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135

第135章 民国时期回族(28)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告诉人们:世界在突飞猛进,而我中华尚在清梦之中,待振衣起视,已被别人摈弃,“殆不齿吾人类焉”。作者以痛心疾首的心情,呼吁中国人民赶快觉醒!回族同胞赶快觉醒。云南人保廷梁,时留学于日本法政大学法科,任留东清真教育会会长,他在《宗教改良论》中指出:中国回教发展至今已“失进化机能”,有“食古不化之谬误”,他写道:去伪存真,救宗教之弊也;明义显公,释宗教之疑也:重业尚质,固宗教之本也;推陈即新,大宗教之用也;因时权变,广宗教之学也。推斯意也,明斯旨也,因得一简括之名词焉,曰“宗教改良”是也。(见《醒回篇》第20页。)

《醒回篇》上发表的文章充满着这批回族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文字犀利,说理深刻,为今后的回族报刊树立了榜样。这批回族青年大部分参加了同盟会,投身于辛亥革命之中。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1927年北伐胜利,国民党取而代之。综观辛亥革命后到30年代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对舆论控制十分严厉,因此这一时期回族的知识界以从事伊斯兰教研究、回族研究为主,也是回族报刊的主题。少数敢于揭露北洋军阀卖国行径的回族知识分子,如《正宗爱国报》主编丁宝臣惨遭杀害;天津刘霁岚创办的《评报》,因在1934年发表批评蒋介石的评论,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封。参加五四运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回族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马骏、郭隆真等则先后被军阀张作霖、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的日益暴露,特别是“七七”事变爆发后,回族知识界从原先不同的政治立场纷纷转换角度,在抗日爱国的旗帜下,投入抗战救国的宣传活动中去。回族报刊发表了大量社论、评论、短文,强调团结抗日,揭露敌伪阴谋。如诗人沙蕾在其主编的《回教大众》发表社论《保卫西北与协和回汉》(1卷3期),强调:“‘协和回汉’的工作,在保卫西北的题目下,具有和增加军队同样重要的意义,甚至更含重要性。”着名学者王静斋在《伊光》上撰文批驳日伪的反共谬论,“说回教与共产主义不相同,这话诚然,但国共合作的现阶段,我们绝不表示反共。”(第112、113期合刊)在抗战八年中,回族作家、知识分子们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投敌的汉奸、回奸们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从30年代开始,回族作家创作的小说开始问世。沙蕾于1934年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了中篇小说《热情交响曲》。1946年,他在《文讯》月刊上发表了童话《小莎文的遭遇》和中篇小说《幼小的灵魂们》。另一位回族作家沙陆墟擅长古典文学小说。1938年秋,他离开家乡江苏无锡到闽北参加革命活动,担任《闽北日报》《南方日报》《民主报》的编辑、主编和总编辑工作,他的第一部小说《岳传新编》在《闽北日报》连载,通过岳飞抗金的事迹鼓舞人们的抗战爱国热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意义。1946年春,沙陆墟的中篇小说结集《水浒二妇人》在福州大江出版社出版。是年9月,因国民党特务追捕,他潜回江苏,先后任苏州《大江南报》和《江东日报》总编辑,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潘巧云》和《舞女方珍》,两部小说在《江东日报》连载后,《潘巧云》由苏州明天出版社出版。

在报告文学方面最有成就的回族作家当推穆青。他于1921年出生于安徽蚌埠,1937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报纸编辑、文艺等宣传活动。1940年到延安参加八路军总政治部办的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半年后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2年9月到《解放日报》当记者、编辑,他深入敌后进行采访。1943年8月22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雁翎队》一文。抗日战争胜利后,穆青被派往东北参加创办《东北日报》工作,于1947年发表了《新劳动态度的模范》,歌颂解放区创造新中国的情景。

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的回族作家的文章,主要围绕“兴教建国”的口号,团结回民,争取回民利益,融洽民族感情,就回民参政、争取国大代表、对宪法的意见等发表文章。这一时期积极投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进步作家有马宗融等人。马宗融(1892~1949年),四川成都人,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因参加留日学生反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被日本驱逐回国。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入里昂大学攻读文学,曾与陈延年、陈乔年合办《工余》杂志,并在国际联盟和中法大学任秘书等职。1927年回上海,先后为商务印书馆编写《法国革命史》,为《东方杂志》翻译短篇小说。后在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任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重庆回教救国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在《回教文化》等刊物发表抗日文章。抗战胜利后随复旦大学返回上海,指导复旦回教同学会出版《天山》杂志,因积极投入民主运动,发表《文艺与民主:用文艺作为武器来争取民主的实现》等文章,被解聘后赴台湾大学文学院任教。1949年2月回上海,4月病逝。马宗融有散文集《拾荒》,译着有左拉的《太阳》《梦》和屠格涅夫的《春潮》等。

(二)民间文学

1.传说

回族民间文学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它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流传面广。千百年来,回族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头相传,流行于回族劳动人民中,历史上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极少。20世纪20年代以来,袁复礼、张亚雄先后发表了所搜集的花儿及民间小调,白寿彝搜集出版了部分回族歌谣、传说故事。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重大发展,对回族的民间文学,包括传说、故事、民谣、叙事诗、谚语、说唱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回族民间传说是伴随着回族形成、发展而产生的。就内容而言,它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反映了本民族源流和形成的过程;同时,又突出地歌颂本民族各个历史阶段的杰出人物;另外,在生产斗争中,还产生了许多地方风物、风俗习惯和动植物等方面的传说,内容极其丰富。回族是西亚、中亚等地的穆斯林迁徙到中国来后与其他各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因此,回族传说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内容和语言上带有明显的西亚、中亚色彩;第二,与伊斯兰教典籍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第三,与回族族源具有多元特点一样,许多传说是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移植而来的。

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如《人祖阿丹》《阿丹和好娃》《阿丹和海尔玛》等,明显来源于西亚和《古兰经》中安拉造阿丹,但回族人民又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阿丹和好娃》的故事主要内容是:

真主造了人祖阿丹圣人,不久又给他造了一个配偶,这个女人是从他的肋骨里生出来的。她就是好娃。阿丹和好娃起先遵守着真主的口唤,不吃天堂的麦果。有一天,阿丹圣人出去,伊布利斯引诱好娃摘了一个麦果吃了下去。阿丹回来后也吃了一个,被天仙掐住了脖子,麦果卡在喉咙里,从此男人脖子里都有一个喉头,女人每月都要来一次月经。阿丹、好娃被真主赶出了天堂,降生到黑暗的大地上。阿丹、好娃靠自己的一双手,劳动、生活,真主饶恕了他们吃麦果的罪过,规定了四大“佛惹作”(阿拉伯语,意为必做的事):即洗脸、洗头、洗手、洗脚。从此开始有了人类,穆斯林洗小净。(《回族民间故事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73~574页。)

有关回族来源方面的传说,从回族先民开始就已产生。我国现存(或为拓片,或为重刻)最早的伊斯兰教碑刻元至正八年(1348年)河北定县《重建礼拜寺记》碑、泉州《重立清净寺碑》、广州《重建怀圣寺记》碑,均有“隋开皇中,撒哈伯·撒哈的·斡葛思始传其教入中国”的记载,或类似记载;《明史·西域传》、何乔远《闽书》等亦有类似记载。这一传说在中国伊斯兰学者的着述中是常见的,在回族群众中是广为流传的。尽管在具体年代上有明显不确切之处,但斡葛思来华传教是不能轻易否定的,因为这一传说由来已久,早在元代以前就传播了。

之后,在上述传说的基础上,各时代、各地区又派生出许多传说来。如清代有《回回原来》一书(载《回族民间故事集》。以下各篇传说大都见本书。),甘肃临夏流传《回回的来历》,宁夏西吉、海原、固原一带流传《宛尕斯的故事》,宁夏吴忠流传《灵州回回的传说》,新疆地区则流传《回汉自古是亲戚》。

有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传说有《穆罕默德与蜘蛛鸽子》《蜜枣的传说》《乞讨不如自食其力》《洋芋的来历》《圣人遇险记》等。这些传说歌颂了穆罕默德在创业过程中英勇果断、勇于牺牲的高贵品德,表达了回族群众对圣人的崇敬的心情。传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情节曲折,富有传奇性。

有关古代回族历史人物的传说,有元代着名政治家、云南行省第一任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传说,有明初着名航海家郑和的传说。关于赛典赤的有《锁蛟》《征萝盘甸》两篇,前者叙述赛典赤带领回回兵与昆明的一百条蛟龙搏斗的情景,最后终于镇住蛟龙,消除水患;后者讲述赛典赤亲征萝盘城萝甸阿土的故事,赞扬民族和睦。这些故事与赛曲赤在云南的业绩相符合,表达了云南回族群众对他的敬仰。关于郑和的传说有《捉赃官》《三保太监和接官亭》《上坟》《散室》等,其中有郑和小时在云南的传说,有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关心回族同胞的情节。

经营珠宝是唐宋时番商和回回商人的传统活动,因而在回族群众中至今一直流传着“回回识宝”的传说。

有关与自然界斗争的传说,有《阿当寻火种》《插龙牌》《李郎降龙》《玛乃与木萨》《太阳的回答》等。其中《插龙牌》《李郎降龙》都是降服龙王求雨的故事,显然借鉴了汉族神话中与龙斗争的情节。

2.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与传说有一定的差别。前者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尽管它在流传过程中会有许多渲染、夸张、想象融入故事中去。

回族民间故事是回族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内容十分丰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现实十分贴近,内容生动活泼,爱憎十分分明。按故事内容区分,回族民间故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与地主、老财等剥削者斗争的故事。

这类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与新中国成立前回族农民遭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社会现象,揭露地主恶霸们的残忍手段,歌颂回族农民巧妙机智地与地主斗争的情景。

故事《千里驹》(以下各篇民间故事大都引自《回族民间故事集》。)里的“毒蛇精”、《小克里木》里的“麻胡子大人”、《宝锅》里的“马二爷”、《张三娃》里的“王善人”、《宝罐》中的“步世仁”……都是心狠手辣、狡猾恶毒的地主老财,有的“鸡不叫就喊长工给牛羊拌草加料,鸡叫头遍就喊着上工”;有的“长着一副鹰鼻子鼠眼的恶相”最会坑人;有的专门放高利贷,盘剥农民……但这些可恨的地主在民间故事中大都没有好下场,如《金不换》中的地主尕西木眼瞪着满箱金银,在山洪暴发时活活地饿死在山上;《千里驹》里的毒蛇精长叫一声掉进了黄河;《小克里木》里的麻胡子被蜜蜂围得严严实实,嚎叫着要人用铁榔头打,“小克里木高举铁榔头,用力向麻胡子头上击去。刹那间,他像半截麻袋,软瘫在地上不动了”。

在与财主、富商、官吏甚至皇帝等统治阶级斗争中,回族劳动人民塑造了许多机智、灵敏的人物形象,用想象、夸张、嘲讽等手法,鞭挞统治阶级的丑恶行径,反映回族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善良的本质。这些故事主要有《阿卜杜的故事》《赛里买的故事》《索里哈的故事》《伊玛目的故事》和《回“傻子”的故事》等。阿卜杜是一位回族长工,通过《舍散》《河干了》《挖金子》三个故事描写了他与富人阿尤布的冲突与斗争,表现出他的机智、诙谐、乐观的性格;赛里买是一位机智过人的回族妇女,故事《谁最聪明》《女掌柜》歌颂了她勤俭持家的美德,《四件宝》《中“状元”》表现她勇斗皇帝、巧救老公公的大无畏精神;索里哈是一位回族少年,故事《换马》《换衣》《换人》《索里哈与县官的故事》围绕着财主马大肚用瘦马换走索里哈家的枣红马展开的,索里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夺回了马,作弄了马大肚,战胜了县官;伊玛目是一位清廉的县官,通过《审石头》《审母鸡》《无名人头》《验尸》《一日判双案》《真假丈夫》等系列故事,表现出他秉公办案、为民伸张正义的风尚;回“傻子”是一位回族长工,通过《尤掌柜吃屎》《放骆驼》《过堂》等系列故事表现出他爱打抱不平、乐于助人的美德和豪爽乐观、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描写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故事。

回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有丰富的实践,产生了自己的恋爱观、家庭观、道德观,因而在许多民间故事中表达了这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