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权问题研究
19102400000001

第1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凸显的人权问题(1)

一、城市化的涵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估计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城市化率每年还会提高1-1.5个百分点。目前,城市化问题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热议的重大问题,因为城市化不仅仅与8亿农民的未来出路密切相关,而且与已经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在探讨城市化的涵义之前我们需要先界定城市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是指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又称都会。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分工扩大,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数量增加,形式变化,在空间上日趋集中,在交通方便、人口较多或统治阶级集中居住的地方,就出现了以交换活动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城市。城市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象征。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就出现了城市。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极为缓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现代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开始的。现代城市具有产业、财富、人口集聚功能,是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它的概念倾向于地域界线的明确,并与传统的农村相对。而农村是以农业为主,产业、财富和人口极为分散。城市化概念的出现是在城市出现之后,城市化的载体是城市,城市化的对象是整个社会。

各个学科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都对城市化概念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人口学对城市化的理解是指“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人口由分散的乡村向城市的集中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数量的增加;另一种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化作为一种人口集中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威尔逊(Chris to pher Wilson)在其主编的《人口学辞典》中所作的解释就是“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二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新出生人口超过死亡人口)与机械增长(城乡人口迁移)。

地理学对城市化的理解是:城市化是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变化,即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居民和产业在具备特定地理条件的地域空间里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消费地域,呈现出日益集中化,使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扩大,从而实现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空间变化过程,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地域的转化,即使地域景观出现了差异,使地域性质发生了变化。作为城市化过程的结果,地域转化的速度和规模从形态、景观上表达了城市化的水平。

经济学通常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出发,强调城市化是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即第二、第三产业构成的特有经济空间。城市化是第二、第三产业生成、聚集和发展的过程,产业转型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改变了经济景观,造就出城市性聚落的面貌。在城市内部——市区,经济区位的空间配置不断向更高效率的形态发展;在它的外围——郊区,农业区位或者被取代,或者向更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从经济角度反映了城市化水平。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聚集、扩散的过程。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转变的看法,最早是由人类学家提出来的。社会学吸收了人类学家的观点,并在对城市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探讨中,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解释了城市化概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城市是先进的生活方式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产生了向城市聚集的观念和行为,并不断被吸引、纳入到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从而形成了与农村相对应的城市社会,而且随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强化。同时,城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农村,导致了农村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社会生活具有了更强的城市性。

综合各种观点来看,全面的城市化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人口的城市化。它是指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以及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所导致的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化固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但这只是城市化概念的内涵之一,城市化的内涵还包括其它重要内容。第二是空间的城市化。它是指随着经济、人口城市化所伴生的反映在载体上的现象,即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城市地域的升级,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过程。空间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必然会在空间上体现出来,即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征,包括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城市载体形成和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第三是经济的城市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城市化,即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符合经济规律的演变、发展过程。城市化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有序上升的过程。同时,城市化进程也要求对城市和农村的产业结构都进行调整。经济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城市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发展过程。第四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城市化过程是个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过程。伴随着人口、空间和经济的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从而形成与乡村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化还应包括农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发生的城市性变革:城市化进程既是进入城市的人口逐渐接受、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又是城市影响的扩散而使周围乡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生活方式城市化是整个城市化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内涵丰富性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工业化使城市化成为历史的必然

机器大工业是一种需要高度协作的共同劳动,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它要求生产的高度集中。恩格斯曾以伦敦为例指出,能够使同样数量的人口在一个地方产生100倍以上的利润和力量的,就是大城市及其大城市中工业企业的大规模集中。他说:“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而且,大工业只有在大城市里才能大规模地集中起来。工业企业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分工专业化和经济的规模效益,进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集中,集中的结果就是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对此,恩格斯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这种村镇里的居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逐渐习惯于工厂工作,逐渐熟悉这种工作;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到这个地方来。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就变成大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手的需要;工资提高了,因此,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大工业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聚集。这种趋势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幼年时期如此,它在21世纪的中国也是如此。完全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正是我国工业化的推动才促使我国城市化不断向前发展并成为历史趋势,成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2.工业的推拉作用使城市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

在历史上,农村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一直与小土地所有制密切相连,而与近代社会以来出现的生产的社会化本性背道而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小土地所有制必然被社会化大生产所抛弃,工业化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要求被先进的所有制如资本主义所有制代替。马克思认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益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

大工业生产方式具备农村小块土地所有制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城市克服了农村那种生产的分散和效益低下的弊端。“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城市因人口、资源等方面的集中优势进而产生了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优势,城乡之间的差别随之拉开,尤其是城市与农村在经济上的差别。马克思认为,城市与农村在经济上的差别又体现为工业与农业在效益上的差异,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就会自然地走到生产率高的地区即城市去生产、生活、延续后代。就这样,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势差必然引起农业资源向城市流动,如人口、资本向城市的集聚和集中,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近代大工业生产的推拉作用而实现的。对此,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陈旧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也就是说,大工业冲击了传统农村经济关系的纽带,使农村的生产要素在新的生产关系上得到整合,这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就是比农村那种小土地所有制更高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的载体就是城市生产关系,而城市生产关系的孕育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大工业生产在推动和整合新的生产关系过程中,产生了“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推力”,就是机器大生产推动了农业的生产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产生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向城市的转移;“拉力”,就是机器大工业在城市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也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促使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个转移,既是人口数量的迁移,也是农村资源、资金等的流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处于绝对优势,而且在政治、文化、思想上处于优势,城市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

3.城市蕴藏的巨大规模经济使城市化成为现实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利益从农村到城市的聚集过程。由于资本、劳动力紧密地聚集在狭小的空间中,产品的生产、运输、分配都集中在较近的空间中,这大大提高了商品生产的效率,也便利了人们的大量消费。由于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集聚利益,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润和社会财富,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就更加强劲。工业化过程中,“迁移能给工人带来‘经济上的益处’,因为他们所去的地方工资较高,在那里当雇工的境况较有利。”所以,出于经济的考虑,农民被迫从农村迁到城市,但不一定成为城市居民。

城市相对于农村具有比较利益。农业相对于二、三产业是一种比较利益较低的产业,所以农业内部的资金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必然向非农部门流动。随着经济发展,劳动会在三次产业之间重新分配,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伴随各种生产要素由分散到集中、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产业结构也表现为由农业向非农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随着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城市化也将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加速发展。城市内第二、三产业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表现出巨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