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性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由此必然引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导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一些传统过时的产业部门被淘汰,新技术的采用又使一些新兴产业部门逐渐发展起来,就业岗位也相应地迅速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人才结构和质量提出新的要求,而由于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导致大学生人才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带来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困难。我国经济近十年间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相比之下,劳动就业数量并未随经济发展而明显提高。当就业弹性系数为负且经济出现正增长时,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存在“挤出”效应,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总量为1800万,但每年实际新增劳动力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仍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的现象。大学生是属于高层次的劳动力,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将决定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定时期内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另外,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结构的严重失衡,使各地区、各城市之间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呈现很大的差异,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平均预期机会呈现很大落差,直接造成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马太效应”。
2.大规模扩招打破了人才市场的供求平衡
20世纪末,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增加,我国开始大规模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开始将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高校扩招使我国的普通高校招生总数从1998年的215.8万人很快上升到了2007年的近500万人,大大缓解了成千上万个家庭子女求学难的问题,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毕业生就完全实行了市场化的自主择业。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必然要服从于人才市场的供求规律,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对人力资源的吸纳程度。高等院校连续几年每年30%左右的扩招速度,远远超出了同期我国每年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得大学毕业生每年就业人数远大于市场需求量,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总量性出现困难。而且这一矛盾在未来几年里,还将进一步加剧。从供给的总量来看,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急速增加无疑是促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其他情形不变,供给增加,则劳动力的需求方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2003年,正好是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在供给迅速增加的形势下,人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失衡,促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加大了就业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如果不降低期望,就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从需求的总量来看,尽管这些年我国经济保持着较为迅速的增长趋势,但就业弹性在不断下降,相对于连年迅速增加的就业供给而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出现减少的趋势。例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长22%。而据人事部有关调查数据,当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约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22%。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供求总量的矛盾逐年加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困难问题将长期存在。但是,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来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仍将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所以,要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的难度和长期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专业类型结构、用人单位性质结构和地区结构等多个方面。
从不同产业来看,第一产业人才供求状况是: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是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中的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人,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的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第二产业人才供求状况是:我国大学生中的38%为工科类学生,但毕业生人数还是供不应求。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第二产业的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我国历年对研究生的需求增长较快,对本科生需求在保持平稳中缓慢递增,而对专科生的需求则呈大幅下降趋势;从不同专业类型来看,大学生就业历年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如机械设计与制造类、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信息与电子类、市场营销、管理类、建筑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其需求量往往占总需求数三成以上;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用人需求量一般占总需求的80%左右,需求量的增长也是最快的,但历年都有6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集中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中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供求总量矛盾相对缓和,一些地区和中小城市大学毕业生则是供不应求。
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与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质量下降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显着加快。为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是为了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大学。这些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的是,科研领先、培养研究生的人数要相当于甚至多于本科生的数量,普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如何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难以在这些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各学校都在争先恐后地创建科研型大学、科研领先型大学,或者是科研与教学并重型大学,而不甘心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在创建科研型大学的热潮中,许多学校把经费和工作重点都放在扩大学校规模、建设高精尖实验室、培养研究生上,而对培养普通本科生的工作,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习实践教学方面的努力有所减弱。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淡化专业、拓宽基础、重视素质教育”。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数量减少了约40%。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仍然是专业对口、到岗后很快就能发挥作用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在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各用人单位更乐于招聘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大学生。从整体上看,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培养机制决定着专业人才的批量产出量,而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据近些年相关统计资料表明: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变化的速度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的2~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市场供求的时间差,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对人才的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这一变化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不同步,造成阶段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足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样化,各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一个由单一本科教育,向研究生层次教育和专科层次教育两端扩展的过程,高职高专层次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构成了高等教育体系厚重的底部。发达国家大多是借助于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大发展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我国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短缺问题。
如北京市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层次结构呈典型的纺锤形,高职生最少,1998-2003年高职教育在校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只增长了5个百分点。而且高职高专教育中还存在着学校定位不准、一味以升格为目标、不以市场为导向、办学特色不明确等问题。
(2)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扩招给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使得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大学毕业生个体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要求,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教育模式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许多高等院校的师资结构和专业素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更有部分教师或因自身业务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或缺乏必需的事业心、责任感,不能将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致使学生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毕业生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遇到了不适应的问题,又使其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社会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已对高校教育内容的实际作用产生了怀疑。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近几年国家高等教育的扩张,一方面不少学校纷纷扩大热门专业和学科的招生数量,专业设置雷同和重复,如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金融专业等,导致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突出,使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难以在人才市场上求得平衡,造成许多大学生所学专业浪费;另一方面不少中专、高职水平学校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借口,一夜之间也成了本科院校。盲目升格后的学校师资缺乏,适应市场的专业非常稀少,供不应求;市场不需要的、应该淘汰的专业却依旧存在。除少数高新科技产业,中国的产业结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但是在中国大多数国民的意识中,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该是“白领”人员,而企业目前急需要的是具有特定技能的劳动者。
于是,造成了供求之间的脱节,大学生就业难也就不可避免。
4.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人才市场管理缺乏对用人单位的约束机制,同时一些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限,有些过分强调工作经验,缺乏发展眼光,有些则片面认为毕业生学历越高越好,有些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重视学识和个人品德,却看重长相或性别,以上种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人为扩大了供求矛盾。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一些制度性分割因素正在逐渐消除,但与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相比,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一些制度及非制度的因素,仍然是许多毕业生就业时绕不开的绊脚石。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如北京市在2003年接收普通高等学校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的通知中规定:进京的京外生源本科学历应届毕业生要在规定的286所院校和紧缺专业目录范围内,同时对外地生源进京指标和用人标准做出调整,主要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条件下,为了保证北京生源毕业生就业率达到理想水平。这种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导致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同时也助长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倾向。二是各种歧视,表现为公开的户口歧视、性别歧视等。自2001年起,我国一直以来异常严格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尚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坚硬的户口制度依然是许多毕业生就业选择时的重要障碍。据调查,2/3的毕业生就业时在户口问题上有压力。三是岗位刚性。所谓岗位刚性是指这样的两种现象:劳动力需求方“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即解聘成本高;劳动力供给方基本上做不到不受限制地寻找适合自己能力、兴趣爱好的工作,即工作转换成本高。这两种现象在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是相当普遍的。四是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存在着信息不灵、供求渠道不畅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