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代性文化
19104200000021

第21章 私有制社会建立以后(夏、商、周及春秋、战国)(9)

《黄帝三王养阳方》是托名黄帝和三个王侯讨论房中养生的。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与周武王。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十问》中,假托黄帝与他人的对话有四段:一是“黄帝问于天师曰”,主要讨论了“食阴之道“与“复奇之方”,即讨论如何补益虚损、滋阴壮阳的问题。二是“黄帝问于大成曰”,是讨论怎样服食柏实、鸟卵、牛羊乳或动物的生殖器以补阴益阳、却老复壮。如提到“君必食阴以为常,助以柏实盛良,饮走兽泉英,可以却老复壮,曼泽有光。接阴将众,继以萤虫,春爵员3台,兴自鸣雄,鸣雄有精,诚能服此,玉策复生。”由此可见,这里很明显地是强调服用强肾的食物,以补益性器官,增强性功能。三是“黄帝问于曹熬曰”,着重交谈了闭精勿泄对长生的好处。例如其中提到:“长生之稽,侦用玉闭,玉闭时辟,神明来积。积必见章,玉闭坚精,必使玉泉毋倾,则百疾弗婴,故能长生。”古人多信男子的精液是人体的精华,在御女时如能巩固精关,闭精勿泄,就能除病延年一一这一观点对汉、唐的房中术影响很大。四是“黄帝问于容成曰”,其内容己如前述。

关于《尧舜阴道》,是假托尧与舜的对话来讨论房中养生的一部着作。在马王堆出土的竹简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尧问于舜曰:‘天下孰为贵?舜曰:‘生最贵。尧曰:‘治生奈何?舜曰:‘审乎阴阳。尧曰:‘人有九窍十二节,皆设而居,何故而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舜曰:‘饮食弗以,谋虑弗使,讳其名而匿其体,其使甚多而无宽礼,故与身俱生而先身死。尧曰:‘治之奈何?舜曰:‘必爱而喜之,教而谋之,饮而食之,使其题据坚强而缓事之,必置之而勿予,必乐矣而勿泻,精将积,气将裙,行年百岁,贤于往者。舜之接阴治气之道。”这段对话的主要意思是,在人体的九窍(眼二窍、鼻二窍、耳二窍、口一窍、阴茎一窍、胚门一窍)中,为什么生殖器官衰老得最快,而生殖功能最先丧失?这主要原因是房事不加节制,纵欲过度,滥施泄泻,竭耗阴精的缘故。所以,除注意饮食的滋补外,房事一定要有节制,只有巩固精关,不滥施泄泻,才能青春常驻,延缓衰老。

在马王堆出土医书中,还提到了《汤盘庚阴道》。竹简《十问》提到“帝盘庚问于苟老曰:‘闻子接阴以为强,翁天之精,以为寿长,吾将何处而道可行?有老答曰:‘君必贵夫与身俱生而先身老者,弱者使之强,短者使之长,贫者使多粮。

其事一虚一实,治之有节。一曰垂股,直脊,挠民;二曰疏股,动阴,缩州;三曰合睫毋听,翁气以充脑;四曰食其五昧,饮夫泉英;五曰群精皆上,翁其大明。至五而止,精神日怡。有老接阴治气之道。”以上这段对话讨论了“接阴以为强”,也就是通过性交要对身体健康有所补益的问题。通过苟老之,提出了五个注意事项:前三点讲的是将房中术与气功导引相结合,如性交之前,先应操练房中气功导引,如伸直脊背,舒展四肢,放松臀部,运动前阴,收敛胚门,导气运行,闭目养神,让精气蓄积于脑部等;第四点提出要吞服舌下津液,服食各种滋阴的药物或食物,从而补益阴精;第五点则强调蓄积精气,要求做到闭精勿泄,从而保护性器官,增强性功能。以上这一大段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汤盘庚阴道》的部分内容。

以上这些房中术着作带有较大的传说与假托成分,而且早已失传,今人不得见,能在发掘古基所得的资料中窥其一鳞半爪,已属幸事。据纬书所载,远在2500多年前,孔子还写过《闭房记》一书,也已失传,但由此可知中国的性科学源远流长,中国可以说是研究性知识、性卫生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三、《素女经》

但是,在战国时期却有一本房中术着作《素女经》流传下来了。这本书据后人考证,可能是在战国至两汉之间完成,并在魏晋六朝民间流传修改的。

关于《素女经》的流传至今,也有一段颇为曲折的过程。

清人叶德辉在所编《双梅景固丛书》中说:

《隋书·经籍志·子部·医学类》有《素女秘道经》一卷,注云:并《玄女经》又有《素女方》一卷。新旧《唐志》均不着录,惟日本宽平中见在书目有《素女经》一卷,而无《玄女经》、《素女方》,疑其时合为一书,不复分列也。

宽平当中国唐昭宗时,其时彼国费书之使,络绎于道途,故五代乱后亡书,彼国皆有传者,此经虽未有刊本,而载在彼国永观二年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廿八卷中,首尾贯通,似是完跌。永观二年为宋太宗雍熙元年,去唐未远,其中所采《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洞玄子》并此经皆言房中之事;又载《养阴》、《养阳》诸篇,大抵汉、隋两志中,故书旧文,十得八九。

以上叙述的意思是,《素女经》一书,在《隋书》中还提到过,宋以后就没有见到。但那时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日本在宽平年代的书目中却提到这本书,而日本的宽平年代正值中国的唐昭宗时代,时为公元889年至佣4年之间,看来是那时传至日本的。以后,日本在永观二年,相当于我国宋太宗雍熙元年,即公元984年,有个叫丹波康赖的人编了《医心方》二十八卷,载有《素女经》,我们今日所见的《素女经》正是由此而来,这真是“外转内销”了。

素女是古代文献中一再记载的一位性爱女神,传说她在公元前21世纪的远古黄帝神话时代就经常和黄帝讨论男女如何性交。有关素女的传说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传说她是个音乐之神,如《史记·封禅书》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丝瑟。”

杨雄《太玄赋》说“昕素女之清声兮,观~妃之妙曲。”但是,以后的传说变了,到了战国时代传说素女擅长于阴阳交合之道,如《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云“越王迁于吴,当归,而问于范蠢曰:‘何子言之,其合于天?范蠢曰:‘此素女之道,一言即合大王之事,“到了汉朝,也说她是一个熟悉男女性交之神,如《论衡·命义》说“素女对黄帝陈五女之法,非徒伤父母之心,而又贼男女之性。”由此可见,素女成为性爱女神,主要出现并流传于战国至两汉之间。

《素女经》有关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第一,强调性交和人的身体强弱是相互影响的。

第二,提出了初步的优生道理,强调“爱乐“两性交命的目的,也是为了要生育“贤良而长寿”的子女。首先提出“避九殃”,即在九种情况下不应性交,其内容已如本书上一章《性禁忌》一节所述。这“九殃“中,第九种禁忌是认为酣酒之后不宜性交,否则生子多残病,是有科学道理的,其他“八殃”只是反映了古人对性交禁忌的风俗观。《素女经》中提出的“房中禁忌“还有“新远行,疲倦,大喜怒,皆不可合阴阳;至丈夫衰忌之年,不可望施精”,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提出了如何易于怀孕。”素女曰:‘求子法,自有常体:清心远虑,安定其拎袍,垂虚斋戒,以妇人月经后三日,夜半之后,鸡鸣之前,嬉戏令女盛动,乃往从之,适其道理,同其快乐,却身施泻,勿过远至麦齿(指阴道内一寸处),远则过子门,不人子户,若依道术,有子贤良而老寿也。”

第四,提出了后世道家大力倡导的所谓“延年益寿“之法,即巩固精关、“莫数泻精”。~素女经》中叙述“黄帝问:

‘愿问动而不施,其效何如?素女曰:‘一动不、泻,则气力强;再动不泻,耳目聪明;三动不、泻,人病消己;四动不泻,五神咸安;五动不泻,血脉充长;六动不泻,腰背坚强;七动不泻,屁股益力;八动不泻,身体生光;九动不泻,寿命未失;十动不泻,通于神明。”这里,强调了男子性交而不射精的许多大好处,甚至提出十动不泻可“通于神明”,但是,这种理论与做法,并不为现代科学所提倡。

第五,《素女经》有些方面还涉及性心理,强调男子在性交时应有自信心,要破除现代性科学所提出的“操作焦虑”。

“素女曰:御敌家,当视敌如瓦石,自视若如金玉,若其精动,当疾去其乡,御女当如朽索御奔马,如临深坑下有刃,恐堕其中,若能爱精,命亦不穷也。”这里在进一步提出男子应“爱精”的同时,提出应有一股强悍之气,“视敌如瓦石”,坚决而勇往直前,这种思想值得注意。对于人类来说,初民几乎完全没有什么“操作焦虑”,但以后性文化越发展,性交禁忌与心理上的怀疑与顾虑就可能越多,对有些不必要的顾虑实应破除,这是现代性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两千多年前的《素女经》中已有涉及了。

第六,提出了性交应使男女双方向享快感,共同受益,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思想。《素女经》强调男女双方必先有“爱乐“然后行,做到“相感而相应”,所以说“阴阳者相感而应耳,故阳不得阴则不喜,阴不得阳则不起。”最忌讳的是“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加以猝上暴下,爱乐未施。”因此提倡“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悦心。”这些观点之所以了不起,不仅因为这是一种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规律的反映,尤其是因为它体现出一种男女平等的思想,承认女性的性权利,在性交时男方必须考虑与照顾女方,要“情意合同,俱有爱心”,而不能只顾自己一时之快。这种思想在男子统治与压迫女子的社会条件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当代世界性学权威、美国的约翰逊与玛斯特斯博士在20世纪年代提出了性交性反应的四周期理论,其中应该有“性前嬉”,使夫妻双方同时达到性兴奋,然后再进入性交;在性交过程中,双方(主要是男方)应尽量争取使双方的性高潮同步等;这些基本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素女经》中已见端倪了。

第七,提出了性交频率问题。”黄帝问素女曰:‘道要不欲失精,宜爱液者也,即欲求子,何可不泻?素女曰:‘人有强弱,年有老壮,各随其气力,不欲强快,强快即有所损,故男子十五,盛者可一日再施,瘦者可一日一施。年二十,盛者日再施,赢者可一日一施;年三十,盛者可一日一施,劣者二日一施;四十,盛者三日一施,虚者四日一施;五十,盛者可五日一施,虚者可十日一施;六十,盛者十日一施,虚者二十日一施;七十,盛者可三十日一施,虚者不泻。”《素女经》对男子性交时的泻精次数,也有一些提法:“素女法: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卅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廿一日一泄;年六十者,即毕,闭精勿复更泄也,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若年过六十,而有数旬不得交换,意中平平者,可闭精勿泄也。”以上这些论述都没有把问题看得绝对化,而是以年龄和身体强弱为转移,这是正确的。即使提出男子要惜精如玉,也要视年龄、体质而定,也没有绝对化。这些观点对汉、唐时民间的性认识、性习俗影响很大,唐代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可能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第八,提出了性交的不同体位和方法,即所谓“九法”。

它是模仿动物的姿势与动作而定名的,如龙翻、虎步、猿搏、蝉附、龟腾、凤翔、兔吮毫、鱼接鳞、鹤交颈。后世有不少性雕塑反映了以上内容。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到,《素女经》中包含不少朴素的、可贵的性科学理论观点,是我国汉、唐以前性科学理论的总结,它产生在两千多年前,诚属不易。它对后世影响很大,隋、唐之际民间有在结婚时男女双方共读《素女经》的风俗,似乎它又起到了婚前性教育教科书的作用。清人叶德辉在《双梅景闺丛书》的《新刊素女经序》中说“今远西言卫生学者,皆于饮食男女之故,推究隐微,译出新书,如生殖器、男女交合、新论婚姻卫生学,无知之夫诧为鸿宝,殊不知中国圣帝神君之胃,此学巳讲求于四千年以前。“这是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

第九节《易经》、八卦

这个时期还有一些有名的书虽非房中术着作,但也有一些性内容,值得注意。这些着作,首先是《易经》。

《易经》也称《周易》,简称《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这三重意思。对它的起源传说很早,所谓伏恙画八卦,文王作《周易》。《易·系辞》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未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又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些传说当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它产生在殷、周交替之际,并较长时期在民间流传,则大致是可以相信的。

一、《易经》的内容

《易经》的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交,卦、交各有说明(卦辞、交辞),作为占卡之用;《传》包括解释卦辞、交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是孔子所作,但据近人研究,大抵是战国或秦、汉之际儒家的作品,并不是出自一时或一人之手。

《易经》通过八卦形式,即:乾三,坤三,震三三,舆三,坎三,离三,良兰,兑三,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八卦中的每两卦(如“乾“与“坤”、“震“与“臭“等)都是对立的,由于阴“——”、阳“一”是八卦的根本,它说明由阴、阳两种气体互相结合交感而产生万物。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进一步阐明事物交感和发展变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