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茶文化
19105400000027

第27章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10)

美国茶叶市场的稳步发展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声誉日隆,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咖啡和其他软饮料尤其是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在各种软饮料群雄逐鹿的美国。茶叶的优势地位日益明显。在许多美国人心目中茶叶已经成为最理想的饮料。据美国业界调查,现在美国夏季家庭饮料消费中大部分是冰茶。

二)茶叶消费方式或茶叶形态日益多样化,饮茶越来越方便。从散叶茶到袋泡茶(袋形既有方也有圆),从袋泡茶到速溶茶(包括类似速溶茶的冰茶冲剂),从速溶茶到现成茶饮料,使当代美国人要饮茶唾手可得。

三)行业组织和业界人士的促销活动成绩斐然。除了广告宣传以外,美国业界长期以来组织过多次“茶叶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活动,使茶叶有益健康且可防病治病的观念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茶叶的“身价”也越来越高。美国茶叶市场经常出现新的消费热点反过来又推动了茶叶消费。例如,现在美国除了普通袋泡茶以外,还有各种“特色茶”(SPECIALTYTEA)——用特定原料茶叶为特定用途或特定品牌拼配的茶叶,“溢价茶”(PREMIUMTEA)——泛指普通茶叶以外的高档货,也包括特色茶。最近几年美国出现了一种叫做“茶”(CHAI,显然是模仿汉语“茶”字的发音)的饮料,用茶叶、牛奶和某些香料配以适量甜味剂制成。这种饮料一经推出就颇受消费者青睐,被称为“茶(CHAI)现象”。这种“茶”饮料的出现可以说是从一个新的侧面显示了茶叶的魅力。有人据此认为,今天的“茶”(CHAI)客完全可能成为明天的茶(TEA——茶叶)客。美国茶叶市场的发展正未有穷期。

3、巴基斯坦茶叶市场发展迅猛

巴基斯坦人由于地理和民族的特点多爱饮茶,而这个国家成为茶叶消费大国的历史相对说来并不很长,可以说是世界茶叶市场的后起之秀。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基斯坦已经成为仅次于俄罗斯和英国的世界主要茶叶进口、消费国之一。

巴基斯坦地处南亚次大陆,平原地区气候炎热、干旱。绝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严格禁酒。在这两种情况下,物美价廉的茶叶顺理成章地成了受广泛欢迎的大众化饮料,遍及城乡。可以说茶叶已经在巴基斯坦人中间深深地扎下了根,尤其是占巴基斯坦人口70%左右的农民。

1971年以前,巴基斯坦的茶叶需求基本上由本国东部地区(现在的孟加拉国)生产和供应,只进口少量斯里兰卡茶叶用于拼配内销的高档茶。孟加拉独立后,巴基斯坦所需茶叶就转为完全依靠进口。由于消费量增加,进口也随之增加。1972年巴基斯坦茶叶进口仅4万吨,5年以后的1977年就增至7.7万吨,即将近增加一倍。随后的10年增加不多,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几年主要是因为人口增加,巴基斯坦茶叶进口增势加速,1993年曾增至12.5万吨的创记录水平。随后迄今除个别年份(1997年)减少较多以外,一般都在1万吨左右的高水平上徘徊。2001年进口10.68万吨,比1991年减少3.9%。最大供应者是肯尼亚——6.77万吨、占整个进口量63%,比1991年增加78%。其余供应者依次为:印度尼西亚——0.82%万吨、占7.7%,减少63%;中国——0.49万吨,占4.6%,增加17%;坦桑尼亚——0.44万吨、占4.1%,减少48%;孟加拉——0.39万吨、占3.7%,减少27%;印度——0.27万吨、占2.5%,增加615%;越南——0.26万吨、占2.5%,增加691%。巴基斯坦由上述国家进口的茶叶数量并不稳定,有时年份之间差别很大——如1992年由孟加拉进口曾达1.14万吨,占当年进口量9.6%;由卢旺达进口曾达0.62万吨、占5.2%;由印度尼西亚进口曾达3.05万吨、占20%等等。巴基斯坦由印度和越南两国进口的茶叶至今数量仍不大,但已比10年前增加了好几倍,尤其是越南进口2000年曾达0.46万吨(占当年进口4.1%),相当引人注目。

应该指出,上述巴基斯坦茶叶进口统计并不包括走私进口的数字,所以不能说明该国的实际茶叶消费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基斯坦政府为了节约外汇,往往不得不采取征收茶叶进口税和销售税,提高茶叶售价等措施,以期减少茶叶进口并适当抑制茶叶消费。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上述措施往往促使走私进口越来越多。据该国业界估计,巴基斯坦每年非法进口的茶叶可达5万吨左右。笔者以为,据此可以大体上推算出,目前巴基斯坦实际茶叶消费量当为15万吨左右,人均茶叶消费量约1.15公斤,远远超过了世界最大茶叶生产国印度水平,在一般茶叶进口、消费国中也是比较高的。

巴基斯坦茶叶市场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茶叶消费量一般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该国人口增加到1亿以上、比80年代初增加35%左右,同期茶叶进口相应增加6.5%。当然这是指某一时期的情况而言,具体年份还要考虑到当时的其他因素。二是茶叶消费的群众性。在巴基斯坦,茶叶消费的普及程度非咖啡或任何其他饮料所可比拟。可以说,茶叶已经成为巴基斯坦人的基本饮料或生活必需品。对于低收入者来说,一杯茶加一片面包就是一顿“标准餐”。看来巴基斯坦的茶叶进口和消费情况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经济情况。20世纪90年代该国经济情况一直不好,而茶叶进口和消费却增至创记录水平,连90年代后期国内茶叶价格大幅度上涨也并未导致消费明显减少。

巴基斯坦人一般喜欢煮茶,但也有人用开水泡。人们通常在茶中加糖和牛奶。肯尼亚的CTC茶汤色浓艳,一经在巴基斯坦上市就受到欢迎,逐步取代了斯里兰卡的传统茶,成为销量最大的品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已经开始研究生产茶叶的可能性。虽划出6.4万公顷谷地交由一家英国公司作建立茶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至今未闻。开发茶园涉及诸多问题如资金来源、当地农民的意愿等第。不可能一蹴而就,总要有一个过程。曾经有人估计,到21世纪20年代后期巴基斯坦可望实现茶叶自给。现在看来这还只是聊备一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巴基斯坦仍将继续进口茶叶是毫无疑问的。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只要国内外环境没有大的变化,这个国家的茶叶进口和消费将继续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4、伊朗茶叶市场多曲折。

伊朗既是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主要茶叶进口、消费国之一。该国生产、消费茶叶的历史不长,但是发展过程颇多曲折。尽管如此,和其他西亚国家一样,伊朗茶叶市场总的趋向一直是发展,时快时慢。伊朗也是茶叶出口国之一,由于和内销有矛盾,所以一直没有多大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叶就有茶树苗由印度传到伊朗,但是看来没有引起广泛注意。迟至20世纪30年代伊朗里海南岸才陆续出现茶园,多为家庭经营的分散的小茶园。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伊朗茶园面积才陆续曲折发展到1万公顷左右,随后10年发展较快,70年代初增加到3万公顷左右,90年代初增至3.2万公顷以后无大变化。伊朗茶叶产量由20世纪30年代的几百吨起步,逐步增加到1961年的1.02万吨、1972年的2.10万吨、1979年的3.38万吨、1983年的4.44万吨、1988年的5.60万吨,1997、1998、1999三年连续保持6万吨的创记录水平以后又告减少,2001年为4.60万吨。伊朗茶叶产自数以千计的小块茶园,由家庭经营,生产方法落后,产量增加殊非易事。

伊朗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出口茶叶,1957年曾达0.84万吨,随后一直在低水平上波动,最低点仅百余吨,2001年为0.40万吨,还不到1957年创记录水平之半。伊朗茶叶长期以来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经常无力出口。

伊朗人多信伊斯兰教,爱饮茶胜于其他饮料。早在伊朗尚未生产茶叶的20世纪初叶就开始进口茶叶了——1909-1913年伊朗平均每年茶叶进口量已达0.41万吨,随后40年间时增时减,1949年突破万吨大关。又过了30年,1980年突破两万吨大关。80年代是伊朗茶叶进口转为迅速增加的时期——10年内迈出三大步(2万吨-3万吨-4万吨),1990年伊朗茶叶进口增至5万吨,1991年又增至7.26万吨的创记录水平。随后的10年又告减少,1994年的低点仅3.11万吨,还不到90年代初高点之半。伊朗茶叶进口的主要供应者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大部分是红茶。20世纪80年代以后伊朗由海湾邻国如阿联酋等进口茶叶有所增加。

伊朗曾设立“国家茶叶机构”(SATATETEAORGANISATION),负责调检茶叶产销数量和价格等,进口由国家贸易公司控制。1983年以后已实行放开经营,私商亦可进口茶叶。随后茶叶进口大幅度增加恐与此有关。

伊朗茶叶市场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一番沧桑,其主要特点是波浪式发展,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将持续可以预见的将来。伊朗不产茶的时候已有相当数量的进口,自己也产茶以后继续进口而且数量反而逐步增加。有时候(如20世纪80年代)伊朗茶叶产量和进口量同步增加,这说明伊朗茶叶消费不断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超过了生产。这种现象在政局动乱(如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时也没有中断。这在各主要茶叶生产、消费国中并不多见,所以伊朗茶叶市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市场。

5、英国茶叶市场历史悠久。

英国人以爱饮茶闻名于世,英国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悠久的茶叶消费大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300多年间,英国一直是世界最大茶叶进口国,至尽仍然是几个屈指可数的茶叶消费大国之一。尽管由于咖啡和其它软饮料的竞争和茶叶本身消费方式的变化,20世纪中叶尤其是70年代以来英国茶叶进口和消费量在减少,茶叶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并未降低,在英国饮料市场茶叶至今名列榜首——英国饮用量最大的饮料还是茶。按照某些业界人士的说法,时至今日茶仍然堪称英国的“国饮”。英国人对茶叶情有独钟。

英国不产茶叶,茶叶消费完全靠进口。早在17世纪(1679)东印度公司就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茶叶拍卖,可以视为英国茶叶进口和转口贸易的滥觞——从那时起,茶叶不但正式进入了英国,而且通过英国进入了其他欧洲国家,也进入了北美。伦敦茶叶拍卖不但奠定了英国茶叶进口和消费大国的地位,也使英国成立了世界茶叶贸易重要集散地。英国人早已和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之初的1909-1913年间英国茶叶进口(净进口——剔除转口数,下同)平均每年已达13.3万吨之多,占当时世界茶叶进口39%。到30年代初的1935年又增加到20.97万吨,占世界茶叶进口一半以上。不难看出,这个数字非同小可。1931-1941年间英国茶叶进口一直在20万吨左右的高水平上徘徊。随后的10年(1942-1952)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恢复期间除少数年份以外,都有所减少——在16-20万吨之间徘徊。1951-1956年间已恢复到20万吨以上的高水平。由于“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限制取消,1957和1958两年英国茶叶进口都突破2.5万吨的创记录水平,同时人均茶叶消费量也达到4.5公斤的高点。然而好景不长,直到21世纪之初,英国茶叶进口风光不再——1978年第一次减至15万吨以下的较低水平(低于“二战”期间),随后到如今再也没有恢复到20万吨,多在15万吨左右的较低水平上徘徊。两个世纪之交的三年——1999、2000、2001年平均13.60万吨,恰恰相当于上述20世纪初叶的水平,同时人均消费量减至2.33公斤。这说明半个世纪以来英国茶叶消费逐步减少。

英国茶叶消费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咖啡和其他软饮料的竞争,尤其是后者。随着咖啡在欧洲日益普及,无疑挤掉了茶叶的部分市场。速溶咖啡出现后由于饮用方便更受消费者青睐,使咖啡如虎添翼。在社交场合和餐饮业供应的“餐后饮料”,日益趋向以咖啡代替茶。如果说咖啡作为饮料还有其本身的弱点——不能解渴,所以不能完全代替茶叶。软饮料(汽水等碳酸饮料)就不同了,它既方便又能解渴,所以对茶叶的威胁比咖啡更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人均软饮料日消费量已由10年前的1.03单位增加到1.65单位(每单位7液英两),即增加50%。同期茶叶消费量平均每年减少0.5%-1%。

2)消费习惯的变化。过去英国人无论居家、外出或待客都以饮茶为主,现在不同了——很多人在家饮茶,外出时就改饮咖啡了。待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