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估计,2009年这一问题将特别严重地摆在经济、管理、法学以及其他专业的专业人员面前。对各联邦主体存在无法就业风险的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结构的初步分析证实,今天(存在无法就业)风险的小组中主要是经济(占可能无法就业的毕业生总数的30%)、人文教育(占11%)、教育(占7%)、农业(占6%)和建筑(占5%)等专业的毕业生。
为了完善预测数据,教育和科学部对劳动市场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其中包括待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职业教育系统全日制毕业生总数将近达到150万人。在所有即将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中,将有10%~20%的人计划继续学习(高校毕业生10%、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毕业生20%、初等教育机构毕业生12%)。部分毕业生将被应召服务于俄罗斯武装力量(据估计,这也将占各级职业教育机构毕业生的10%~20%)。
综合考虑这些评估,可以说应该有60%~70%的教育系统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69%的高校毕业生、56%的中等技术学校和学院毕业生,59%的职业学校和高中毕业生)。
各级职业教育机构有10%~11%的毕业生存在无法就业的风险。为此,按照教育和科学部的估计,89%的高校毕业生、90%的中等技术学校和学院毕业生、90%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将能够就业。但是一些独立评论人认为,这一预测太过乐观。他们认为持有毕业文凭的人中将会有近50%的或者20万人没有工作,甚至说如果近50%的毕业生失业有些高估的话,那么在危机条件下仍将有10万~20万人存在失业风险。
政府拟采取的缓解青年专业人员失业的消极后果的措施,包括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既涉及了政府、职业教育系统,也涉及了雇主。以下是一整套正在讨论和实施中的减轻危机对就业影响的措施,这些措施有赖于教育体系和劳动市场的储备。
我们着重研究一下毕业生就业计划和可能的直接就业选择。一方面,建议以预算资金支持高校毕业生半年的实习期到工业企业或服务领域去工作,以便使部分专业人员在2009年夏天能够延缓进入劳动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有效地适应工作。这一措施是紧急的,不能被看做是经常性的。
在一系列长期的措施中,需要更加关注的是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来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这一建议是以许多学校,特别是大部分高等技术学校的经验为基础的。它们与大学生生产实践和实习的专业生产企业结成伙伴关系,与企业主建立合同关系,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有了就业保障。实习体系的发展不能看做是应急措施,这是长期伙伴关系的建立,今天不开始培育,就不能指望过几年劳动市场上会有什么改变。
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必须完成真正的实践,而企业主应该可以定制和调整自己的培养计划。目前预算资金不承担实习的费用。作为反危机措施建议组织高校与企业签订以未来就业为目的的高年级学生培训合同,同时也可以使高年级学生多掌握些技能。仅俄罗斯联邦教育署所属的教育机构在2008-2009学年就通过目标合同培养了3.6名大学生。
此外,作为已在2009年有针对性实施的紧急措施,可以建议加强关注在国外高校和国外公司进行的实践。这里我们指的不是吸引国外资金,而是要积极利用支持教育项目的国际慈善基金的资源。
第三个方向是建议扩大在教学机构建立就业促进服务处的实践,因此,目前按照俄罗斯联邦教育署2007年12月17日的命令,在其下属的345所高校中有317所高校以及半数以上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中都建立了就业促进服务处。为了这一目的,教育署引进了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以便获得俄罗斯联邦所有地区劳动市场状况的确切信息。为了使行政决议更具可操作性,在2009年进行了职业教育所属机构毕业生分配就业的跟踪调查。
此外,教育机构职业发展中心针对大学生开展了毕业生适应劳动市场的(经济、心理、法律等知识和技能)专题研究,开设了相应的专题讲座,以及小企业创业培训等。为了使青年人能够提高劳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就业机会、积累劳动技能、适应职业活动等,从2005年起,居民就业服务机构借助联邦预算资金开始实施《为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毕业生中年龄在18~20岁之间、初次就业却处于失业状态的公民组织临时就业》、《第一份工作》的计划。每年有3.6万~3.9万个初、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在国家“组织临时就业”的援助下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作为解决毕业生劳动就业问题的第四个方向,建议给予教育和科研单位创建小企业的机会(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正在编制相关法律草案)。据专家估计,有170多所俄罗斯高校准备创建2500家小企业。据适度乐观的预测,这些企业可以创造约5万个新的劳动岗位,这将大大减轻毕业生对劳动市场形成的压力。
第四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发挥职业教育机构的潜力——对失业的专业人员进行再培训。这在教育系统资源的使用上也有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是发展对企业解雇的工人进行技能提高和再培训的体系。根据经济实际需要实施补充职业教育计划(提高技能、职业教训、再培训)应该在职业教育机构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俄罗斯联邦教育署组织了各级职业教育机构在培训和再培训被解雇居民方面的可能性的跟踪调查。根据最粗略的计算,教育机构可以组织近1500个所有各级教育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所掌握的资料可以确定,当前有2929所职业教育机构和教育分支机构(其中包括272所高校、799所中等专业教学机构、1476所初等职业教育机构、92所职业继续教育机构、290所教育分支机构)拥有可以用于高级培训的项目。
但是今天对此类项目的要求程度很低。这与两个基本原因有关:要么是因为居民对现有机会缺乏认识,要么就是因为再培训的供给和现实要求不匹配。这样就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就业中心、媒体以及希望获得高层次人才的企业家们更积极地推动此类计划。
与此同时,当前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是走出危机后经济将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因此,与上一个方向相关的下一个措施,不是简单的干部再培训,而是以危机过后经济所需的某些专业及培训水平专门人才的预测为基础进行的高级培训。
类似的体制既可用于干部再培训,也可用于专业人员的首次职业培训。
在危机条件下这一资源可以用作部分被解雇的企业员工退出劳动市场的反危机措施。为了组织高级培训,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从俄罗斯联邦主体的观点出发,建立了涵盖类似项目目录的数据库。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署所得到的信息,俄罗斯各联邦主体愿意实施4万多个类似的项目。整体而言,初等职业教育机构所提供的高级培训项目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9%,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这个指标数是27%,高等学校是14%,职业继续教育机构是3%,教育分支机构是7%。
目前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制订了组织高级培训所必需的规划,并评估经济发展对这种培训的需求方向。高级培训的费用将超过154亿卢布。按计划,该项培训的平均周期是3个月,每位听众的标准成本是5900卢布,接受再培训的人数预计为260万人。
按照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和企业家们共同进行的评估预测,最近与社会问题管理、物流、服务及运营管理相关的领域近期会有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教育发展的联邦目标计划框架内,将瞄准新型劳动力市场,在竞争基础上进行范围广泛的高级教育和培训新项目的研究和采购。这既可以保障那些受到失业威胁或者已经失业的工人能够参加培训,也可以为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生提供获得额外专长技能的机会。
与2009年联邦计划同时并举的还有一系列地区计划的实施,将吸引各级职业教育机构参与劳动市场问题的解决。为此共计将支出437亿卢布,其中包括支付给(实习)毕业生的、以最低工资水平为标准的薪酬(共计8960万卢布)。在以缓解劳动市场上紧张压力为目标的32个俄罗斯联邦主体地区计划中,计划为各级职业教育机构的4.7万名毕业生组织企业实习。实习岗位不存在竞争:初次就业的及在劳动力市场登记注册的人都能得到岗位。
如果没有合适的岗位,则可以按照需求接受再培训。
在总结教育系统与劳动市场互动关系问题时,我们要再次强调,教育计划是最具社会吸引力的反危机工具,因为它为完全失业或部分失业者创造了一个乐观的环境。教育计划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和减轻劳动市场压力的应急工具,而更在于它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资。
与此同时,利用国家完全或部分支持的教育计划,采取“通过教育助就业”的模式,相对而言比发放失业救济金更具经济和社会意义。然而,这有可能对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最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不能被看做是有效的战略,只能在短时期内采用。该模式的应用可能会导致整体职业教育水准的下降,而这在新的信息或知识经济条件下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如果某一领域动员教育体系资源的反危机措施阻碍了日趋成熟的俄罗斯职业学校改革,那么这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是站不住脚的。
即便是对俄罗斯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进行简单分析,也能看出其对劳动市场局势的密切关注。这种关注的基础既有对社会紧张气氛急速增加的担心,也有对现有培训和再培训体系的不满。这就是为什么政府会在危机条件下竭力赋予这一体系更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可获得性及对劳动市场需求的针对性。这些都是现行教育体制一般所不具有的。可以以谨慎乐观的态度预测这项任务的成功,因为尽管补充职业教育系统收费较高,却体现了高水平的市场化。为此,在国家经历经济危机的最近几个月,各种积极发展补充教育系统的家长式支持,在这一市场上构成了竞争环境消失的威胁,相应地,教育服务的质量也在下降。因此,摆在管理机构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制订和贯彻各级预算拨款教育机构之间的透明竞争机制,提高企业和教学机构里解雇人员的技能。
以上我们分析了教育领域转型作为反危机措施的必要性,作为结束语再次强调,我们讨论的问题既涉及内部改革,又涉及外部改革,这些改革在该领域早已成熟,只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其需求显得极为迫切。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9(1).
[2]王春莉,董培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1).
[3]赵珍.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3).
[4]钱国英.大学生就业问题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启示.台州学院学报,2008(2).
[5]杨曼英.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08(3).
[6]俞仲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与启迪.中国高教研究,2009(1).
[7]王炳忠,吴斌,陈蓉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从政府的视角.高教与经济,2008(1).
[8]马颖,秦永.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8(2).
[9]姚裕群,彭思舟.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人口与经济,2008(3).
[10]陈昌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09(2).
[11]马强.就业视角下的中国高校改革反思.山东省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12]李彤,王凤军.浅析高校扩招与就业压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13]张少杰.生存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长效机制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14]王从烈,马秀华.试论劳动合同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利好影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15]王宏宇.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16]陈恩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教育探索,2008(2).
[17]李玉香,徐春林.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
[18]张宏,刘京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8(4).
[19]周劲松.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20]吕荣娟.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