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19102900000027

第27章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5)

②传统空间序列和苏联模式的接合

西安交大校址基本为正方形、南北向略长,与传统宫殿建筑群构成方式一样,主要建筑——教学主楼、行政楼、图书馆、大礼堂被放置在校园南北向中轴线上,两旁对称设置次轴线衬托主轴,区分等级。在校园主轴线引导的空间序列中形成两个空间高潮:一个是典型的莫斯科大学模式,从咸宁路的校门进入校园迎面矗立在横向狭长入口广场上的是体量巨大的学校主楼,尽管只有四层高但其和广场的高宽比约为2∶5、巨硕的“工”字形平面与广场长边基本为1∶1的比例,而广场自身的长宽比约为1∶5;主楼对广场及广场上的人和物拥有完全的统治权,主楼当时也是西安市规模最大的建筑,压抑、伟岸和肃穆是广场和主楼给予刚刚步入校园人们的第一印象。绕过主楼和与其连接的行政楼后,豁然开朗,大草坪和位于南北轴线上狭长的水景引导人们视线锁定图书馆,草坪的长宽比约为1∶2,其和图书馆建筑的高宽比约为1∶5,予人以高等学府亲切、庄严的空间感。而图书馆之后,狭长的水带依然延南北向轴线发展直至大礼堂,与前面尺度逐步放大的封闭四合院空间不同,大礼堂位于校园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之间的体育活动区中,周边除了风雨操场等个别建筑外均为露天体育运动场地。可以想象从封闭的院落空间来到这片开阔地带,看到中心屹立的雄伟大礼堂建筑和作为底景紧凑、规则排列的学生宿舍区,这样的视觉冲击力有多么强烈——通过与时间维度结合的空间序列体验达到了交大校园的第二个空间高潮。但要指出的是交大校园最终并没有追求传统宫殿形制中高高在上、控制一切、奉天而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体验,而是结合其学生生活区的设置,将大礼堂及其周边开敞空间作为校园内教学和生活空间之间的枢纽和转换,并形成其一动一静的“十”字形整体校园结构,其空间体验是由封闭、压抑逐渐过渡到开敞、活跃。

③大屋顶、四合院、“镶边式”建筑布局

大屋顶、四合院、“镶边式”建筑布局这些校园形态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上。具体而言,校园南北向中轴线两侧的次轴线上完全复制苏联“镶边式”建筑布局以各系教学楼形成封闭四合院。例如,主楼两侧由机制、动力、电力、电制、运起采矿四座教学楼组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合院空间。而学生生活区和校园旁分置的教师生活区从使用功能、建造经济性和居住舒适度几方面考虑基本采用南北朝向的行列式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例如:职工俱乐部、食堂、浴室、邮局等)布置在区域中心,组成重复形态的“居住单元”群落。在建筑风貌上,由于当时国家经济不发达,仅能在主要教学建筑上仿照莫斯科大学的平立面并加上中国传统屋顶,但在体量和艺术效果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削减;至于其他附属建筑就只能流于单调、平庸了。

3.3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3.3.1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

1)架

本时期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政治策略下,“社会主义内容加民族形式”成为校园形态塑造的理论基础,校园形态的构成要素“架”亦根据此发生了重要变化:

(1)正交网格型

在中国传统城市形态中,正交网格型“架”将城市空间结构固定,以反映权力和不可更改的等级,如隋唐长安城;网格能够满足大部分中央集权政府的象征要求。同时,正交网格型“架”亦代表了对校园土地、空间在不同学科、人群间分配的平等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权所承诺的社会内容。因此,一种系统性的、不间断的、没有级别差异的由校园街区组成的网格成为这一时期校园形态的空间骨架。

(2)城市化

城市化或者说与城市形态构成的要素“架”同构是这一阶段引进苏联大学规划理念和手法的一个重要体现。事实上,当大学校园与城市的空间骨架之间只有级别和尺度上的差异时,空间形态上的差异、特性缩减至最小,校园作为城市中一个特定功能的围区套入由中央政府预先设计的等级体系中,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秩序。另一方面,这也符合中国传统宇宙观中空间被认为是一系列有规律重叠的方形。

2)核

本时期中国中央政权对大学的统治进一步加强,因此单中心向心型校园形态组织模式依然是最能体现政权的规划手段。但是与前一时期校园形态构筑中心有所区别的是:

(1)政治图形性

本时期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构成要素“核”首先是苏联莫斯科大学校园行政、教学中心的形态复制,“工”字形高大主楼、三合院空间形式的入口广场成为中国大学校园形态中心的范式图形;政治纪念性是图形所蕴含的主要内容。其次,与此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中心“核”以自然山水景观构筑或者以中国传统四和院落空间为单元延中心轴线水平方向扩展的方式不同,此阶段莫斯科大学模式的大学校园入口广场强调的是高大主楼的垂直方向,同时由主楼确立的中心轴线也是以西方广场包绕建筑的模式扩展(显现建筑的纪念性而非空间)。当然在一些建国前的老校园改造和新建大园学校形态中心也有采用莫斯科大学模式和传统中国院落间空组织模式两者叠合的方式。

(2)外向型

莫斯科大学模式的入口广场和高大主楼无疑是源于西方开放和外向型的“广场文化”。

同时,苏联规划关于校园形态要与其周边城市形态协同塑造的理念,促使其采用大尺度、大规模、与城市一起严格形式化的建筑、空间语汇来展现校园形态构成要素“核”不仅是校园功能、公共活动中心而且也是城市公共区域的性质,主楼不仅是校园中的地标,也是整个城市的地标。

3)轴

本时期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要素中“轴”的发展主要为:

(1)仪式性中心轴

建国初期中国大学在“社会主义内容加民族形式”的理想化校园形态中,仪式性中心形态轴就是这套网络的中枢,校园物质形式塑造主要通过其来表达权力、壮丽和愉悦的视觉语言。因此,本阶段仪式性中心轴与校园形态中心“核”基本重合,垂直于校园与城市的主要边界并一般位于其正中。

(2)均衡化

1949-1957年期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构成要素“轴”除强调和突出仪式性中心形态轴外,其他均与校园网格型道路系统重合,校园形态的延展表现为四向均衡化,在已建立好的网格标准模式中进行填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校园就在一片“完美的水平面上展现出来”。

4)群

本时期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要素中“群”依然严格按照功能划分,单一功能属性。

其发展主要为:

(1)统一化

首先,1949-1957年期间中国大学校园较之建国前教会学院制大学采用复合功能校园建筑群布局方式以及1927年后中国本土大学采用单一功能建筑群复合分区校园布局方式,转而选择更适于校级集权管理的现代主义严格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但是统一尺度的网格型校园空间骨架确保了不同功能校园建筑群拥有相同的空间肌理。其次,不同校园功能建筑群均借鉴苏联“镶边式”布局方式,这样在建国初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就呈现为标准模式的网格空间骨架以及每个格网中均沿道路布置校舍建筑,统一无处不在的空间特质。最后,还要指出本阶段校园建筑群的风貌特征都以中国传统屋顶与苏联式屋身的组合来体现“社会主义内容加民族形式”,而且与城市整体建筑风貌相统一。

(2)内向性

全面学习苏联模式造成校园内承载不同功能的群均采用“镶边式”建筑布局,类似欧洲老城市或租界的“街坊”,主要活动和交流空间在由建筑包绕的“街坊”内空间中。同时,校园“群”的生长也是由每个街坊边界向内发展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时期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要素“群”在空间张力(中心吸附性)和形态生长上都具有内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