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茶业未来发展方向
茶叶市场是一个相对分散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行业集中度比较低。茶业未来发展的的趋势使行业集中度会大幅提高,规模企业有待整合。从当前的茶业竞争及发展格局来看。未来国内茶叶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而未来,茶业有五大发展格局:
一是:10年前,我国茶业还处于小作坊生产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市场的发展,茶业由单纯的价格、质量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文化品位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把注意力转向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
二是:国内茶业经营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化、集团化、大规模的竞争。而连锁加盟已发展成我国茶叶界的一种常态。
三是:由区域发展走向国内发展,由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发展,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发展;也有的是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西部向东部延伸。
四、近年来,茗茶突破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广泛宣传的效果,我国“有茗茶,无名牌“的局限逐渐被打破。
五、茶业是改革开放比较早的一个行业,外资特别是一些国际名牌企业不断涌进中国茶叶市场,我国茶叶业一直面临着国外茶叶业品牌的强大挑战。未来中外茶企的竞争将会更加剧烈。
5、市场突破要加强中国茶文化国际影响力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茶文化正随着现代茶产业的兴盛繁荣而逐渐苏醒。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提供的资料,预计2011年年全国茶叶总产量将会达到140万吨,国内销售预计将超过100万吨,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步加大,中国茶叶年出口量在30万吨左右,仅次于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位。
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中国传统茶文化日渐复兴:2006年福建成功申报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绝版母树大红袍典藏国家博物馆;2010年安溪铁观音集团拍摄《凤山茶歌》,成为茶文化传播新模式。2010年年初张艺谋团队策划的“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正式公演,当年就创造演出380场、观众4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5000万元人民币的佳绩,连续两年国庆黄金周,因游客爆满,艺术团每天加演到三场。“印象大红袍”今年纯年收入可超过600万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用看得见、摸得着,甚至闻得到的方式,将茶文化推介给游客,同时带动了茶产业的发展。在武夷山,与茶叶相关的企业由2005年的不足100家、纳税不足200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1300多家、纳税2000多万元,今年前三季度茶叶税收已达3000万元。把茶文化投入生产、注入品牌、导入营销,把茶文化融入茶叶的产、加、销整个产业链中,是提升茶产业、振兴茶经济的制胜之道。产业整合与文化价值对接,进而实现全球化的品牌及经销体系运作,是中国茶产业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闽南的茶业企业注重把当地传统的“斗茶”茶赛推向市场,先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举办茶王赛,并把当地乌龙茶的泡饮方式进行艺术提升,创造出一套乌龙茶茶艺表演,通过茶文化的推广活动将消费市场壮大起来。这两年“斗茶”传统更是经上海“世博会”的亮相而走出国门,在欧洲、日本市场引起关注。一旦有文化的融汇和渗透,产品的附加值就会不断攀升。安溪茶企正筹划以集体品牌开拓欧洲市场,通过借鉴欧洲葡萄酒庄园模式打造茶庄园模式、效仿葡萄酒全球营销经验进入欧洲市场。17世纪时,中国的红茶开始销往俄罗斯、英国、荷兰等国家,受到了欧洲人的喜爱。我们希望有更多中国红茶回到欧洲,回到午后茶的餐桌之上。
(五)世界茶叶市场概况
2010年,全球茶叶生产总量406.7万吨,比2009年增长3.41%,肯尼亚、斯里兰卡和阿根廷增幅较大。从地区看,亚洲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1.84%(2009年占84%,下同),非洲占14.93%(13.11%)。其中,中国137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33.69%(34.52%),牢固确立了世界最大产茶国的地位。
1、总体生产情况分析
2010年,全球茶叶生产总量406.7万吨,比2009年增长3.41%,肯尼亚、斯里兰卡和阿根廷增幅较大。从地区看,亚洲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1.84%(2009年占84%,下同),非洲占14.93%(13.11%)。其中,中国137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33.69%(34.52%),牢固确立了世界最大产茶国的地位;印度96.6万吨,茶叶产量继续下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茶叶总产量23.76%(24.87%)。列第三至第十位国家及占比分别为:肯尼亚9.81%(7.98%),斯里兰卡8.1%(7.36%),越南3.86%(3.91%),土耳其3.64%(3.89%),印度尼西亚3.18%(3.48%);阿根廷2.51%(2.29%);日本2.29%(2.37%);孟加拉1.45%(1.51%)。上述十国茶叶产量之和占2010年全球茶叶总产量的92.29%(92.16%)。
图表2010年全球茶叶总生产量
2、出口总量大幅提高
2010年,全球茶叶出口总量172.9万吨,同上升9.56%,主要是由于茶叶出口大国肯尼亚、斯里兰卡、阿根廷等国因茶叶出口数量出口大幅增加。从地区看,亚洲茶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57.77%(62.6%),非洲占35.57%(32.12%)。其中,肯尼亚仍世界居第一,2010年茶叶出口44.10万吨,同比大幅增加28.77%,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25.52%(21.75%);中国30.2万吨,位居第二,同比减少0.17%,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17.49%(19.24%)。
图表2010年全球茶叶总出口量
3、进口总量显着增加
2010年,全球茶叶进口总量为161万吨,比2009年增加9.77%.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美国、英国等进口大国茶叶进口量均有一定幅度上升。美国、巴基斯坦、埃及和阿富汗的增幅超过10%.
图表2010全球茶叶总进口量
4、全球茶叶市场价格分析
自2005年以来,世界茶叶市场持续10多年(1990-2005)的“供过于求”的基本局面已经逐渐改变。实际上作为世界茶叶的指示性价格,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茶叶综合价格2006年起已经连续上涨五年。在世界茶叶市场上流通的三大茶类中,红碎茶占最大比例,其次是绿茶,再次是特种茶。红茶市场上多国生产竞销,价格波动大;绿茶和特种茶市场上中国茶占主导地位,价格波动小。
五、中国回族形成历史过程
中国回族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中东地区的使者、因为回族先民来源于阿拉伯、波斯商人及中亚、西亚地区的穆斯林。要深入正确了解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回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回族的历史上看,她是形成于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新型民族共同体,是由来自海内外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
中国回族在形成和发展中,与其他民族不同,不是通过某个氏族、部落融合、发展而成的,不具备一般民族形成中种族的单一性。回族的族源在种族、民族成分的构成上是中外土着和非土着的多元结合。
中国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在(唐、宋、元、明)朝时代,世界商贸往来活动起了十分重要的纽带和决定作用。完全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早期的世界商贸往来(茶叶、瓷器、丝绸),在中国就不可能产生并形成回族民族。在(唐、宋、元、明)朝时代,回族的先民就从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到达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及西北、西南、中原一代,国际贸易由回族先民控制,回族商人几乎主导了3朝800年的海外贸易,成为名留青史的“蕃客、胡商、回商”。
唐、宋时期,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商人通过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长安以及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地经商贸易。他们建立了礼拜寺,开展宗教活动,其中一些人在中国娶妻生子,留在中国,其后裔成为回族的先民。
公元13世纪随着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和元朝的建立,一批批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士、工匠、商人、官员等来到中国,被统称为“回回”,在与当地民族主要是汉族通婚后,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又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此后,在中国很快又形成了东乡、撒拉和保安等3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又经过数百年的时光,伊斯兰教在新疆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新疆地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等6个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这样,在大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中就有了十个少数民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