生部门承担着对居民进行医疗卫生教育、保障居民基本医疗社会救助、发展辖区内市政卫生保健系统等职责,其中还包括对市政、私人卫生保健系统的企业、机构、组织及从事私人医疗实践的个人所提供的医疗和药物帮助实施质量监控。
另一方面,俄罗斯联邦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门诊诊所、救护车和住院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还有一种分类法是把医疗救助分为初级、急救、医疗保健和专业救助。急救和专门医疗救助既可由国家保健体系的医疗机构,也可由市政保健医疗体系的机构提供。而初级的医疗保健救助则由市级医院保健机构提供。正因如此,尽管存在统一的医疗救助保障,俄联邦各地在医疗救助水平和可获得性方面仍然存在差异。这种地区差异的基础首先是各地资源保障的差别。
医院和诊所数量在减少。医院的病床数在减少,而诊所接诊能力却有所增强。此类增强是在机构数量减少的背景下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医生数量的增加,即组织自身的扩展与扩大。尽管这一趋势是积极的,但必须指出,本地获取初级医疗救助的原则受到了破坏。在农村地区这一事实得到证实,农村卫生站数量在减少。大部分农村卫生站和医生诊疗所的物质技术基础不能令人满意。其中只有23%部署在专用建筑物中,约50%需要进行大修。在季节性道路不畅条件下,约有1/10的站点车辆不能到达。这类机构的70%左右没有集中供暖、自来水管道和排水系统。14%左右的诊疗所没有交通工具。
近16%的机构没有配备医生。缺乏专业人员也是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可获得性较低的原因之一:农村地区的医生和辅助医务人员分别比城市低4.3倍和2倍。
分析全国卫生系统的人员编制情况时,应当指出医生和辅助医务人员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但这些指标的增长速度仍然不能满足居民对医疗救助的需求。据统计研究,按照正常标准,每位医生月接诊病人数应该在1500~1600人次之间,而俄罗斯约有26%的地区医生月接诊人数在3000人次。莫斯科有1/3的医生月接诊病人数超过3000。在大部分医疗机构中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55%)是中老年人(年龄在41~60岁之间)。年龄不到40岁的工作人员占约33%,超过61岁的占12%,即8人中就有1人年龄超过61岁。
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编制不足一方面是由工作人员薪金不高造成的(2008年10月其平均工资为13178卢布,比全国平均工资低25.3%);另一方面医生对超负荷的工作量也不太满意,其中包括各种医疗服务越来越多的文件处理程序(例如为某些公民额外提供药物所需的文件记录等)。
俄罗斯医疗保健系统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初级卫生保健与专门性医疗救助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在世界实践中已形成一种观点,认为卫生保健系统的经济效率是以转向优先提供基层医疗保健为保证的,即医生总数中初级保健医生占多数(专科医生的比例较低),因而实现了保健预防的理念。而俄罗斯居民医疗救助体系的特点是,整个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发展水平低,住院治疗被看作是居民公共卫生保健系统的基本水平,即以所谓的疾病治疗理念为基础。
分析居民(根据发病程度)对不同医疗救助的需求和初级保健及专门性医疗救助的数量特点,就会得出国家确保提供的医疗服务的结构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的结论。
2.4.2俄罗斯医疗保健发展前景
俄罗斯卫生保健制度的质量、体系和结构问题在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卫生保健制度发展构想中得到了反映。这个文件除了分析当前的形势外,还包含有2020年前阶段性卫生保健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阶段和期待结果等内容。到今天为止,可以把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优先项目——《健康》看作是这一领域改革所涉及的众多基本方面中的一个。
这一项目的基本任务是改善卫生保健事业的形势和为今后的卫生保健现代化创造条件。
在实施《健康》项目的框架里可以列出三个基本方面:提高初级卫生保健的优先地位,加强保健预防性,扩大高科技医疗救助的应用。
向居民提供高科技救助不仅是俄罗斯,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水平的指标。
高科技医疗救助——这是由高度熟练的医务工作人员使用以现代科技成就为基础的、复杂而独特的医疗技术完成的医疗救助。这首先是各种心脏手术,心脏、肝、肾等器官移植,脑肿瘤手术时的神经外科处理,遗传性疾病,白血病,严重的内分泌疾病治疗,高难度外科手术等。
高技术医疗救助目录是由俄罗斯卫生保健和社会发展部的法令确定的。据专家估计,每年有0.3%~0.4%左右的居民,即约50万人需要高技术综合治疗。
2007年中期俄罗斯基本完成了提供高技术医疗救助组织机制的建设。该机制的基本特征可见于俄联邦卫生和社会发展部2007年5月7日颁布的第320号令《关于在2007年2~4季度使用各联邦主体及市辖联邦医疗机构的联邦预算资金提供高技术医疗救助》的法令。这一法规文件规定:可以使用联邦医疗机构的联邦预算资金提供的高科技医疗救助分科类别清单;可以使用联邦医疗机构的联邦预算资金向俄罗斯公民提供高科技医疗救助任务的参与者名单及他们所能提供的高科技医疗救助的项目清单;可以使用各联邦主体和市属医疗机构的联邦预算资金提供的高科技医疗救助分科类别清单;可以使用联邦预算资金向俄罗斯公民提供高科技医疗救助任务的各联邦主体和市属机构的名单以及他们所能提供的高科技医疗救助的项目清单;由联邦医疗机构、各联邦主体医疗机构和地方政府机构于2007年2~4季度使用联邦预算资金向俄罗斯公民提供高科技医疗救助的国家任务。
2006-2007年间在国家《健康》项目框架内高科技医疗救助的融资金额为274亿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