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
19102300000060

第60章 区域性城市群的轨道交通发展情况(3)

5.3中原城市群

5.3.1中原城市群2011年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2009年11月26日,《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2020)》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在批复的《规划》中,城际轨道交通涵盖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个城市,规划期限是2009-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2011年4月,新郑机场-登封-洛阳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5.3.2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

1.中原城市群概况

中原城市群地域范围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km2,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地区生产总值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绝大多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城市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次: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外围带。

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中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平方千米,略低于珠江三角州城市群(4座/万平方千米),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平方千米)。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平方千米,低于珠三角(9.8个/平方千米),高于长三角(6.8个/千平方千米)。

城市布局属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的地域分布属集聚型。而且,交通指向性非常明显。另外,城市分布以中原城市群交通规划郑州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

4条动脉为主干的初级城市网络格局。一条主轴和3条副轴构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4条动脉,而那些分布于由发达的省级公路和密集的县乡级公路构成的交通网上的城镇,构成了城市网络的支脉。

众多的支脉与4条动脉相互交错,构成了城市网络雏形。其间东部地区网络支脉不够发育,城市网络密度相对较小,城市群整体网络功能降低。

2.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

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非农产业占95%以上,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6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产业整体竞争力显着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0%,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超过75%,通过不同城市的发展升级,城市体系较为完善的等级层次结构将基本定型,城市总数达34个,4个级别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别为5.9%、20.6%、26.5%和47.0%,中原城市群地区基本形成中部崛起的“中原平台”。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优化要有整体和局部之分,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有所侧重。2020年前后,中原城市群要努力形成“两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

两圈:第一圈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圈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等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目前,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周围7个卫星城镇为节点构成的郑州都市圈,以除郑州以外几个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以及除中原城市群城市之外的河南省其他中心城市,包括周围邻近省份部分城市在内构成的外围辐射圈。在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基础上采取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整合发展模式,应是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模式。

双核:即主核心城市郑州、副核心城市洛阳。目前,依靠郑州牵引中原城市群进而牵引全河南省,显得势单力薄,势必形成弱核牵引状态。而且,在短时期内急速扩张郑州市的规模,靠行政力量“催生”其综合实力,或者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商业奇迹”,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下,西距郑州117km的十三朝古都、从“一五”起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洛阳,自然就理应进入空间布局优化的视线。如果以郑州为主核,以洛阳为副核,形成双核牵引的局面,中原城市群的雄起,乃至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地位的改观,将会更有说服力。

四带:第一带为沿黄河由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二带为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三带是由连接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的铁路和公路构成的复合轴线;第四带是由连接漯河、平顶山等市的漯阜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洛阳至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至上海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与此对应,分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陇海产业发展带)、新郑漯京广产业轴、新焦济南太行产业轴、洛平漯产业轴等4个产业发展轴带。

这4条轴线和4个产业发展轴带相对应,构成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的4条重要的“经脉”。

一个三角:指以平顶山、许昌、漯河三市为节点,依托其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城市群西南部发展的成“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北部有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组成的成长多边形,南部有平顶山-漯河-许昌组成的成长三角形。相比之下,南部平-许-漯成长三角区位条件便利,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进一步加强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搞好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做到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市群南部地区的“金三角”。

5.3.3中原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

1.近期先建7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

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规划》方案中,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先期实施的有郑州-焦作、郑州-开封、郑州-新郑机场、新郑机场-许昌、郑州-洛阳、郑州-新乡、许昌-平顶山,覆盖郑州至多个城市交通通道上的主要城镇,合计里程约496km。

2.远景规划建设6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

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规划》远景展望,将规划建设中原城市群外围各城市间的城际轨道交通的环形联络线和延伸线,即新乡-焦作、焦作-沁阳-济源、济源-洛阳吉利区-洛阳、洛阳-伊川-汝州-宝丰-平顶山、许昌-临颍-漯河、郑州-荥阳-巩义-偃师-洛阳,最终形成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以京广、陇海为主轴、连接城市群地区的“‘十’字+半环线”网络构架。

3.7条城际轨道交通大致确定线路走向

郑州-焦作城际轨道交通全长约71km,比河南省原来呈报的规划97km,减少了26km。现在郑州-焦作城际轨道交通的走向是,在郑州沿京广铁路过黄河后,直奔修武(云台山),从修武折向焦作。沿线设郑州、黄河大观、詹店、武陟、武陟西、修武、待王、焦作8个站点。

郑州-开封城际轨道交通全长约50km,河南省原来呈报的规划是49.5km。其走向是从郑州南引出,向东到达郑州东区新东站,然后向北引出不远再折向东,穿越郑汴产业带,从中牟北通过,抵达开封。沿线设新郑州城际、河南中医学院、柳园口西、丁庄、冯庄、大孟镇、黑寨、老湾咀、汴河、黄家寨、杏花营、金明公园12个站点。

郑州-新郑机场城际轨道交通全长约29km,基本走向就是沿现在的京武客运专线。沿线设航海路、郑尉路、阎坟、席庄、森林公园、物流园、机场西、机场8个站点。

郑州-洛阳城际轨道交通,河南省呈报了两个方案:一是从郑州市区引出,基本沿现在的陇海铁路通道至洛阳市。二是从郑州机场引出,经登封、伊川至洛阳市。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是郑州-洛阳线(新郑机场-登封-洛阳),全长约145km,从新郑机场引出,经新密、登封至洛阳南。登封-洛阳段约69km,自新郑机场经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嵩山风景区、龙门风景区,至洛阳龙门站。项目估算总投资约130亿元。

新郑机场-许昌城际轨道交通全长约61km,基本走向就是沿京武客运专线。

郑州-新乡城际轨道交通全长69km,基本走向是:从郑州引出过黄河,与郑州-焦作城际轨道交通线路重合。过黄河后,沿现在的京广铁路线抵达新乡。沿线设郑州、黄河大观、詹店、忠义、亢村、七里营、新乡7个站点。

许昌-平顶山城际轨道交通全长71km,其走向是过襄城县到平顶山。沿线设刘王、大路陈、大岭口、颍阳、库庄、襄城、湛北、平顶山东、平顶山9个站点。

4.河南省列出开工建设时间表

根据批复,河南省列出城际轨道交通开工的“时间表”,即2009-2015年重点推进郑州-焦作、郑州-开封、郑州-新郑机场-许昌、郑州-洛阳等线路的轨道交通建设。其中,郑州-焦作、郑州-开封、郑州-新郑机场在今年年底前,也就是本月月底前开工建设,新郑机场-许昌2010年开工,郑州-洛阳(新郑机场-登封-洛阳)于2011年开工。郑州-新乡、许昌-平顶山的具体开工日期目前正在研究。

根据线网分期实施的原则,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分期实施方案首先构建区域的主骨架,先期建设郑州-焦作、郑州-开封、郑州-机场城际轨道,然后以线带面,逐步形成城际线网。具体为:

2015年之前,建成郑州-开封、郑州-机场、郑州-焦作段;2020年之前,建成郑州-洛阳、机场-许昌、新乡-郑州、许昌-平顶山段;2030年之前,建成焦作-新乡、许昌-漯河、焦作-济源-洛阳、洛阳-平顶山、临汝-登封-新郑段。

5.车站设置尽量深入城镇中心

国家发改委批复中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和要求。比如,项目设计中线路、车站应尽量覆盖吸引区规划人口10万人以上的城镇并深入城镇中心。线路速度应适中,车站等设计应简朴、实用。城际轨道交通要与区域内机场、铁路客站、公路客运站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衔接。要优先利用在建石武客运专线、郑西客运专线,规划中的郑徐客运专线和既有京广、陇海铁路等开行城际列车,在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5.4环渤海城市群

5.4.1环渤海城市群2011年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环渤海地区”抑或是“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分别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区域内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沈阳、大连、太原、济南、青岛、保定、石家庄等多座城市,共五省(区)二市(京、津、冀、晋、内蒙、辽、鲁等五省(区)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