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136

第136章 民国时期回族(29)

回族青年渴望幸福,要求摆脱婚姻问题上的种种枷锁。《不见黄河心不死》描写了回族青年对爱情的忠贞,姑娘黄荷与青年喜雨私订终身,换了记首(信物),但由于黄荷爹的阻挠不能成亲,喜雨得病死,但扒出来的心不死。黄荷被迫嫁给富家,出嫁途中听到喜雨心发出的笛声。她见到喜雨的心,心见到黄荷便死了,黄荷也撞死在山崖上。其他如《金口弦》《天鹅与猎人》《聪明的妻子》《曼苏尔》《白云山上的金枝》《夫妻泉》《白兔姑娘》等,描写了统治阶级依仗权势,企图霸占民女,引起了强烈的反抗,终于战胜邪恶,迎来了美好的爱情生活。

家庭生活方面的故事,主要宣扬孝敬父母、勤俭持家、见义勇为、反对邪恶的伦理观念。如歌颂媳妇孝顺婆婆的《孝顺媳妇》《逆子贤媳》等,儿子孝顺父母的《舍穆》《铲路》《五花石》《抢枕头》《艾思麻的四个儿子》等,歌颂劳动致富的《金马驹》等,反对邪恶的《五姐儿》等。

第三,充满幻想的传奇故事。

回族劳动人民十分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实社会中,劳动人民何来幸福的生活。因此,他们幻想着超现实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各种追求幸福的传奇故事。

《金雀》是流传在昆明一带的传奇故事。昆明城南沙氏三兄弟都是鞋匠,整天劳碌却依然过着贫苦的生活。三兄弟决定去找能带来吉祥幸福的金雀。老大、老二都失败了,变成了石头。老三经过艰难险阻,终于找到金雀,为全家带来了幸福。《伊布雷斯》讲述了伊布雷斯为寻找幸福到东方去寻找阿訇老人的故事,最后在遥远的东方找到了阿訇老人,在老人的指点下,他从帮助他过河的大鱼鱼鳃里得到了宝珠,帮助大伯解决了苹果树不结果的原因(树底下有银子),帮助老大娘解决了哑巴女儿开口讲话的问题(与丈夫结婚即开口),终于与哑巴姑娘结婚,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马大哥和他的两兄弟》描写了与人为善的马大哥解救了石二哥、榆三哥,并各娶了媳妇,过着美满的生活,但石二哥、榆三哥竟恩将仇报,为了霸占财产竟把马大哥推进深渊。在小天鹅的帮助下,马大哥回到家里,把石二哥射回到石头里,榆三哥射回到榆树里,与美丽贤惠的妻子过上了好日子。

另外追求爱情幸福的故事《天鹅和猎人》《白兔姑娘》等也是幻想有超现实的力量来帮助,如天鹅变成美丽的姑娘,黑毛老兔帮助回族姑娘艾伊莎与阿布多成亲等等,都是幻想的传奇故事。

第四,有关回民起义领袖的故事。

清代以来,备受压迫、歧视的回族人民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来反抗清朝的统治。1856年冬,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云南地区回族联合汉、白、彝、纳西、苗等族人民发动起义,参加起义的人民达数十万之多。杜文秀是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同年九月,攻克大理,杜文秀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宣布服从太平天国领导。大理政权推行发展经济、保护人民的措施,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这次起义坚持了18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表现了回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云南地区长期流传着杜文秀的民间故事,主要有《“是个干大事的人”》《起反》《一副对联》《筑台拜帅》《渡漾江》《斩将》《孔雀胆》等。这些故事突出了杜文秀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官府压迫的思想,起义后坚持民族团结、为民谋利的原则。《斩将》就是描述杜文秀执行军纪,挥泪斩爱将的故事。王国安居功自傲,欺压百姓,“他过生日,又念经,又请客。还要各家各户为他备办厚礼,不肯听从照办的,轻则鞭打,重则坐牢。”而且还伏杀了要揭露他罪行的汉民。杜文秀坚持要惩处王国安,有人劝说:“常言道,天下穆民是一家,你杀了他,岂不叫他族人笑掉门牙,何必那么认真!”杜文秀依据《管理军政条例》坚决处斩。故事说:杜文秀仰起头来,向在场的将士、百姓说道:“各位父老、兄弟姊妹,本帅为救民倒悬而率众起事,承各族百姓支持,至有今日。凡为官者,必先爱民,今后凡有仗势欺压百姓者,无论何族、何官、何勋、何位,以王国安为戒!”

与杜文秀起义同时,宁夏金积堡爆发了由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教主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起义军坚持斗争达9年之久。清军攻入金积堡后,马化龙凌迟处死,连同家属和起义军士被杀者达千余人。民间故事《马化龙起义》《冒了刀的爷》等描写了起义军英勇斗争、壮烈牺牲的情况。

有关回民起义的故事还有《飞来寺》《二河州》等。《飞来寺》是讲清军占领宁夏固原后,回民四散无遣。城内六坊街有回教礼拜寺一所,为官兵驻扎。仇回的清军常购猪肉挂在寺殿柱上,藉以污之。一日狂风,飞沙走石,地震有声,众皆愕然。须臾风止,则礼拜寺不见矣。光绪十五年云南某县忽有一礼拜寺突出,相传与固原六坊寺无异,众名之飞来寺。《二河州》讲述渭水南岸回民被追杀,欲渡往北岸,这时有名二河州的口念“都握”(阿拉伯语祈祷之意),拿二寸铁块投到水里,河随开一条路,回民安全北渡(此二则故事原载《禹贡》五卷第十一期回教回族专号《陕甘劫余录》中,后收入白寿彝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民起义》(四)。)。

第五,讲述革命军队在宁夏回民区的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途经宁夏固原、银南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直到现在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军民友情,红军英勇作战、彭老总的故事。

《红军三过单家集》是讲1935年红军三过西吉县回民庄子单家集的故事,讲红军尊重回民生活习惯、帮助回民盖房、建立回民自治政府的情景,特别是毛泽东主席路过单家集的情景。《彭老总在宁夏回民区的故事》,通过《一个小茶壶》《地窖里》《“彭老总来信了”》三个小故事讲述彭老总与回民的深厚感情。《红军在银南的故事》通过《保护清真寺》等几个小故事讲述军民共同战斗的情景。《回汉支队的故事》讲述解放战争期间回汉支队解放惠安堡、活捉惯匪赵清彦等战斗经历。

3.民谣和叙事诗

回族民间歌谣主要形式是“花儿”。“‘花儿’这一汉语名词,必然要在明代大量向西北边疆移民,汉民族语言普及甘、青、宁边界以后才能出现。(张亚雄:《“花儿”探源》,载《民族文学研究》,1981年,第1~2期合刊。)”所以,学界一般认为“花儿”产生于明代。

“花儿”唱词是一种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谣;其演唱则是一种口头文艺表演,属于歌曲,其曲调、曲令、唱法将在下文歌曲中叙述。

作为歌谣的“花儿”,其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回族劳动人民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花儿”从整体上可分为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系统。前者主要是汉族群众所创造和演唱的;后者则以回族为主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所创造和演唱。河州花儿因其主要流行于黄河和湟水流域,故又名河湟花儿。其歌调内容主要有:

第一,“出门人的歌”。

历史上河州地区的回族人民有经商传统,或外出谋生,或拉去当兵。当时战乱频繁,青年人长期奔波于他乡异地,有的甚至远徙新疆。如《阜康县乡土志》称:“回本西域种,而县之回民自陇右西宁、狄、河迁徙而来者,盖十之七八。”《昌吉县呼图壁乡土志》也称:“本境除土着汉民及川陕流寓外,多新旧汉回,皆自关内西安、河、湟来者。”河州花儿随着河州回民的迁徙,流行地区日益广泛,自甘肃临夏及皋兰、天祝等县处、扩大至青海的西宁、海东、湟南、海南,宁夏固原、银川、银南,新疆的昌吉、焉耆等地区。清末一首河州花儿唱道:“一对尕牛的庄稼汉,二百串大钱的账哩,尕牛(哈)卖过了还账哩,西口外大路上上哩。”反映了河州回民不堪忍受高利贷剥削而远走新疆谋生的情景。“花儿”中还有许多出门人离情别绪的歌。民国早期袁复礼搜集的凉州回族花儿就有这方面的内容。《生个相公应马官》(以下所引歌谣见张亚雄编《花儿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回族歌谣》,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59年;李树江:《回族民间文学史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生个相公应马官,引着回来至槽桩吊下;睡着了半夜想平活,浸两泪枕头泡下。

这是一首描写外出当兵(应马官)的半夜想情人的花儿。另一首《凉州不凉米粮川》也是类似的花儿: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甘水湖滩;出门的阿哥讨平安,回来把尕妹照看。

又有一首唱道:走罢凉州(者)走甘州,嘉峪关靠的是肃州;挣上些钱回家走,心上的尕妹(拉)着走。

第二,反映旧社会遭受压迫、剥削的苦歌。

在长期的封建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下,回族劳动人民遭受了地主、官府、军阀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因而唱出了他们憎恨剥削者压迫者和自己苦况的苦歌。例如描写地主剥削的《穷哥哥没活路了》:地里的庄稼上场了,地主的大骡子到了,交过了田课皇粮(吓)要,穷哥哥没活的路了。

描写长工、佃户辛酸生活的《苦一年》:苦死苦活没人问,慢一步还得挨上几棍;一天的日子熬不到晚,长工的眼(哈)哭干。

甘肃回民控诉军阀马步芳统治的:

马步芳坐了个兰州城,河州城拔了个新兵,娘老子心痛着地面上哭,四乡里动了(个)哭声。

宁夏回族人民控诉军阀马鸿逵抓壮丁的《拔兵小曲》:马鸿逵,下命令,保长甲长上了门,打了粮食要交官,养下儿子要当兵,家里住不成。……有钱的,快出钱,没钱的,进牢监。逼得男人上吊了,逼得女人喝大烟,铁人心也酸。

民谣还有不少描写旧社会劳动妇女的苦楚,如童养媳遭受打骂,封建包办婚姻带来的痛苦等等。

第三,反映回族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歌。

回族青年男女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在民谣中有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情歌,既有青年男女情投意合时甜言蜜语,羞涩、拘谨的内心流露,又有对负心情人的怨恨、指责。例如:石头根里的药水泉,担子挑,桦木的勺勺舀干;若要我俩的姻缘散,三九天,青坚冰上开一朵牡丹。

又有一首《尕妹不离情哥哥》:莲花山下一条河,对对鸭子对对鹅,鹅鸭不离清水河,尕妹不离情哥哥。

甚至还有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歌谣:青水儿打着磨盘子转,磨口里淌的是细面;宁叫他皇上江山乱,决不叫我俩的路断。

第四,陕甘宁边区的回族革命歌谣。

陕甘宁边区的回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觉悟不断提高,有的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革命歌谣表达了回族人民的觉醒,对人民军队的热爱。《盼红军》:日日想,夜夜盼,盼和红军早见面;只要见了红军面,喝碗凉水也心甘。天塌地裂头可断,盼望红军心不变。

表现根据地回族妇女翻身得解放的《妇女翻身歌》:中国要抗战,八路军到前面,组织起妇联会,我才把身儿翻。

回族人民对抗击日寇表现出极大的英勇气概,一首《抗日少年》表达了“阿哥们抗日上前线,尕妹们家里生产”的情景:老牛恶虎兔几年,日本鬼子他侵犯中原;阿哥是英雄上前线,尕妹妹,听阿哥唱个抗日的少年。

回族民间叙事诗反映了回族民间文学更加成熟。它通过叙事诗歌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本民族的典型人物形象,表达了回族人民的情操、理想、追求。

叙事长诗《马五哥和尕豆妹》取材于清末一个真实的故事。控诉了万恶的封建社会破坏了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缘,封建官府、地主仗势草菅人命。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河州莫泥沟18岁的回族姑娘尕豆与长工马五相爱,两人立下了山盟海誓。但尕豆被大地主马七五强行娶为10岁儿子尕西木的童养媳。一天,尕豆担水时与在泉边饮马的马五相遇,约马五夜间到家私会,被尕西木察见,马五和尕豆慌张中把尕西木扼死。马七五通过行贿,使官府将马五、尕豆双双斩死于兰州城西华林山。长诗经过加工、润色,使之成为一幕感人的爱情悲剧。尕豆在被马七五抢亲抬走之后,吐出了悲愤的怨恨:一怨胡大不公道,把牡丹撇在火里头烧;二恨公公马七五,你给尕娃娶的啥媳妇;三骂媒婆子丧天良,活活儿拆散好鸳鸯。

临刑时,尕豆刚烈地唱道:我俩一搭来了一搭回,死了是这辈子不后悔!

这篇长诗通过对一对勇于反抗的青年男女悲剧的描绘,宣扬了冲破封建束缚、追求爱情幸福的反抗精神,深受回族人民的称道。

反映爱情方面的叙事诗还有《吆骡子》《红杜鹃》《织手巾》《相思绣》《蓝桥相会》等。

《歌唱英雄白彦虎》是较早流传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叙事长诗。这篇长诗歌颂了清末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领袖白彦虎英勇斗争的事迹,内容主要描写白彦虎率部离开陕西,从甘肃转战到新疆的情况。在斗争艰难的时候,白彦虎对众将士说:众将官讲话我赞成,咱们打仗为了老百姓。见了百姓我们不拿一针线,他拿金银财宝来,我们也都不要。大清家,是恶霸,他为银钱把十万里江山都能卖。我们不是大清家,我们改位换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