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在中华56个民族中,是善於经商的民族。回族不种茶,回族商人面向国内外经营买卖茶叶。在唐宋元明时期,回族的先民就从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到达了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及西北、西南、中原一代,当时中国的国际化贸易由回商控制,回族商人几乎主导了3朝800多年的海外贸易,是回族商人把中国茶及茶文化带向了众多的伊斯兰国家和广阔的穆斯林地区,并成为名留青史的“蕃客、胡商、”。
一、中国回商
回商,顾名思义,就是回族商人,是从事商业经济贸易活动的回族人的总称。回商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回商发端于唐朝,活跃于宋朝,发展于元代,鼎盛于明。从闻名世界的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回商主导了唐宋元明4个朝代800多年的海外贸易,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其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为民间商帮之最,为促进古代中阿、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其历史贡献和地位堪比晋商和徽商。
1.回商的商道思想
自唐中叶起,从中东阿拉伯及波斯国穿越沙漠、渡过大洋来到中华大地,并搭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桥梁的胡商和蕃商,一直到今天依旧活跃在我国经济舞台的回族商人,他们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经济结构的平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们重商善商、义利互济的商道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商业文化。
回商与以地域命名的晋商、徽商不同,回商是一个以民族来界定的经商群体,民族性是回商的共同属性,此外,也具有鲜明的跨地域性和流动性。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可以说天生就具有重视商业和尊崇商人的价值观,他们视经商为崇高事业,以经商为荣。在作为穆斯林人生信条的《古兰经》和圣训中,有大量关于商业活动的训导。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本人曾经这样评价商人:“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伊斯兰教规范了回商的价值观,塑造了他们善商的民族特点,沉淀了他们重商的民族精神。
从历史形成和发展轨迹而言,回族重商和善商的特点具有祖传的民族基因。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在唐朝统治的3个世纪里,一些中亚商人云集长安城,他们运来中亚的羊毛、玉石和宝石,再运走长安的茶叶与丝绸,依靠其中的差价谋利。最多的时候,长安城里的来自中亚的大食商人能够达到4000多户,他们所经营的海药或香料、珠宝等,当时居于垄断地位。而在这些商人中,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为主。这些来自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他们一年一次或者一年两次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部分开始在中国买田宅置家室。经历历史的沉沉浮浮,他们演变成中华大地上一个新的民族——中国回族。而这个新的民族因为继承了其祖先重商善商的传统品质,因而成为中国最早的回商。
在唐宋时期,既是我国回族的诞生时期,也是回族商业史的萌发和全盛时期,回商在其形成的最初时期便一步登上了历史巅峰。在我国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对以现代企业形象重新出现的回商来说,社会责任却是一个亘古的话题。在回商形成伊始就自觉主动承担着社会责任,起决定性因素的依然是他们的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将公平交易从一个普通的经济原则提升到了宗教信仰的高度。谋财而不忘义,是回商经商的道德准则和基本心态,也是他们实现义利平衡的重要手段。在伊斯兰教文化中,有关商业法规,尤其是商业道德修养,对穆斯林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古兰经》倡导穆斯林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谁赞助善事,谁得一份善报;谁赞助恶事,谁受一份恶报。”1400多年来,在《古兰经》精神的照耀下,回商在利与义之间始终保持着平衡,并指引他们的经济取得成功。扶危济困对于穆斯林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自觉,更是一种信仰要求。可以说是有伊斯兰光辉照耀的地方,就有慈善公益的影子。
自唐宋元明清到近代,回商作为一个活跃而独特的商业群体,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对外贸易交流和边疆地区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社会经济商贸活动在中华大地已经有1400年的实践历程。回商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经济文化内涵的跨地域文化概念。它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世界性的显着特征,而且回商作为一个民族经济活动的主体群体,有相当的现实根基和经济基础。
2.我国近代的“回商”
我国近代回族主要居住在西北地区,但长江沿岸等南方地区的回商却异常活跃,主要经营茶叶、绸缎,行销江、黔、滇、川、湘、鄂、赣,以汉口为枢纽,上至巴蜀、下达百粤。纵观这批近代十分活跃的回商,他们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一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绝不向侵略者低头。特别是日本全面侵华之后,回商的理想,大都化为泡影,但是他们“宁让机器成废铁,绝不资敌做汉奸”,有些人为此被日本人逮捕,遭到非人待遇。二是目光长远,防患于未然。战乱时、事先将大批货物存放在租界,战事结束后再将货物大量投放市场,帮助灾民,安定了人心;三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思想开放,积极支持慈善教育事业,弘扬伊斯兰文化。回商虽然资财丰厚,但本人却异常节俭,由于回商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有时会有不便,但他们往往比较开通,只要有素菜,便可就餐。在慈善、教育、赈济等方面的捐款上,回商也十分慷慨,像新中国成立前的“私立南京孤儿院”便是以回商的捐款为主要资金来源。新中国成立前,回商企业在任用回族人时,常感回族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少,为了培养人才,他们设立了“秋潭助学金”、“乐泉助学金”等奖项,鼓励贫寒的回族子女就学,不少人因此得以完成初、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业。此外回商在积极弘扬伊斯兰文化上,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是清真寺和阿訇宗教人士经济上长期的资助者。近代回商,对国家的自强自立作出了许多贡献,他们身上的许多优良品质,至今值得我们学习。
近代,回商将茶叶行销大西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同时也利用“茶马古道”,将大批茶叶行销到大西南川藏、滇藏地区。
“茶马古道”,顾名思义,是指历史上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互进行茶马互市时所形成的商路。历史上进行过茶马交易的地方遍及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以及辽东、晋北等地。西北部的茶马交易道路被融会在古代丝绸之路之中;从青海到拉萨的茶马交易路线一直被称作“唐蕃大道”。今天人们说得最多的两条茶马古道,自唐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青藏、川藏、滇藏公路通车前仍在发挥作用,即从四川、云南翻越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到达拉萨,并一直延伸到印度、尼泊尔的茶马交易之路——-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南起普洱茶产地的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经由大理、丽江、迪庆、昌都、林芝等地到达拉萨。川藏茶马古道,东起四川雅安,经由甘孜、昌都、林芝等到达拉萨。吐蕃与唐朝自公元696年起,开始在今四川成都等地进行以茶马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互市,直至20世纪五十年代,其间跨越了1200余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解放初期等不同朝代和历史时期,茶马古道一直是联结西藏和内地的纽带。“茶马古道”,涉及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雅安、康定、甘孜、昌都、林芝、拉萨、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这里居住着傣、哈尼、佤、拉祜、彝、白、纳西、傈僳、藏等多个少数民族。
今天,茶马古道已成了历史。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随着川藏、滇藏公路的改建,公路质量的提高,茶马古道的交通状况已有极大的改善。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使茶马古道成为了21世纪我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之一。回商通过茶马古道将茶叶普及祖国大西南的商拓活动也载入了历史。
3.我国当代的“回商”
与各大商帮相比,回商显得落寞沉寂。这一方面受到回商低调行事的风格影响,他们很少有意愿借助公共媒介展示自己的形象,自然一般大众就很少有认知回商的案例;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回商缺乏自己的网络平台,回商的内聚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回商的整体形象没有得到公共展示。
历经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蓬勃发展和市场考验,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回商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物质财富、人才资源、行业地位、思想理念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为回商在下一个三十年真正崛起和复兴的储备了必要的社会资源。审视历史,展望未来,回商正处在一个分水岭,正面临发展的拐点。
国际上穆斯林国家众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回商更有广阔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为民族经济作出更多的成绩,为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8年9月,首届中国回商大会在宁夏银川召开,这是中国回商第一次大规模的高调亮相,也是一次集体形象的展示,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党政领导在大会发言中热情赞扬了回商身上具有的“乐商坚韧、义利共济”的精神,专家学者在开幕式上发言,从历史、文化、经营模式等不同角度对回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会议重新提出了回商概念,传播了回商的整体形象,提升了回商的信心,表达了回商的使命,吹响了回商发展的集结号,回商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中国回商大会召开,是回商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将对回商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至今,四届中国回商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回商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回商抱团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目前正在落实以下基础工作;
(1)搭建中国回商网络平台为回商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日常化创造条件。在网络时代,网络平台建构已经成为促进企业信息共享和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回商由于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就显得更加迫切。无疑,回商必须打造基于信息时代的网络平台,积极参与新商业文明建设,才能在时代潮流中赢得发展先机,最终实现内部整合和外部合作的有机结合,走上回商企业做强、做大、做长的持续发展之路。
(2)组建中国回商联盟机构探索运行管理机制,整合回商社会资源,规划回商发展思路。改革开放30年来,回商的经济总量有了显着提升,其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回商企业和回商经济体在完成初步的产业建构和资本积累后,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急速变化的今天,回商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拐点。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转型、把握新的发展机遇、规划未来发展蓝图,改变回商企业散、小、乱、弱的现状,需要借助联盟机构的力量,共享信息,开阔视野,转变思维,为促进形成一批有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回商企业提供保障支撑。
2007年以来,在中国穆斯林企业家峰会、中国回商大会、云南回族企业家论坛、穆斯林青年企业家论坛及部分省市率先成立回族商会、穆斯林商会等活动的推动下,回商经济开始为社会认识,回商企业的整体形象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回商经济体初现端倪。建立回商联盟,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准规划回商产业发展思路,推动回商企业进行内外资源整合,促进形成一批有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回商企业正在进行。
(3)建立中国回商产业基金促进实业和资本互动,为回商做强做大提供产业资本支撑。面对全球化和竞争和挑战,尽管回商企业总体上存在诸多劣势,但从文化价值、商业历史、产业分布、地域网络、人才资源以及内在凝聚力等方面分析,回商企业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建立产业基金,实现回商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和整合,借助回商文化的统一功能,以利益共享为立足点,最终建立起回商产业资本运作机制。
二、中国回商本质特性
乐商坚韧、义利共济是回商的共同品质,追求两世吉庆是回商的价值坐标。“商道即主道”是对回商精神的最佳诠释。
回商鲜明的个性,尤如一朵于尘埃之中盛开的花朵,不事张扬却柔韧坚强。除了其独有的民族性外,更重要的体现在独特的精神层面上,乐观、坚韧是显着特点。首先,回商把经商看作是一种事业和追求,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手段。《古兰经》及《圣训》确立了一整套商业道德规范,把商业这一世俗的行为置于神圣的信仰之上。其次,回商适应性更强,具有敢冒风险、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