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茶文化
19105400000016

第16章 中国回族茶文化(8)

六是修身养性;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茶者,君子也。色淡淡的,香浅浅的,味涩涩的,既不特别亲热,也不格外疏远。不会激情迸发,只是持续久远。你对她情有独钟的时候,淡淡然。你对她无动于衷的时刻,煦煦然。茶之不浓不淡,不近不远,不离不即,不亲不疏,那份“度“的把握的多么恰当!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成败得失皆枉然,能够做到如此,也就真君子了。该有的都曾经有过,是幸福。有过,后来又放弃了,未必不是幸福。有或没有,得或不得,求一个自然,得一个大自在,何乐不为?生命短暂若一片茶,本来就没有什么永恒,该品的时候就品,剩下的除了留在心里的一抹记忆,就是将残茶剩水一泼了之不必珍惜。为功名富贵穷尽一生,世间利禄红尘来来往往,到头来除了一躯残身,就是剩在杯底的那分宁静淡泊了。然而过程一样重要。茶,惟有苦涩才能提神。人,所有经历都应珍惜。爱茶,爱的是那份苦涩醇香,还有那份舒展释放。苦和香都是一种过程,舒展和释放才是追求的根本。禅茶一味,悟道如水,似此等大境界,怕是身居庙堂的妙玉也难悟到,故此,倒藐视她们也不过是帮趋炎附势之小人。从用茶的角度去品味人生是种雅致,从做人的角度去体茶的禅意是种旷达。茶让人在闲情逸致中有机缘走进佛陀的世界,在行住坐卧间感受慈悲喜舍的情怀。如此熏陶下去,也接受了些须启迪,让人生能有所把握或逾越,也就足够了。正如茶圣陆羽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用饮茶的思维看世事,用煮茶的心情做事情,执着于对生活情感和生命的爱,恪守人格操守的一份尊严,也不枉此生了。端坐看茶。是茶醉人还是人醉茶,是茶让人意乱情迷,还是人让茶醉眼朦胧?竟然忘了是什么茶,忘了是什么水,不再去想与茶有关的一切。在忘乎所以的茶香中迷失,体味一种茶境优雅的无躁,通脱于氤氲物外的灵动。把纷扰混乱和喧嚣嘈杂,统统置于脑后。在潮热的蝉鸣中,倒找到了一份“天凉好个秋”的惬意。这也乃品茶的一份功效吧。只要空闲,便有清茶一杯在手。端坐也好,沉思也罢,静观杯中沉浮,亦如身心飘荡。喝得久了,看得长了,便慢慢感受个中滋味的差别,也品出一番人生的感慨。

(六)茶德、茶道、茶经

(1)茶德

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德馨味厚。丹青难写,瓯鼎易烹。芳名鼎立,大器天成:康乐甘香,有八德处有嘉饮;和清敬美,无一物中无尽藏。

古人论;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

1)康、茶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书画当观韵,健康要饮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古来有之,今日更盛。

2)乐、茶能增进快乐,如沐春风。桃魄乍飞随水去,尚能饭否?鼎汤初沸有朋来,不亦乐乎!

3)甘、茶如甘露,甘润人生。采得三春露,清香一道茶。三分春色描来易,一瓣芯香品不完。

4)香、百味凝春,茶香自溢。数万里山河,恩施玉露;五千年文化,香颂芳名。

5)和、茶蕴太和之气,固本扶元,和而不同。云雾欢欣飞越,饮甘泉,烹古雪,顿生觉悟;鼎汤自在沸腾,拔紫笋,萃黄芽,极尽殷勤。

6)清、茶语清心,心旷神怡。两腋生风,问君哪得清如许;众人喝彩,煎雪自来香满楼。

7)敬、茶本时辰草,客为座上宾。茶斟七分满为敬,留得三分回味长。一苦,二甘,三回味,德馨味厚;九清,八旺,七敬茶,泉冽茶香。

8)美、茶是天生尤物,能赋予美感享受。尤物喜随众草长,佳人至爱洁身香。分寸无遗传粹美,煎烹有度显精神。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德”论的其他说法

陆羽的茶德论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刘贞亮的茶德论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文中提出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该“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千利休的茶德论

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德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

庄晚芳等茶人的茶德论

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有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2)茶道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环境;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礼法;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