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业。1915年,在抵制美日货物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斗争中,陈经畲集资二万四千两白银,于汉口投资创办了“汉昌烛皂厂无限公司”(有关汉昌烛皂厂的资料,参阅《汉昌化工厂的发展与改造》,1957年油印本;《爱国实业家陈经畲》,载《武汉文史资料》1988年第3期。)。建有老式五开间厂房四进,职工四十多人。购置煮皂锅、镔铁冷桶、晒皂架、脚踩手捶木模打印机、铜模脚踩打印机、拉条机及其他若干设备,生产七星牌、军人牌、禄字牌肥皂,生产周期一般需要7~9天。头几年年产量约二万箱左右,因质量欠佳,国内外同行竞争激烈,获利甚微,仅能维持。后不断提高质量,改进装潢,省内在沙市、宜昌、黄石、襄樊,省外在长沙、南昌、九江、驻马店、信阳等地开拓了销路,于是汉昌所生产之七星、金钱、婴孩肥皂,很快在省内外获得了信誉。1920年生产肥皂七万箱,年盈利三四万两。1930年资金增至10万两,到1935年猛增至30万两,为其扩大生产更新设备创造了条件。1936年下半年进行工厂扩建工程,1937年向上海购买整套生产肥皂的机器设备,同时向德商“谦信洋行”订购一套甘油机,运回武汉安装,8月正式投入生产。由于技术原因和日寇逼近武汉,1938年机器生产暂停。9月,日寇占领武汉前夕,“汉昌”的手工生产设备及部分职工搬迁入川。1938年8月于重庆开业,日产肥皂百余箱。1940年8月,工厂遭日机轰炸后遣散职工歇业。迁渝前所存放在汉口厂房内及租界里的所有设备也全部丧失殆尽。抗战胜利后,汉昌于1946年7月在武汉复业,其流动、固定资产仅相当于1935年的三分之一,只好先以手工恢复生产,日产肥皂110多箱。11月,陈经畲将抗战时期购买的上海无敌肥皂厂的机器设备运回武汉安装,1947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日产七星、金钱皂300余箱。但随着内战深入,市场萧条,勉强维持直到解放。
1921年,天津回民马泽民在张家口建厂,购置设备试制肥皂,产品行销包头、北平等地。1923年,马又亲至包头投资设厂,所生产清真肥皂迅速占领北平、兰州乃至整个西北市场,深受各族人民特别是穆斯林群众的欢迎。日寇侵占绥远后,生产遭受巨大损失。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横征暴敛,损失更加惨重,于1949年被迫转卖。
1936年,穆伊光于天津创立长元德皮革厂,由于穆技术熟练,善于经营,生产迅速扩大。“七七”事变后,日军将牛皮划为军需物资,该厂陷于停产状态。1939年,穆伊光增设橡胶制品设备,更厂名为长城橡胶厂,生产自行车内外胎、三角带和皮鞋胶底等橡胶制品,销路逐渐打开。1947年生产日益扩大并设立分厂,获利颇丰。
面粉工业。1912年,候补知县张普元、商人李茂亭等集资库平银四万两于开封创办永丰面粉公司。1913年投产后,营业始终不佳,延至1924年终于倒闭。同年,回民杜秀升接办经营、将其改名为益丰面粉公司。杜任经理后,“因经营管理有所改进,民国十六、七年,已能赚取利润,逐渐增设英式机磨六部(原有旧机磨三部--作者),但仍因资金不足,产量较小”。后得到金城银行贷款,始周转灵活,营业渐好。“民国二十二年改装三部德式机磨,产品较前更佳。”(田少农:《开封面粉业的三大公司》,载《开封文史资料》,第7辑。)获利颇巨。1938年日寇占领开封后被军管,抗战胜利后被伪河南省政府强占。后经公司多次交涉,一年多后始发还杜经营,终因资金短缺,周转不灵,勉强维持直到解放。1935年,杜秀升在西安创办华峰面粉公司,是西北最早的现代化面粉厂。抗战时期,杜迁居西安,于1941年“任陕西省面粉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他领导的西安华峰、成丰、福豫、和合,宝鸡的福新、大新,汉中的大新和蔡家坡面粉厂,统一接受当时政府的军粮生产任务,给各厂分配生产指标、协调各会员厂的关系。……他经营的华峰公司挖掘潜力,把日产面粉四千袋提高到六千袋,保证了抗战时期的军需民食,为全民抗战胜利作出贡献。”(冯钧平:《抗日战争时期的回族》,载《回族抗日战争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946年,回民孙文魁于归化(今呼和浩特)创办文魁堂磨坊,以马拉石磨从事米面加工。次年改为电动石磨,雇用工人二十余人,生产效率大为提高。1948年初,将厂名改为争光,以“望月楼牌”为产品名称,并添置钢磨一部,以图发展。1949年绥远解放后,改名为争光恒记面粉厂,为发展当地回族米面加工业作出成绩。
电力工业。1910年,开封回民富商魏子青(字步云)征得地方政府同意,于开封南关三里堡购地50亩,集资25万元,招收工人约200人,创办普临电灯公司(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经过积极筹办,于1912年正式开业。当时电厂有一台100瓦的蒸汽机,不久又购买一台60瓦的蒸汽机,开足马力时可带16支光电灯一万盏(《开封普临电灯公司广告》,见1917年7月20日开封《大梁日报》。)。1916年春,魏子青在郑州大同路创办“郑州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原名郑州普照电灯公司)”,投资12万元,魏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白德清任经理,负责日常工作。购置外国产75瓦立式蒸汽机一台,工人10余人。本拟于1916年6月发电(《郑州电灯公司快开张矣》,见1916年12月23日开封《嵩岳日报》。),因恰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器未能按时运到,延至1917年才发电营业。1919年公司扩大规模,迁至郑州西关外金水河畔,工人增至30人左右。1917年由魏子青筹备,扬绍泉任董事长兼经理,于洛阳创办照临电灯公司。购置75瓦发电机一台,职工20余人,于1918年开始供电。然而,魏子青苦心经营的3个电厂的结局均极悲惨。普临电灯公司除1938年日寇占领开封后为侵华日军霸占外,还先后于1927年、1932年、1945年为韩复渠、伪河南省政府加以“通敌”“敌产”等罪名收归官办。虽然又三次发还魏氏,但设备受损,亏损严重,始终未能恢复元气。郑州明远电灯公司几经劫难,由于亏损严重,不得不于1948年9月移交给水利部黄河机工总队经营(陈廷良:《回族实业家--魏子青创办的河南工商业概况》,载《开封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洛阳照临电灯公司开业不久,因资金短缺,设备受损严重于1922年关闭。
1948年,回族工商业者马辅臣投资20万银元并集资部分股金,于甘肃临夏筹建民生水力发电厂。修建了部分机房、宿舍,建国后始行安装发电。
火柴工业。20世纪30年代,镇江回民金子如投资于江西九江设立大中华火柴厂,产品主要销售湖北、江西等长江中游省区。(郑勉之:《近代江苏回族经济概貌》,载,《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1937年,回族工商业者马辅臣于甘肃临夏西堡子村创办民生火柴厂,生产黄磷火柴,商标为飞马牌,经营至解放。
食品工业。清末民初,邵阳北江陇回民合伙创办了“同生利”制糖手工作坊,自1923年起由木榨改为石榨,1938年又由石榨改为铁榨,将红糖加工为白糖,并用制糖废料用来酿酒和提炼酒精,进行综合利用,已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化糖厂条件。此外,如前所述1927年上海回民集资创办的春申食品有限公司,采用部分机器生产各种糕点、各类罐头,已属新式食品工业行列。
卷烟工业。民国时期,不仅南京、北京、昆明等一些大城市有回民经营卷烟业,即在豫南偏僻县城固始,由回民王金生出面联合许殿云(回族)、崔少恒(汉族)等,采取“召股集资”按股分红办法,于1942年在东关北大街创办光亚烟厂。购置卷烟机、切丝机和轧梗机等设备,1943年正式投产。所生产蓼城、国光普通香烟和熊猫高级香烟,一经问世,供不应求。当时“该厂全年税收占全县各行业总数的50%左右”(雷云庭:《光亚烟厂兴衰史》,《固始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效益极佳。
制药工业。制药业是回族传统行业。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传统手工业生产基础上发展成现代工业的白敬宇眼药厂。河北定县回民白敬宇,在明代永乐年间曾以阿拉伯制药方法,制作眼药及各类膏丹。民国时期,其第16世孙白泽民在传统制药的基础上,采用西方近代技术将手工作坊改造为现代工厂,专制眼药,业务得到发展,在北京、南京、汉口、长沙、郑州……设立分厂,成为全国最着名的眼药生产厂家。
此外,天津回民穆文英于清嘉庆年间创办的正兴德茶庄(初名正兴号茶庄,1857年改此名),到民国年间已发展成集工贸于一体的企业。它在湖南、福建、浙江、河南、安徽等地采购茶业,在河南商水、浙江杭州、安徽安庆、六安、黄山及福州等地设厂就地加工,然后北运销售。不仅在天津设总店一处、分店三处,在北京、保定、沧县、泊镇等处设有分店,而且还在内地各省、市设代销处多达800余家,几乎控制了华北的茶叶市场。全盛时期的正兴德,年销售茶叶330余万斤,经营总额达200余万元,平纯利润按10%计算,则每年可获纯利20余万元。(《正兴德茶庄经营概况》,载《回族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87页。)像正兴德茶庄所经营的茶叶加工厂,呼和浩特的德义成皮鞋栈,山东益都的永华鞋料行,云南巍山的忽德龙皮革厂……基本上也应属于回族近代新式轻工行业系列。
机械工业。1916年,天津回民穆成波于北营门福泉里创办盛立合桅灯厂,产品十分畅销,该厂迅速扩大到五六百人规模。20年代,德国商人以商标相似逼其停产,穆成波以此唤起工人爱国之心,改进生产,后以航空牌为商标,生产更趋发展。1939年,西安回民陈正光、马福泽、傅子和各投资2000银元,于大麦市街中段回族聚居地区创办建国机器制造厂。设机械加工、锻压制造、钳工装配、烧炼4个车间,生产手摇电话机、汽车轴承、炼制供汽车用的轻质植物油等。1944年因大量美货冲击中国市场遭严重亏损,次年5月被迫关闭。民国时期,回民马成章曾于镇江苏北路蒜山下创办马万兴机器修理厂,雇佣各类工人近20人,主要经营轮船修理,效益极佳。
采矿业。回族经营采矿业历史较为悠久。清代咸、同年间,在云南“东川、巧家铜矿,安南(双柏县)石羊厂银矿,他郎(墨江)金矿,都有回族矿主、矿丁和矿业技师开采”(云洱丰:《回族在云南》,载《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在新疆塔城等地,有回民开采金矿。光绪年间,河南禹州有回民丁启云在三峰山开采煤矿。宣统年间,湖北回民马积缨于汉口经营济公矿务公司和阳新铜矿公司。民国时期,仍有不少回民经营采矿业。民国初年,河南武陟县木栾店回民王明贤在焦作兴办煤矿,采用提升机和锅炉等设备进行生产,初具规模后为当地官僚依仗权势强行霸占。后他又在济源开办煤矿,直到解放。魏子青在兴办普临、普照、照临3个电厂后,为供应电厂用煤,于1919年在蕴藏量丰富,地处郑、汴、洛三地之间的密县投资兴建煤矿。由于设备陈旧、不善经营管理,终被当地恶霸霸占。云南巍山回民忽亮光,与人合股办起了一个铁矿,曾开采铁矿石出售。
从1928年到1949年的2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全面启动阶段,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之创造了必要和良好的条件,国民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法规,推行一系列运动使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弱点以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干扰,使得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时断时续,形成既有所成就又不能彻底完成的局面。回族这一时期经济上的显着特点是涌现了一大批在地方或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资本主义工矿、商业企业。
这些企业,有些是20年代至40年代开办的,有些是以前开办、到20年代后走入全盛。总体上说,这20多年时间是回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