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古伊朗八大诗人
19101200000017

第17章 末代诗圣——贾米

贾米(1414~1492)是伊朗中古文学繁荣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他是中世纪伊朗伊斯兰教苏菲派着名学者、诗人。他的创作标志着持续了6个世纪之久的中古伊朗文学繁荣时期的终结。

贾米的全名是努尔丁·阿卜杜·拉赫曼·本·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贾米,塔吉克人,祖籍伊斯法罕,生于霍拉桑附近的贾姆村,故以出生地取名。

贾米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波斯文、阿拉伯文,后随父到霍拉桑,进当地内扎米耶学院学习伊斯兰教义和经训,并往返于霍拉桑和撒马尔罕,求师于着名学者、毛拉,攻读圣训学、史学、文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后又投身纳格什班迪耶教团第二代谢赫·赛尔德丁·穆罕默德·喀什噶里门下,研究苏菲主义学理,成为该教团虔诚的信徒和着名学者,并娶其导师之女为妻。1447年赛尔德丁逝世后,贾米便接替他成为该教团的长老。贾米曾去麦加朝觐,一生7次外出游历,先后到过哈马丹、库尔德斯坦、巴格达、卡尔巴拉、纳贾夫、大马士革、阿勒颇、大不里士等宗教文化名城。在漫长的游历中,他拜访各地的着名学者和诗人,熟悉了各地的历史、地理、宗教和风土人情,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大量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贾米曾一度在帖木儿王朝苏丹侯赛因·拜哈拉(1468~1506)宫廷中供职,深受敬重,并与当时着名诗人、任宫廷大臣的阿里席尔·纳沃依交往甚密。后来由于他在文学、历史,特别是苏菲主义研究和诗歌方面的着述甚丰,名重一时,不仅诗名远播,并且成为苏菲教派的领袖,深为当时各阶层人士所器重,不仅是文人学者争相结识,并且各地的统治者,包括印度和小亚细亚等地的一些王公贵族也屈尊逢迎。1472年,当贾米58岁到麦加朝觐时,沿路各地方政权都对他优礼有加,竞相结纳,有的甚至派出卫队和仪仗队迎送。但贾米仍泰然自若,表现出自豪和自尊,他在一首谈个人操守的诗中说:

用牙咬断生铁纯钢,

用指抓破顽石花岗,

伏身钻进火红的炉膛,

把烧着的煤放在眼上,

用头顶住百峰骆驼的重载,

飞步不停地从东方跑到西方,

这一切贾米都甘心忍受,

最不堪忍受的是小人的封赏。

贾米于1492年逝世,葬于霍拉桑西北郊。侯赛因·拜哈拉为了纪念他,在霍拉桑城建立了以贾米的名字命名的大清真寺。米尔扎·海达尔在《拉失德史》中称贾米为“最伟大、最优秀、最有学问的圣者和精神导师”。

在宗教思想上,贾米继承了纳格什班迪(1314~1389)苏菲主义的学说,提倡入世主义,注重现世生活,主张在教乘修持的基础上进行道乘修持,严格遵守经训。在纳格什班迪提出的“修道于众,巡游于世,谨慎于行,享乐于时”的原则下,进行精神修炼。

贾米是一个多产作家,他研究的领域很广泛。据载,他有54部重要着作,内容涉及经训注释、教义、伦理、人物传记、历史、阿拉伯文法、韵律学、诗歌、散文、音乐等。他以苏菲主义观点对《古兰经》作了注释,选编了《四十段圣训集》。在《人类的馨香》一书中,以散文传记体的形式描述了582名苏菲派长老和34名殉道者的生平事迹与思想观点,并给予了评价。他用散文和诗歌阐述教义的作品还有《真义探讨》《先知使命的见证》《灿烂的光辉》《真主颂》《朝觐大典》《苏菲派研究》等。

贾米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仿效内扎米《五卷诗》的《七卷诗》(又称《大熊座七星》),和模仿萨迪《蔷薇园》的《春园》。《七卷诗》中有三卷是论述苏菲教义和宗教伦理,篇名是《金锁链》《自由人的赠礼》《信士的念珠》;四卷为叙事诗,其中《蕾丽与马季农》和《亚历山大的智慧》两卷叙事诗,其内容与内扎米写过的两部诗相仿,还有两部叙事诗是《萨拉芒和阿布萨尔》和《尤素福和朱莱哈》。四卷叙事诗中以《尤素福和朱莱哈》最为出名。《春园》据说是贾米给他儿子写的读本,内容包括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诗歌和名人传记。此外还有诗集一卷,收录了贾米的抒情诗、颂诗及四行诗(鲁拜诗)共约8750句。

《尤素福和朱莱哈》是贾米诗歌的代表作,取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在《古兰经》中对这个故事也有转述,但在贾米的笔下,在他的长诗《尤素福和朱莱哈》中,他突出了爱情的线索,剔除了不必要的一些繁芜枝节,使故事更加完美动人。这部叙事长诗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王子尤素福受父王的宠爱而遭到哥哥的嫉恨,因而受到陷害。后来他被人营救,辗转到埃及王宫供职。埃及王妃朱莱哈见他年轻英俊,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对他多方挑逗,但他不为所动。王妃因爱意不能得逞,由爱成恨,就怂恿国王把尤素福投入监牢。后来国家遭到饥荒,国王也无计可施,就请尤素福出来率领臣民设法度过荒年。尤素福因此深得民心,受到百姓的拥戴,国王后来就把王位禅让给他。朱莱哈由于爱情上的失意,精神上遭到煎熬和折磨,形容变得十分憔悴,老朽不堪。有一次她路遇尤素福,经尤素福向真主祈祷求福,朱莱哈恢复了青春,他们最终得以结合,而长诗也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贾米以再创作的形式,虽然使这个故事的情节变得更为曲折动人,但是在故事的许多关键的转折地方,却使人感到有“做戏无法,请出菩萨”之嫌,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使作品的情节显得有失实之处,这就减弱了作品的现实意义。这部长诗唯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朱莱哈对尤素福忠贞不渝的爱情,令人叹为观止。由于他的诗歌创造性的模仿,成为伊朗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因此有“诗人之王”“智慧大师”之誉。

贾米是波斯古典诗坛上的最后一位着名诗人,被誉为“末代诗圣”。在创作上,他善于吸收历代着名诗人之长,对萨迪、哈菲兹、内扎米等人更为推崇。他的诗题材广泛,有叙事诗、颂诗、抒情诗、训言诗,多以四行和双行为主。其内容主要宣扬苏菲主义观点,阐述宗教伦理、赞颂安拉及先知穆罕默德,颂扬君主,描述爱情故事等。其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充满哲理,富有浪漫色彩。

贾米是一位才气磅礴,学识渊博,在文学创作上善于博采众长,各种诗歌无不涉猎的诗人,历来的评论家都认为,贾米全面而完整地继承和发扬了伊朗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并推动它达到了光辉灿烂的顶点,使后人不敢望其项背。贾米标志着自鲁达基以来伊朗诗坛群星灿烂的“黄金时代”的终结。在他之后,伊朗文学有三个世纪之久一直处于衰颓状态,伊朗史学家称之为“沉默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