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代性文化
19104200000050

第50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隋、唐、五代)(9)

这里说的是姑娘拜年刚至,媒人就来花言巧语地挑逗、诱惑了。这种情形,在中原也是如此。例如诗云“蓬门未识缔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姑娘自悲自怨出身低微,想出嫁,还是要“托良媒”唐代媒妈婚的继续存在,其原因也和封建社会的各朝各代相仿。一是封建的家长制条件下家长权威的表现。二是阶级区分使婚配要求门当户对,如《不知名变文》云“娘子空来我空手,奈何为媒人所秤量。娘娘既言百匹锦,娘娘呼我作上马郎。彼此赤身相奉侍,门当户对恰相当。”可见,只要门户不当,不管男女双方是否情技意合,父母硬性作主匹配。

三是以联姻作为向上爬的一种手段,即“竞觅荣华”,如《敦煌杂录·悉罢颂》中所唱的“幽闺内阁深藏举,竞觅荣华选婚主,相见晤言及美语,有人借问佯不许。”四是借包办婚姻索取大量财礼,如《由牙嗣书》所说的“当初缘甚不嫌,便即下财下礼?”可是,在唐代风气比较开放,人民群众的性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相对地比较自由的情况下,在民间已逐渐明显地表现出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这种情绪在前面引用的《云谣集杂曲子·倾杯乐》中己可以看出来。那时产生的董永娶天帝之女的故事,说“帝释宴中亲处分,便遣汝等共田常。”天帝之女可以嫁给董永这个庄稼汉,也寄托了劳动人民反对门当户对、向往健康、自由的夫妻之爱的理想。

三、聘礼

在敦煌的不少写本中都反映也当时“祝聘”、“纳采礼”是订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即指男方要给女方送一大笔钱财。例如伯二三四四《抵园因由记》云“其友保曰:舍卫长者大臣闻君有女,故来求婚。长者护勒弥答曰:此则门当户对,要马百匹,黄金千两,青衣百,陈物百车。”如果说,这是大官宦人家所为,平民百姓难以效法的话,那么道光《敦煌县志》所说的当时“送庚帖后,行纳采礼,厚则送梭布二十四对,次则送十二对、八对不等”,数量也很不少了。

古敦煌民间聘礼,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计有马、黄金、玉璧、床褥、毡被、彩绸、布匹、束吊、猪、羊、果子、泊、盐、酱、醋、椒、姜、葱、蒜、野味(猎物)等二十物。这些东西都比较实用,这是敦煌唐人收聘礼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如上一章所述,汉代所收的聘礼大都有象征性,讨个吉利;到了唐代,此风犹存,如《西阳杂组》卷一云“婚礼纳采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米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这些东西都有取义性,敦煌唐人虽然多少也受这方面的一些影响,如聘礼中有羊,“羊者,样也,群而不党”,可是总的看来,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减少得多了。

聘礼要厚,主要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炫耀财富的意识,如清代《敦煌县志》说“富者妆瓷铺陈”;同时也反映某些小市民想借嫁女而“捞一把”的思想。但是,平民百姓却未必都重财礼,伯三二六六王梵志诗云“有女欲嫁娶,不用绝高门。

但得身超后,钱财总莫论。”莫论钱财,这体现了敦煌民间健康的婚俗观。

四、择偶条件

媒灼婚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婚姻形式,但在唐代这一较为开明的封建社会中,男女打破了媒灼婚的束缚,能按自己的意愿择偶的事发生得多一些,在敦煌这一特殊地区发生得更多。当时,敦煌少女的地位相当尊贵,她要亲自选人、问夫,这种情况反映在敦煌写本的敦煌民间故事赋一一《下女夫词》里,它渗透着敦煌的特点,也是唐代高度的封建文明在婚俗上的反映。

《下女夫词》所体现的婚俗表明,新婚要在隆重的结婚仪式上亲自询问新郎,直到她得到满意的回答后,才最后正式地表示愿意嫁给他。这种询问的意义除了表示女子有按自己的意愿择偶外,还有以下重大意义:

一是拥护大唐政权,反对民族侵略。

敦煌自汉唐以来都是汉族集居地,但由于地处边障,经常受到异族的侵略。例如《通鉴纪事本未》卷三十二载“贞元二年秋八月丙戌,吐蕃尚结赞大举寇泾、陇、彬、宁,掠人畜,变禾稼,西鄙骚然。”“吐蕃常以秋冬人寇……得唐人,质其妻子……俘掠人畜万计而去。”这种侵略给唐代西北地区的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一旦敦煌沦为异族野蛮的奴隶制的桓桔中,历史大倒退给敦煌人民带来的便是城镇沦为废墟,田地夷为荒丘,戈壁变成坟场,人民陷于家败人亡或永世做奴隶的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改变了敦煌人民的心理和婚俗,在结婚时男女双方问答的仪式中,他们围绕着一个绝大的矛盾提出问题,这就是民族矛盾。这正如《下女夫词》中所说的“只要绞罗千万匹,不要胡筋数百杯。”“胡“在这里泛指异族,缓罗千万匹在这里象征汉族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词的意思是宁愿嫁给汉族,决不与胡人婚配。

例如以下一段问答:

女问: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来到?

儿答:本是长安君子,进士出身。选得刺史,故至高门。

女问:既是高门君子,贵姓英流,不审来意,有何所求?

儿答:闻君高语,故来相技,费究淑女,君子好述。

女问:金鞍骏马,绣褥交横,本是何方君子,至此门庭?

儿答:本是长安君子,赤县名家,故来参渴,聊作荣华。

女问:使君贵客,远涉沙啧,将郎通向,体内如何?

儿答:刺史无才,得至高门,皆蒙所问,不胜战陈。

从以上这段问答的内容看来,人能从表面上理解元非是夸饰门第与才貌,而是十分强调自己是“长安君子,赤县名家”,它意味着拥护大唐政权,和奴隶制的野蛮侵略相比,这是有历史的进步性的。

二是体现了女子较高的社会地位。

从以上所引的《下女夫词》中也可能看到,词中男子对那位少女询问都是彬彬有礼地答语,用了极为尊敬的词句“皆蒙所问,不胜战陈”,真有些诚恐诚惶了。那个男子对女子还用了“参渴“这个词,“参渴“又曰晋蜀,是下见上的意思,如“参渴“皇帝、上级、长辈等。现在却用在敦煌民间普遍的“下女“身上,唐时敦煌少女地位的尊贵,受到男子的高度尊敬,于此可见一斑。从莫高窟晚唐12窟《婚礼图》可见,在拜堂成亲时男拜女不拜,也可见女子地位之高。

三是坚持大唐文化。

敦煌的文明婚俗是建立在中华古国高度文化水准之上的。例如下面的一段《下女夫词》:

女问:何方所营?谁人伴唤?次第申陈,不须潦乱。

儿答:敦煌县摄,公子伴涉,三史明闲,九经为业。

女问:夜夜更阑,星斗西流,马上刺史,是何之州?

儿答:金雪抗丽,聊此交游,马上刺史,本是沙州。

女问:英髦荡荡,游称阳阳,通向刺史,是何之乡?

儿答:三川荡荡,九郡九郎,马上刺史,本是敦煌。

女问:何方贵客,爱宵来至,敢问相郎,不知何里?

儿答:天下荡荡,万国之里,敢奉来言,具答如此。

女问:人须知宗,水须知源,马上刺史,望在何川?

儿答:本是三州游奕,八小英贤,马上刺史,望在秦川。

以上这段《下女夫词》说明许多问题:女方叫男子“次第申陈,不须潦乱”,说明了这一问答的严肃态度。不仅要问“马上刺史,是何之州”,即男方的籍贯与本土,还要问他“望在何川”,即心向何方的政治倾向性问题。还以教训的。吻对男方说“人须知宗,水须知源”,即人不能忘本。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汉族男子说明了他是地道的沙州敦煌人,是中华古国高度文明的崇拜者与追求者,主要论点有三“三史明闲“说明他钻研过“三史”,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把《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称作“三史”;唐代开元后,又把《史记》、《汉书》、《后汉书》称为“三史”。”九经为业“说明他是中华古国灿烂文化正统的继承人,因为在唐代以科举取进士,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毅梁传》、“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定为“九经”,是体现中华古国文化的必读课本。“望在秦川”指心向中华内地,因为“秦川“这一古地区的名称一般泛指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春秋战略时这个地区属于秦国,而秦始皇又统一六国开一统中华之盛,所以“秦川“就有中原之意了。从以上这段《下女夫词》看来,敦煌民间的这种婚俗,民族性、爱国性都很明显,而且崇尚中华古国的灿烂文化,思想性确实很强。

以上所述的是女择男,当然男择女也有一些要求。敦煌的平民百姓择妻,主要要求她能实际操持家务,所以有“索新好,处作活“之说,如《不知名变文》云“自家早是贫困,日受饥恼,更不料量,须索新妇,一处作活。川索新妇”是敦煌民间俗语,即“娶媳妇”。伯三二一一的五言白话诗云“用钱索新妇,当家有新故。儿替阿耶来,新妇家家母。替人既来到,条录相分付。新妇知家事,儿郎承门户。”这里进一步展示了索新妇操持家务的风俗。”当家“又叫“主领”,《舜子变》云“苦嗽唤言舜子,我舜子小失却阿娘,家里元人主领,阿耶娶一个继阿娘来,我子心里何似?“当然,娶妻也是为了传宗接代,如《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所说“乞求长大成人,且要绍继宗祖。”

五、奇异的求爱法一一媚术

从敦煌发现的资料看,唐人由于性爱习俗的泛滥,而产生了一系列女对男、男对女的求爱法,即所谓媚术。以今日的眼光看,其中有些做法似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有些做法又颇为离奇。例如伯二六。《攘女子婚人述秘法》,“攘“同“攘”,祈求之意;“婚人“即已婚男子,伯二六。的标题的意思就是已婚男子如何去祈求女子之爱。

首先是已婚女子在得不到丈夫的爱情时怎样去争取获得,从敦煌写本看,有以下四种方法:

1.“凡令夫爱,取赤痒足,出夫脐下着,即爱妇。”这就是说,女方赤着脚,放在丈夫肚脐处抓痒,挑逗丈夫,使丈夫开心。

2“凡欲讼夫受敬,取夫大拇指甲,烧作灰,和酒服之,验。”这就是说,把丈夫的大拇指甲烧成灰,放在酒中喝下去,表示对丈夫的尊敬,以争取丈夫的怜爱。

3.“凡欲令夫爱敬,妇人自取目下毛二七枚,烧作灰,和酒服之,验。”这就是女子拔自己两只眼睫毛十四根,烧成灰而放在酒中喝下去,用这种轻微的苦肉计来感动丈夫。

4.“凡欲令夫爱,取户下泥土户上方因五寸,即得夫畏敬。”这就是说,女子要得到丈夫的爱,要把自家门户下五寸范围的泥土取出,即可得到魔力,赢得丈夫的畏敬和爱情。

男女对女子的求爱法,主要指未婚男子如何追求未婚女子,也包括已婚男子怎样寻求婚外恋,以补充自己性爱方面的不满足,方法有以下八项:

1“凡欲令妇人爱敬,子日取东南引挑校,则作木人,书名,安厕上,验。”这主要指丈夫得不到妻子的爱,认为妻子有鬼魂附体,就可在某月的第一天用东南这个吉利方向的挑校作一个木人,把女方的名字写上,安放在厕所中,就可得女子的爱情了。因为鬼怕桃木,也怕厕所的污秽,如此做法,鬼就会跑掉了。

2“凡欲令女爱,以庚子日,书女姓名,方圆00,元主,即得。”这是指少男要求得某姑娘之爱,在庚子日这个吉日,写上姑娘的名字,贴某处。如果姑娘元主,就可得到她了。

3.“凡男欲求女妇私通,以庚子日,书女姓名,封腹,不经旬日,必得。”这是说,男子要和女子私通,也是在庚子日,在纸上写上女方姓名,贴在自己肚子上,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得到了。

4.“凡男子欲令妇爱,取女头发廿茎,烧作灰,以酒和成服之,验。”

5“凡男欲求女私通,以庚子日,书女姓名,烧作灰,和酒服之,立即密验。”这一条和第一条差不多,但第一条主要适用于夫妻之间,这一条主要用于婚外恋。

6.“凡男欲求妇人私通,以庚子日,取自身右腋下毛,和指甲,烧作灰,即验。”这是要与女子私通而毁自己毛、甲的苦肉计。

7.“凡欲令妇人爱,取苦杨和目下毛,烧作灰,和酒自服,即得验。”烧毁苦杨与自己眼皮下的睫毛放在酒中喝下去,和上一条差不多。

8.“凡欲令妇人自来爱,取东南引桃枝,书女姓名,安厕上,立即得验。”这一条和第一条差不多,只不过是要达到使妇人自来爱的目的而已。

当然,媚术不仅存在于唐代,在唐代以前和以后,古书上都有不少记载,例如:汉朝时,民间流行的媚术是在“子日“洗澡。古代中国以干支记日,十二天就有一天是“子日”,女子在“子日“洗澡可见怜于丈夫,如王弃的《论衡》云“沐书曰:

子日沐令人爱之。”

到了魏、晋时,女人相信服食麓草或藩草的果实,可以得到男子的欢心。《博物志》载詹山帝女,化为藩草,其叶郁茂,其花黄,实如豆,服者媚于人。”《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姑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媚草,其叶青成,其花黄,其实如莞丘,服之媚于人。”有意思的是这些媚术还和一些神话传说连在一起,认为这种药草的功能是炎帝的女儿瑶姬的精魂所致。

当时,媚术的药物还由草木推及禽兽虫角。据说如食布谷鸟的脑骨,令人宜夫妇。可以是布谷鸟的脑中存有某种性激素,食之足以激发性兴奋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