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19102900000040

第40章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8)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大学恢复了采用围墙作为校园与城市空间形态间的外“界面”,并且通过校园结构调整以及“群”的整治使受“文革”期间无规划、“见缝插针”式建设影响,而趋于消散的校园内“群”与“群”之间的“界面”也重新恢复到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道路划分的状况。

(2)界面的塑造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建筑师对校园空间组织、校舍建筑以往约定俗成的突破,处理手法丰富,并从更大的范围去探索传统与创新的途径。因此,“界面”空间形态以及道路与校舍建筑实体的交接面在本阶段有以下几个变化:一、空间层次性,根据校园内不同道路等级、性质决定校舍建筑与道路间的空间关系,或为交通性的连续界面,或为吸引人流进入、驻足的广场性,或为休闲、交流的景观空间,等等。二、本时期建筑形体多样化的设计、建造技术的进步以及校舍建筑功能的复杂化、综合化促使校舍建筑实体与道路的交接面尺度较以往激增,与校园原有肌理的协调依靠建筑群的虚实变化、化整为零以及天际轮廓线的控制来达到。例如:北京大学新建理科群楼。

5.3.2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

1)关联因素阐述

如本章前文所述,改革开放后,国家纠正了“文革”期间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忽视,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反思和再研讨;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展开了全新局面,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大学校园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世界建筑史发展的坐标上看,本时期的西方无论是城市规划理论还是建筑设计思潮都正在经历由1960年代晚期到1980年代的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因此,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后现代主义、理性规划理论、文脉主义规划理论等等,这些中国此前或已涉及而未成熟发展的,或是全新的理念思潮一拥而入。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性借鉴和如何确定符合国家特色的发展方向。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筑中,摆脱国家政治化下的统一校园形态和政治运动中的无序校园形态发展后,多元化的创建环境理念以及手法又该以什么为精神内涵呢?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在此承担起基石作用,成为本阶段校园形态构筑的“骨架”和多元化校园形态的共通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1)体现现代精神的传统出新

延承中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形态构筑中特点的同时体现时代精神是本阶段大学校园形态构筑中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既包括对已建校园历史和环境特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新建大学校园中自觉探讨与现代大学价值取向、功能相结合,运用传统空间、园林手法或具有传统建筑形式意象的校园形态表述模式。如前文已有详述的清华大学校园改、扩建和徐州矿业大学建设。

(2)体现现代精神的地方风格

以地域文化、地区自然地形、地貌特点为大学校园形态构筑出发点,结合现代规划、建筑手法探讨具有现代精神的地方风格校园形态是本阶段颇有成就的方面。如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生长,以校园自然景观环境为空间发展骨架,借鉴岭南园林手法、意境,校园布局依水傍山,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提取岭南建筑元素构筑校园建筑风貌,形成从整体到局部地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完整表达。这也是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全面学习苏联”期间无地方、个性风格统一化校园形态截然不同的,无法复制的地区产物。

2)发展轨迹

1977-1992年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可以按老校园改造和新建校园两类划分:

(1)老校园形态发展:恢复和再生

1977年前已建大学校园形态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发展,主要分为两类:

首先是1949年前建设的中国大学校园,在其后苏联模式的大学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无规划建造下,原来的校园形态特征或彻底改变(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或成为苏联模式下中国新型社会主义大学校园形态中被忽略的从属区域(例如:东吴大学),或者依然在原有的空间架构下但由于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和行列式布局方式而趋于校园内空间模糊、混乱(例如:中山大学)。因此,改革开放后对于这些拥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大学校园形态生长以恢复原有空间形态特征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再寻求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a.对于校园形态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后已彻底改变的,在尊重现有的校园空间架构下进行校园形态完善、生长;b.对于校园历史风貌保存较完整,但因为原始空间架构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已经不能统筹全局的,结合校园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生长重新构筑空间骨架并通过逐步地改扩建完成校园建筑风貌特征的有序拼贴;c.校园的原有组织结构、空间骨架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整治达到校园主体依旧延续原有空间形态;d.校园内的原始空间架构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网格型、单中心轴线基本协调,但校园内建筑风貌特征相差较大,改革开放后重点调整建国前后两种校园风貌的交接区域以形成更加整体的校园形态。

其次,对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建造的中国大学校园而言,本阶段主要是针对60年代后呆板、无序的校园建设进行整治,严格功能分区、明确格网道路体系等;同时,按照现代校园功能发展的需要进行改扩建,增加校园空间层次和形态、校舍建筑在延续原来风貌特征的情况下趋向多元化构筑。例如:西安交通大学80年代后的校园形态发展。

(2)新建校园形态建构:“现代主义和设计而成的画境风格”

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规划、建筑理念和手法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与运用,并且对现代大学本质“学术追寻”价值观的恢复使本阶段的新建大学校园形态不再具有此前相对统一的模式,而是在地形、设计师意图、学校意愿、政府控制的数重作用下发展的多元化形态构筑。

但是,本阶段的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建构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首先,大学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与联系依然延续了此前城市“围区”的理念,城郊选址、大学办社会并以围墙隔绝城市生活;但校园功能中的教职工居住、生活区域开始相对独立于大学校园主体建设与城市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并多数形成校园主体、教职工生活区两种并列空间形态。其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是校园规划的主流模式,同时多样性的现代校舍建筑设计和校园规划手法使80年代前对称、威严、社会主义传统样式的校园形态不再一成不变。本时期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群之间的组合不拘泥于直角,建筑风格特征也不局限在传统建筑风貌借鉴上,校园空间形态和层次丰富化,总体有一种灵活、亲切的感觉。第三,1949-1957年期间,不考虑校址自然特点一味模仿苏联大学规划,采用古典几何图形建构校园景观,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校园景观环境的缺失,都在改革开放后得以扭转;中国传统山林文化和寄情于山水的环境观重新成为校园景观环境塑造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质。自然地形、地貌特征成为建构大学校园空间骨架、形态发展轴以及建筑布局方式的重要依据,并且在建筑群空间形态组织中借鉴中国私家园林“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塑造景观环境,创造总体宜人、灵动的校园环境氛围。最后,国家、政府仍然是大学主要资金来源方的运营模式导致校园常常采取一次性规划、建设方式,这恰恰是现代主义“蓝图式”静态规划所期颐的模式;事实上的强烈预设逻辑被隐藏在运用视觉处理手法、综合规则的元素与不对称的构图手法,着重在二维平面上安排各种功能关系所形成的校园形态整体中,成为统一的、设计而成的画境风格。

结语

文化大革命结束至1992年初,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策略,恢复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同时也回到建立在西方现代大学模式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发展。这个时期继续进行在1958年后已经开始,但被文化大革命打断的对集权化、机械化和统一化苏联模式大学社会价值取向和校园形态的反思、改造。当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政权对大学性质的重新塑造,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发展以及被此时期大量涌入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理论促进,使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相对前一阶段而言再次发生了跳跃性的变化:封闭的校园社会趋于瓦解,开始构筑多元化校园形态组织模式,并从以行政控制性空间为校园形态中心到以学术交流空间为中心,相应校园建筑布局倾向于群落化、综合化,建筑风格象征则向多元化发展;此外,对校园景观环境的重新认识和以此建构与传统书院文化的联系促使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向低密度景观园林化方向演化。在80年代中期后,由于国家对大学运营资金来源的调整,使经济元素开始参与校园形态建构,初期体现为经济压力下校园空间、功能的混乱、无序发展;1992年后经济因素在校园形态构筑中的作用将更为凸显。同时,还有一些大学校园形态特质基于国家体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而延承下来并在其后90年代至当前的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筑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一是,校园形态构筑基于现代主义明确功能分区基础上;二是,短期一次性大规模建设模式下的“统一”校园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