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
19102300000053

第53章 尚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发展情况(8)

1.惠州轨道交通1号线

1号线联系惠州火车站、江北、惠城老城区、三栋、数码园、淡水湖、惠阳、惠州南火车站等片区,是联系惠州市主要居住区、就业区、商业区和重要交通枢纽的市域组团快线。线路由惠州火车站至惠州南站,全长46.4km,设站27座,其中换乘站4座;其中北三环至南岸路、深汕高速公路至惠州南火车站段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其余为地上线方式。

2.惠州轨道交通2号线

2号线位于东西向东莞-惠城-惠东县城-汕头发展轴,沿途经过沥林、陈江、南部新城、东部远景规划建设区(马安、水口)等片区,是惠州联系东莞的区域城际快线。线路由荔枝城站至惠莞分界,全长44.9km,设站15座,其中换乘站2座,采用地上线敷设方式。

3.惠州轨道交通3号线

3号线联系大亚湾开发区、惠阳淡水、秋长等片区,并向深圳方向延伸,是惠州联系深圳的区域城际快线。线路由大东亚商业城站至惠深分界,全长20.4km,设站10座,其中换乘站1座;其中惠阳中心城区采用地下线敷设方式,其余为地上线方式。

4.惠州轨道交通4号线

4号线联系惠州火车站、小金口、博罗、龙华、福田等片区,并向广州方向延伸,是惠州联系广州的区域城际干线。线路由惠州火车站至惠广分界,全长59.8km,设站8座,其中换乘站1座;采用地上线敷设方式。

5.惠州轨道交通5号线

5号线连接惠城与惠东,沿线主要经过河南岸、金山湖、淡水湖地区,是惠州联系惠东的市域组团快线。线路由新汽车南站至惠东站,全长40.1km,设站12座,其中换乘站3座;其中惠城中心区采用地下线敷设方式,其余为地上线方式。在5号线新安站以北至惠州机场规划预留5A支线通道位置,新安站预留5A支线(机场线)接轨条件。

6.惠州轨道交通6号线

6号线连接惠阳与惠东,位于深圳(香港)-大亚湾-稔平半岛-汕尾发展轴上,沿线经沙田、白花等片区,是惠阳联系惠东的市域组团快线。线路由惠州南站至惠东站,全长35.9km,设站11座,其中换乘站2座;其中惠州南站附近采用地下线敷设方式,其余为地上线方式。

7.惠州轨道交通7号线

7号线始于水口荔枝城站,止于1号线数码工业园站;线路全长23.7km,沿途共设车站11个,平均站间距离2.33km。

4.11.4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2008年6月,惠州市规划建设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惠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草案)》,2009年9月3日,惠州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正式启动。该规划将惠州与周边城市如广州、深圳、东莞之间轨道交通的连接考虑在内,分近期、中期、远景三个规划年限执行,规划区域为除龙门县以外的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和博罗县,规划区域面积达9089km2,共规划7条线路总长271.2km。

4.12常州

4.12.1常州市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2011年9月,国家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已经完成了对常州地铁的最终审批工作,最后确认常州地铁项目已经获得部委的通过,其程序已经报送国务院,2012年将正式批文下达。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常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18)》确定先行建设客流量较大的1号线和2号线的部分线路。

4.12.2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

1.常州市城市概况

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市中心位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

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

常州市共辖7区2市,5个市辖区、2个新区和2个县级市;另有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武进西太湖经济开发区、钟楼经济开发区、天宁经济开发区、戚墅堰经济开发区、金坛经济开发区、溧阳昆仑经济开发区);市区共37个镇,25个街道;武进区、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戚墅堰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金坛市、溧阳市。全市总面积4385km2,总人口约500万,市区常住人口330万,市辖区面积1864km2;其中太湖水域面积约33km2,太湖湖岸线长约7km;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07km2。

2011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77473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11995美元。

2.常州城市总体规划

由《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可知,统筹区域发展,市区形成“一城七片”的结构形态。一城:即常州中心城区。七片:即中心城区外围七个片区-孟河、奔牛、邹区、湟里、雪堰、洛阳和横山桥片区。

中心城区结构形态将为“一主两副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主”即主城区,范围为北起沪蓉高速公路,南至常合高速公路,西起常泰高速公路,东至常合高速公路,为常州城市的本体;包括中心、高新、城西、湖塘、城东五个组团;其主要功能为生活居住、公共服务、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规划建设“两圈”(市河和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圈)、“五区”(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北现代旅游休闲区、淹城遗址公园和西太湖生态休闲区)、“一城”(以职教科研为特色的科教城)、“三园”(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区、城东工业园区)、“三中心”(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

“两副”即中心城区的南北两个新区。南部新区以常州西太湖生态休闲区和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主要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生活居住和休闲度假产业;北部新区以高铁新城为核心,主要功能为商务商贸、生活居住、港口和先进制造业。

“多组团”即中心组团、高新组团、城西组团、湖塘组团、城东组团、新龙组团、新港组团、武南组团、空港组团和西太湖组团。

3.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常州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分基本网和预留发展线两个层次。基本线网由4条线组成,全长约129km,建成后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为0.32km/km2。远景预留延伸线使线网总规模达到200km以上。

据建设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的建设将分近、远期两步实施。近期(2020年前)建设目标:建成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十”字形主骨架),使公交出行比例上升到30%左右,初步缓解主城区乘车难的矛盾;支持城市“拓展南北、提升中心”近期发展策略,促进城区中心“控制、疏散、重构”;客流量较大的1号线和2号线的部分线路,总长53.88km,其中地下线50.07km,高架线3.81km,设车站41座。根据建设规划测算,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估算总投资336.5亿元。远期建设目标:轨道交通4条线全部建成,形成网络规模效应;使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35%~40%,确立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地位,有效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支持城市实现远期规划目标。

4.12.3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

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4条,包括常州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

1.常州轨道交通1号线

1号线一期工程自规划新龙生活区起,向南连接京沪高铁站,高新区组团,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大型居住区,沪宁城际铁路站,中心商贸、金融区,湖塘组团,武进区公共服务中心,高职教育基地和规划武南生活组团,贯穿常州市南北方向。线路长34.02km,其中地下线31.21km,高架线2.81km;设站28座,其中地下站27座,高架站1座;建设新龙车辆段,占地约26公顷,建设城南停车场,占地约20公顷;设控制中心1座,主变电站2座及配套机电系统。

1号线(北海路至南夏墅段)的线路走向具体为:北海路站、规划常新路、辽河路、通江路、黄河路、黄山路、晋陵北路、飞龙路、新堂路、新丰街、和平路、清凉路、花园街、大学城、凤栖路、南夏墅站。北海路站至大学城南站段采用地下线。

2.常州轨道交通2号线

2号线一期工程自钟楼区公共服务中心向东,连接勤业片大型居住区,延陵路商贸区,天宁风景名胜区,城东居住区直至戚墅堰区公共服务中心,横贯常州市东西方向。线路全长19.86km,其中地下线18.86km,高架线1km;设车站13座,其中地下站12座,高架站1座;建设城东车辆段(定修),占地约24公顷;建设主变电站1座及配套机电系统工程。

2号线线路走向:城西中心站、星港路、勤业路、怀德南路、延陵西路、延陵东路、丽华北路、青龙西路、东方路、颜家。近期工程共设站13座。

3.常州轨道交通3号线

3号线为L形线路,由高速铁路常州站至常州高等职教基地,串联城市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飞龙和五星居住区、淹城遗址公园等,线路全长25km。

4.常州轨道交通4号线

4号线为L形线路,由新龙组团次中心区至戚墅堰站,全长38km;南段沿城市既有东西向交通轴,连接规划的中心组团和城西组团南部大型居住区、城东工业区,北段连接新港、新龙、高新组团。

4.12.4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2003年常州市规划局开始组织编制《常州市规划交通线网规划》,2006年2月常州市政府批准了《常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并通过了省建设厅初审以及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同年9月,常州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随后,市建设局组织编制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年7月14-16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常州市主持召开了《常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18)》评估会并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估。

2011年9月,国家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已经完成了对常州地铁的最终审批工作,最后确认常州地铁项目已经获得部委的通过,其程序已经报送国务院,预计2012年正式批文下达。

4.13鞍山

4.13.1鞍山市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2010年5月15日从全市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上获悉,多个与交通有关的大项目正按计划推进,2011年以来,“大鞍山”的蓝图越来越清晰。

4.13.2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

1.鞍山市城市概况

鞍山市,是中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距省会沈阳89km,距海滨城市大连308km。现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汤岗子新城)、鞍山高新区、达道湾等6个城区,城区面积797km2,总面积9252km2。总人口364.59万(2010年),长(春)大(连)铁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海(城)沟(帮子)铁路、海(城)岫(岩)铁路连接东西。大庆至大连的输油管道经过境内。公路成网,遍布乡镇,交通十分方便。

鞍山市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2444亿元,增长15.01%,明年预计增长12%~15%。

截至2011年11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行价)累计完成89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市地方工业累计完成65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全市规模以上销售收入累计完成303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7%。

2.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624.29km2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合理利用自然山体等分隔,形成由市中心区以及汪家峪、营城子大孤山、齐大山、汤岗子、千山等组团组成的“组团式”结构布局。以鞍山市为中心,以海城市、台安镇、岫岩镇为次中心,沿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等构成城镇发展轴,形成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作好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依据《鞍山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要打破原有的“十字加环”结构模式,“化环为轴”呈放射状发展,最终形成“十横八纵五环十射”的道路交通系统。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公共汽车、郊区铁路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相互协调、换乘方便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系统,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要结合城市布局,完善供水、排水系统,抓紧落实各项节水措施,防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加强防震抗灾工作,尽快完成沙河整治工程,提高抗洪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3.鞍山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为完善鞍山市道路网系统,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道路交通需求,根据《鞍山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及《鞍山轨道交通网规划》,鞍山市将规划建设3条轨道交通线路。

4.13.3鞍山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

鞍山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3条,包括鞍山轻轨1号线、2号线、3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