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104

第104章 清代回族(29)

丁拱辰(1800~1875年),一名君轸,字淑原,号星南,福建晋江陈埭人。他幼入私塾,11岁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务农。17岁后随父叔到浙东、台湾、广东经商。他说:“余弱冠客游岭海,会计之暇,颇涉群书……尤善天文、算学……常于静夜仰观星象,由璇玑玉衡(古代天文仪器)悟出一器,制为象限全周仪,测量度数,推算时辰,颇知梗概。”(见《演炮图说后编·自序》。)可见他是自学成才的。道光十年(1830年),丁拱辰游历吕宋诸岛,身带自制象限全周仪,沿途测视水程远近及北极高低,又得西洋量天尺,从而悟出炮法要领,于是进一步研究西洋火炮制造与演放之法,回国后,着成《演炮图说》。1841年英国加紧侵略我国时,丁拱辰奉命在广东燕塘演练炮兵。他运用象限全周仪对中、西大小火炮加以演试,又精心配制火药。因其训练有方,广东提督特为奏请赏给六品军功顶戴,并将其《演炮图说》和象限全周仪进呈朝廷。

鸦片战争之后,丁拱辰在丁守存、郑复光帮助下修订《演炮图说》,写成《演炮图说辑要》,共4卷50篇,附图一百一十多幅,对各种炮式、火药、炮弹以及轮船、战舰制法和运用,绘图说明。1849年,丁拱辰奉命在广西桂林监制大炮,共制106尊,全部演算有准,并撰写《演炮图说后编》计2卷64篇,附图81幅。1863年,李鸿章命丁拱辰去上海襄理洋务炮器,他又着成《西洋军火图编》计6卷12万字,附图150幅。

丁拱辰是我国近代难得的一位炮火专家。他不仅勤奋自学,勇于实践,而且努力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因而他的成就是前代无法比拟的。潘仕成在《演炮图说辑要·跋语》中写道:

粤军讲求炮火之法,奇才异能之士,咸思有所建白。而晋江丁君乃覃思极虑,着成此书,图说相辅,如指诸掌。其中备详立表、测望之理,参以中西算术,且具亲历演放,试验不爽,实为明张焘《西洋火攻图说》及近世《火龙经》诸书所未逮。

第五节宗教活动、教派门宦与社团组织

一、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一)汉译经籍活动的发展

明清之际,伊斯兰教汉文译着活动方兴未艾,伊斯兰教义的宣传表现出勃勃生机,打破了伊斯兰教长期局限于几个信奉民族内部的局面,并且愈来愈增加了自己的特色。十七世纪中国伊斯兰教思潮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不仅着眼于对教内穆斯林信徒的宣传,强化教徒对伊斯兰本质的认识,以维护宗教信仰;同时也放眼于教外广大同胞,扩大影响,使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汉族,主要是汉族仕官阶层能认识伊斯兰宗教,“隔教不隔理”,以便产生共识,取得理解和同情,使伊斯兰教深深扎根在中国土地上。在内容上,将具有浓厚异域色彩的伊斯兰教进一步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相结合,既保持伊斯兰教的本质和宗旨,拒佛排道,又能容纳中国传统于自身,弘扬仁义礼信。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伊斯兰学者和思想家,他们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十七世纪中国伊斯兰教先贤们筚路蓝缕,登高一呼,在艰难情况下将伊斯兰教妥当地同中国文化结合,就不会有整个清代的伊斯兰教的迅速发展。

汉译经籍活动中,起带头作用的是王岱舆(最近南京大学教授杨晓春认为:把王岱舆《正教真铨》看作第一种汉文伊斯兰典籍的认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他认为明代杨祥宇《正教要册》等书都比王书要早。--见《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随后,回族学者的评着活动如雨后春笋,具有代表性的有:张中的《归真总义》《四篇要道》,马铨的《认己省悟》,伍遵契的《归真要道》《修真梦引》,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汉英的《清真教说》,马伯良的《教款捷要》,米万济的《教款微论》,舍起云的《醒世真言》,孙可庵的《清真教考》,金天柱的《清真释疑》,余浩洲的《真功发微》,马君实的《天方卫真要略》以及刘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真境昭微》《五功释义》等。

王岱舆(约1570~1660年),名涯,以字行,自署真回老人。先世为西域回回,洪武初任职于钦天监。他青少年时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伊斯兰教育,师事马忠信经师,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教经籍。王岱舆实际是陕西经堂大师胡登洲的五传弟子。他成年后方苦学汉文,钻研性理史鉴之书,旁及诸子百家并佛、道理论,遂成为博通四教(儒、佛、道、伊斯兰教)的回族学者。他撰写了三部论述伊斯兰教义和哲学思想的着作--《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在王岱舆之前,虽有人曾用汉文介绍过伊斯兰教义,但都较肤浅。“夫《正教真诠》一书,纂于岱舆王君,引经据典,规条固其详明,指事类指,比例尤为剀切,洵乎其为吾教之指南乎!惟是经文与汉字不相符合,识经典者必不能通汉文,习汉文者不能知经典。自《正教真诠》出,遂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故开卷了然,瀹我心源,发人聋聩。”(《正教真诠》序)故王岱舆的着作被人们认定为“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的开端。《正教真诠》是一部系统地解释和介绍伊斯兰教义的读物;《清真大学》是从哲学角度阐述伊斯兰神学--认主学的理论着作;而《希真正答》则是王岱舆弟子们对老师生前言论的辑录。王岱舆将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与伊斯兰教义哲学相互渗透、融合和互补,具有明显的“以儒诠经”的特色,而又处处不失伊斯兰教旨的本义。

张中(约1584~1670年),又名时中,字君时,自号寒山叟,江苏苏州人。出身伊斯兰经学世家,受业于胡登洲四传弟子张少山,先后曾在苏州、南京、扬州设帐授徒。明末印度伊斯兰教学者阿世格来华授经,他师事了三年之久,深受其影响。《归真总义》就是张中根据阿世格讲学的内容译述的。阿世格来自伊斯兰神秘主义盛行的印度,苏非主义很浓厚,重视内心的潜修和虔诚,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全书通篇阐释以麻呢(信仰)经文共4句、37字,张中采取一般经文译音(用汉字译阿拉伯文音),一般汉文译文(解说),译述结合。张中自称:“西语华言,互相发明,予略加儒文译润之,义外不敢添设。”(《归真总义·凡例》)但张中的解说常杂有佛教禅宗偈句形式,但本旨仍体现了伊斯兰教认主归一的精髓。张中的另一本译着《四篇要道》,分信仰、真主和伊斯兰教、礼拜和定制、大小净和定制共四篇,其中礼拜、大小净的定制,无疑对中国伊斯兰教仪礼有规范作用。

伍遵契(约1598~1698年),字子先,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先祖于洪武初自西域来南京钦天监任职。出身伊斯兰世家,自幼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和西域诸国文字。受业于胡登洲四传弟子山东常志美和五传弟子王岱舆,曾在镇江、苏州、扬州、南京等地设帐授徒。他将波斯经学家、诗人额补·白克尔于十三世纪写成的《米尔萨德》全文逐字逐句译成汉文,重要处又旁注阿拉伯文,这也是我国第一部波斯文翻译作品。全书五门,分别讨论宇宙根源、性命义理、修身养性和复命归真等宗教哲学和处世思想。这本书,长期以来作为清真寺14部必读的经典之一和学习经文的教科书。伍遵契还以《哈地·布亚尼》为基础,综合数十种阿拉伯和波斯文的伊斯兰教经籍,译述成《修真蒙引》,对穆斯林的信仰、归真、沐浴、斋戒、朝觐、婚姻、交往、行为道德作了具体阐述,起了明显的规范作用。

马注(约1640~1711年),字文炳,号仲修,经名郁速馥,晚年自署指南老人。自云系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十五世孙,穆罕默德四十五代圣裔。云南金齿(今保山)人。年轻时曾参加南明政权,为锦衣侍卫,南明亡后隐居攻读儒、佛、道经典,后来专攻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经籍。康熙年间辑着《清真指南》,内容包括伊斯兰哲理、历史、天文、地理、教规、教仪、诗文唱和、身世自赞、教派斗争以及阿拉伯、波斯、中国神话传说,但最主要的还是阐发伊斯兰教义和宗教哲学。“晰诸教异同之理,阐幽明死生之说,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言后世,天国地禁,了于指掌。”(马承荫:《清真指南·序》,《清真指南》卷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页。)书中提供的赛典赤家世和国内苏非派情况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7世纪至18世纪最着名的“回儒”当推刘智(约1660~约1730年)。他是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字介廉,号一斋,教众尊为刘筛海。父刘汉英,着有《清真教说》。师从李永寿、袁汝琦等经师。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欧洲语言,又熟读儒、佛、老诸经典。他自称阅读“西洋书一百三十七种”,其所着《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中有其采辑经书目录四十余种。他的博学,不仅在“回儒”中罕见,即在“汉儒”中亦难觅。所着《天方典礼》言教礼,用儒家五典研讨伊斯兰教五功;《天方性理》言哲学,以宋明性理之学剖析穆斯林“认主归一”的哲理;《天方至圣实录》言历史,采《通鉴纲目》体例,条清目晰。他的着述多达数百卷,代表了17~18世纪伊斯兰学者“以儒诠经”和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对我国伊斯兰经堂教育、伊斯兰教中西道堂派别的形成,均有重大影响。

刘智以后,中国穆斯林的“以儒诠经”活动总的来说转入低潮。乾嘉以后虽然伊斯兰汉文论着仍不断问世,但其深度和社会影响不如康乾时代。但以马德新、马安礼、马联元为代表的云南学派,继承马注的学术传统,异军突起,活跃于经学论坛,而陕西学派、山东学派、江南学派均趋于衰落。

马德新(1794~1874年),字复初,云南太和(今大理)人。他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二十八年(1848年)曾赴麦加朝觐,遍历阿拉伯、西亚、东南亚各伊斯兰国家。归国后在云南各地设帐教学。1857年参加云南回民抗清斗争,后降清,受封为滇南回民总掌教、护理云贵总督。晚年致力于伊斯兰教着述活动,主要有阿拉伯文着作《朝觐途记》《道行究竟》《天方历源》《礼法启爱》等,他是我国第一位用阿拉伯文着书立说的穆斯林;汉文译着有《宝命真经(古兰经)直解》(未译完)、《四典要会》(由《信原六箴》《礼功精义》《幽明释义》《正异考述》四部组成)、《大化总归》《醒世箴》等,共达三十余种。着述内容涉猎广泛,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文文法、天文、历史、地理、诗歌……均有见地。人称“先生着述宏富,……造诣精微,为近世习天方学者所罕见。”(《天方性礼》卷五,《注释序》。)其徒马安礼,字敬斋,号率真子,云南泸西人。马德新的大多数的阿拉伯文着述如《朝觐途记》等,均由他协助译为汉文。曾将埃及诗人蒲绥里的《衮衣颂》用诗经体,译成《天文诗经》。

马联元(1841~1903年),字致本,云南新兴州(今玉溪)人,是马德新的另一位弟子。他首创汉文、阿拉伯文双语学堂,致力于编写经堂教育教材,有《绥勒府》(字法学)、《纳哈五》(文法学)、《穆希莫提》(教款捷要)、《尔姆德》(清真玉柱)等;汉文着作有《辨理明证》;《亥听译解》是我国最早的《古兰经》汉选译本之一。他晚年在印度讲经,所着《讨绥哈》上卷(教法学)在孟买出版。其他阿拉伯文着作还有《四篇要道》《性理本经》《教典经注》等。

(二)中国伊斯兰教哲学

随着回族共同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亟需相应的回族和穆斯林的文化哲学思想来强化回族共同体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从17世纪开始,从江南开始的汉译经籍活动,不同程度上为中国伊斯兰教哲学奠定了基础。

从明末王岱舆到清代刘智,以及清中后期到近代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都是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理教义,对伊斯兰教的信仰绝对忠诚,对“五功”的宗教活动决不违反,坚信安拉是真主,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但他们积极地吸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之与伊斯兰哲学思想相融合,并用儒、道、佛的语言来解释伊斯兰教。

王岱舆在哲学上提出了“真一、数一、体一”的宇宙本体形成的认识论。他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一”和“一生万物”的观念承继下来,为天地、万物、人类以及一切世界生成物都是真主安拉的造化,找到了中国哲学的依据。王岱舆在《正教真诠·真一章》中说:

真主止一,无有比拟。(真一)乃无始之原有,非受命之有也。若以受有之文字,详夫真一之原有,必不能得,何也?真一本然非从所生,亦无从生。无似相,无往来,无始终,无处所,无时光,无抑扬,无开合,无倚赖,无气质。不圃物,不同物,所以智慧之觉悟,声色之拟议,皆无能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