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放战争中回民的武装斗争和支前活动
(一)回民武装的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各地回族人民普遍建立了抗日武装,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扞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回民武装,由于广大回民踊跃参军和支持,加上党的坚强领导,都有了扩大和发展。他们继承发扬了抗战时期的优良传统,为保卫胜利果实,在抗击国民党反动军队、地主武装,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中主要回民武装有:
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的猖狂进攻,边区回民义愤填膺,关中回民支队(回八连)、三边回汉支队、西海固回民骑兵团等回民武装,配合西北野战军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边区进攻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关中回民支队(回八连),于1940年2月正式成立,当时称关中回民支队。全队36人,分3个班,仅有18支步枪和一些土枪、马刀。在队长马全德、指导员马全辅带领下,他们配合主力部队英勇作战,保卫了龙嘴子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并以缴获的武器不断武装壮大了自己。1947年,关中回民支队被整编为关中分区新正县独立营八连,当时称回八连。翌年2月,又被编为二十一团二营六连(群众仍称其为回八连),人数已发展到二百多人,不仅全部使用步枪,还拥有6挺机枪,活动范围也由原来上起石家湾下至解家川发展到整个关中分区,任务也由原来的保卫群众生产改变为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1948年宜川瓦子街战斗中,八连攻占三原县北城门楼子,牵制了三原、咸阳一带增援瓦子街的敌军,使刘堪全军覆没。从1947年春到1948年冬,八连除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外,还单独发动了皮坊店、五顷原子、口子头铁王战斗,全歼敌保安六团一个连,马鸿逵部一个骑兵连,缴获机枪45挺、八二炮10门和不少步枪及军需品,保卫了根据地的安全。关中回民支队首任队长、战斗英雄马全德在一次指挥战斗中身负重伤,临终前还给政委叮咛说:“你要好好指挥军队,狠狠打击敌人!”最后喊了两声“毛主席万岁”与世长辞了(解如智:《龙嘴子革命根据地回民支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斗争》,载《回族史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70页~574页。)。
三边回汉支队,成立于1946年。当时,马鸿逵部进犯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为保卫解放区,三边分区以定边回民为基础成立了一支回民武装,后又吸收了部分回汉群众,定名为三边回汉支队。回汉支队成立后,多次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作战。1947年,马鸿逵配合胡宗南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先后侵占了我三边军分区几个主要城镇。当年秋,马鸿逵调动一六八师3个团企图进犯三边分区所在地吴起镇,利用保安部队司令张廷芝作他的先头部队。三边我军主力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主动转移,军区司令部命令回汉支队留守后方,牵制和监视敌人。回汉支队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寻找战机。一天拂晓时分,在狼崾崄山坳里与张廷芝匪部遭遇,经过几个小时激战,张部逃窜,使马鸿逵侵占吴起镇的阴谋化为泡影。不久,张廷芝部再次进犯三边,军区司令部命令回汉支队避敌正面,监视敌人。为了保卫军区司令部后方的安全,回汉支队在正面阻击非常不利的情况下,面对几倍于自己的优势兵力,临危不惧,在赵崾崄山一带阻击敌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刘思孝:《三边烈火》,载《回族史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0页~642页。)。1949年,回汉支队配合我军主力,解放了宁夏全境。
回民骑兵团,成立于1941年。在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第三次回民起义爆发后,起义领导人马思义带领部分起义队伍投奔延安,到达边区时只剩下二三百人。7月,被命名为“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回民抗日骑兵团”。马思义任团长,杨静仁为政治教官,下设三个连。1945年,改名为“陇东回民骑兵团”。1946年9月,配合西北战局出击陇东,牵制敌军。1947年参加陕甘宁边区保卫战,屡立战功。1948年后和各部一起,先后解放镇原、隆德、静宁、西吉等县,为西北地区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贡献。
河北解放区:1944年初,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奉命调往延安后,到1946年夏季,冀中又兴起了两支规模较大的回民武装。一支战斗在京汉铁路保定至石家庄段,他们拆铁路,炸桥梁,阻止国民党军队的北上及南窜,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经常给外出骚扰的国民党军以沉重的打击。另一支回民武装活动于大清河两岸平、津、保三角地带,由900人发展到2000人。后来两支回民武装合在一起,转战各地打击敌人,对冀中解放作了贡献。冀东香河的回民大队,1946年春在香河白庄子全歼由当地地主、地痞组织的伪回支30余人;1947年7月,又在安平镇截击了与蒋军一起进犯解放区的美军,打得美国侵略军丢掉汽车,狼狈逃窜。1948年,冀南大名县的180多名回族青年组织了回民连,随解放军南下,转战中原各地,屡立战功。
山东解放区:山东回民武装,解放战争时期有所扩大和发展。到1946年下半年,山东各地回民武装中,主要有三个回民支队:即鲁南回民支队,300多人,下分台儿庄、枣庄、平邑3个大队;渤海一分区回民支队,500多人;渤海二分区回民支队,2000多人。两个回民大队:即鲁中回民大队,渤海回民大队,各300多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后方党政机关的正常活动,协助主力部队作战。在抗击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各回民武装英勇作战,屡建奇勋。鲁南回民支队,为鲁南党政机关的警卫部队,在战斗中很快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千余人的队伍,后被改编为“济南警备七团”,转战于胶东一带;渤海一分区回民支队,参加解放沧州和青县的战斗;渤海二分区回民支队,前后参战数十次,在解放济南战役中,担任主攻任务,一举攻占济南黄河铁桥,他们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成绩。
东北解放区:日本投降后,1945年9月,中共中央命令陕甘宁、山东解放区干部、指战员挺进东北。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回民踊跃报名参军,迅速组建了几支回民武装。
沈北回民支队,成立于1945年。是年,原驻陕甘宁边区的冀中回民支队一部,奉命挺进东北。途径沈阳时补充了五百多名抚顺煤矿工人,组成沈北回民支队。在党的领导和群众大力支持下,先扩编为一个团,后又改编为一个师。这是一支作战勇敢、能攻善守、长于爆破的野战部队。在辽沈、平津战役中,多次受到上级通令嘉奖,为东北和全国解放作出了贡献。
本溪回民大队,成立于1945年10月,由辽宁本溪的回族青年工人30多人组成。1946年,发展成一支拥有近200人的队伍。他们在本溪、新滨、桓仁、抚顺、通化、辽阳等地配合主力部队多次进行战斗,牵制敌人。后又补充部分汉、朝鲜等族群众,成为一支正规野战部队,为东北全境解放作出了贡献。
东北回民支队,成立于1947年。抗战胜利后,渤海军区回民支队于1945年10月,奉命改编为七师二十一旅二十三团,进军东北参加解放战争。随即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第7师(初卓:《谈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在东北的历史作用与贡献》,《满族研究》,1997年,第1期。)。1946年3月,在攻打长春的战斗中,该团担任夺取飞机场的主攻任务,取得了优异成绩。1946年6月,东北局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将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全体回族战士调回哈尔滨,正式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任命刘震寰为支队长,担负执法护路、维护铁路交通安全的任务。1947年,为夺取全国胜利,党中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整党和在部队进行新式整军运动。东北回民支队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回民工作团,深入到回民聚居区,配合地方党委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3月,吉林解放前夕,敌人将吉林松花江大桥、饮马河桥及九台土门岭山洞全部炸毁,企图阻止解放军攻打长春。东北回民支队全体指战员,一边战斗,一边施工,排除万难,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将两座大桥一个隧道全部修复通车,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长春解放立下了功勋。1948年7月,东北解放军总部决定将东北回民支队编入东北野战军铁道兵团,序列为2支队(铁二师。后铁道纵队改编为铁道兵团,又扩编为铁道兵,二师序列仍为铁道兵第二师)。10月~12月间,二支队所部冒着严寒修复了被国民党军队炸毁的彰武大桥和秦皇岛滦河大桥。1949年2月部队受命进关南下后,先后担负了抢修津浦铁路德州至济南铁路、平汉铁路河南漯河、长台关大桥、淮河大桥、信阳狮河大桥;粤汉铁路湖南汨罗江大桥、衡阳湘江大桥;坪石一韶关铁路、桥梁;湘桂铁路来宾一黎塘铁路及桥梁等任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嘉奖,师长刘震寰荣记一等功(韩克:《东北回民支队的建立及战斗历程》,载《渤海、东北回民支队回忆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总之,在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回民支队(铁二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保证了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对东北、华北、中南各地的解放给予了有力的支援。
解放战争时期,其他不少地区回民也建立有回民武装。1946年秋,内蒙古昭乌达地区的回民,成立有“回民连”;1947年河南民权县组织有回民游击队;1948年初,湖北郧西县虎坪44名回民报名参军,后组成回民排;同年云南昭通地区的回民400多人,组织了回民游击队;1949年,云南寻甸柯渡区的70多名回族青年参加寻甸游击大队,后被编为“滇桂黔边疆纵队三支队23团回民排”……他们对各地的解放,对整个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回族人民的支前活动
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激起了回族人民的无比愤怒。冀中回联号召全区回民紧急行动起来,踊跃参军支援前线。鲁南回协于1946年7月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发表了《告回胞回协会员书》,号召全体回民为反击内战勇敢地投入到解放战争中去。1947年2月,渤海回协号召全体回民“坚决消灭匪特,积极参加回民武装,发扬回民英勇顽强精神,和蒋介石拼到底”。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回民团体的组织和帮助下,广大回民积极参军支前,奔赴前线英勇杀敌。河北孟村回族自治镇127名回族优秀青年,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在镇长的带领下集体加入回民大队,出发前在北大寺向全村父老宣誓:为“保卫自己家乡和自治,不消灭蒋介石不回家乡!”山东沂北马站区北部一百多户回民一次就有22名青年报名参军。1947年1月2日,阳信六营村千余回民集会庆祝翻身解放时,当场就有70多名回族青年报名加入回民中队。冀中、东北等地回民在报名参军时发出“打不垮老蒋,决不回家”的誓言。从1947年年底到1949年,湖北郧西一县就有64名回族优秀青年报名参加了解放军。他们组成回民排,单独或协同大部队作战五十多次,其中较大战斗18次,常作为尖兵排打头阵,屡立战功(《郧西回族概况》,载《湖北少数民族》,1984年,第2期。)。
回族人民在参军参战的同时,还纷纷组织民兵和自卫武装,打击敢于进犯解放区的敌人。1946年12月初,百余敌军向庙儿掌进犯时,甘肃环县车毛区边境的庙儿掌、砖池子、杨嘴子3个回民村组织的自卫军,奋起抵抗,将敌人击退逃窜,山东沂南县大城庄民兵队长回民金维三,带领民兵积极配合大部队作战,保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金维三的枪法特别好,被称为“神枪手”。山东人民武装部曾印过介绍他的枪法的宣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