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修行;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对中华茶道其它的说法;
1)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认为: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2)吴觉农先生认为: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3)庄晚芳先生认为: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4)陈香白先生认为:
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5)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6)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
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
“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8)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9)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10)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在民间百姓;喝茶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没错、这就是茶文化!请继续看;
(3)茶道及其现实意义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祖先以茶为物质媒体,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在茶道中既包含了“克明峻德、格物致知、以身许国、穷通兼达”的儒家思想,也包含了“天人合一、宁静致远、道法自然、守真养真”的道家哲学理念,还包含了“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普爱万物、见性成佛”的佛法真如。可以说茶道即是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去体道悟道。
茶道的理论浅到“不过是烧水点茶”,深到“思接千载,学贯三教,视通万里”。在茶道中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平和敦厚、崇尚自然、重生乐生、追求怡真的民族个性。茶道学者普遍认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之现实意义;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和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奋、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性为阴,品茶添清雅。一侠一隐,一个热烈,一个冷静,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4)茶经
唐人陆羽《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着,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代苏式的《十六汤品》专门评论茶汤优劣;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槎音茶)则是评论煎茶用水优劣的专着;宋·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大观茶论》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茶道专着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
(5)回族对中华茶道的理解
回族追求于“真”。“真”是回族茶道的起点也是回族茶道的终极追求。回族茶人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回族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回族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回族茶道特点是宏大的中国茶道体系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