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137

第137章 民国时期回族(30)

《歌唱英雄白彦虎》也是一篇史诗,它揭示了清末西北地区的社会矛盾、回民起义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建立新政权的目的,反映了起义队伍纪律严明,深受群众的爱戴的真实面貌,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关回族民间叙事诗,参看李树江主编《回族民间叙事诗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李树江:《回族民间文学史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

二、艺术

(一)书画

清末、民国时期着名回族画家有:张鹤岩(1868~1937年),原名锡龄,号梅冈居士,南京人。擅长书法和墨梅。于岐山(1868~1947年),河南淮阳人,以善绘太湖石闻名,用笔婉转畅达,苍劲有力,浓淡适宜,作品有《四幅屏》。穆云谷(1875~1938年),又名恒谦,字寿山,号左香室主,天津人。善画山水、花卉、尤擅篆刻,刀法千变万化,布局疏密得体。金石界有“南有吴昌硕,北有穆寿山”之说,有《寿山印谱》传世。南京着名画家胡郯卿有两位回族徒弟,一名李诚斋(1875~1964年),原名德辅,笔名乌龙山人,擅画花卉鸟兽,作品写实深厚,朴实豪放,《金陵十八景》曾散失一景,即由他补绘;另一位名石炽君(1876~1956年),原名昌斌,号石彬,擅长花卉翎毛,作品精致,所绘松鼠、猫、紫藤生动逼真。

民国时期天津有几位着名回族画家:刘芷清(1889~1912年),名仲涛,又字子清,号梦松、韬园。初学花卉、翎毛于王铸九,又学山水于刘小亭,晚年融会南宗精华,自成风格。喜画黄山松峰,苍秀温润。1925年成立南宗山水画法传习班,执教其间。抗战时期,以腕疾为由拒绝为日寇作画,故有“忠贞画家”之誉。与刘奎龄、陆革农、刘子久、肖心泉并称“津门画坛五老”。着有《梦松札记》《韬园画絮》《书法源流》《乐寿庐话画》《津门画家传记》等。穆楚帆,曾与津门画坛五老合绘《山石花卉图》。穆子荆(1899~1985年),原名字鼎,亦精于国画。

民国时最着名的画家是马骀(1886~1938年),原名马塬,字子骧,号企周,别号环中子,四川西昌人。初学本县周镜塘门下,因慕其学识,故自号“企周”。1912年赴成都以卖画为生,后创办《神州画报》,任主编。后因触犯当权,出游全国各地。1921年左右到上海,拜书法家曾农髯为师,与张善弱、张大千兄弟同学书法、文学、诗词,国画技艺日精,于人物、山水、花鸟、仕女、翎毛、花卉等国画13种皆能融古今中西名法为一体,尤擅“博古花卉”,有“画学博士”之称。其画曾在日本、伦敦、巴拿马、新加坡等地展出。一生研习书画,着作丰厚。《马骀画宝》三集、《企周画集》一集、《企周画剩》一集,均为其本人作品选,《马骀画问》四卷,《四言画诀》一卷,是其绘画理论和总结。马骀与元代高克恭、清代改琦,并称回族三大画家。

民国时期的回族书法家着名的有:穆紫岩(1887~1981年),安徽定远人,习颜、柳、欧、赵各体,又专攻魏碑。穆大愚(1903~1959年),字养拙,号文庵,江西南昌人。少年时为小商贩,揣摸街头巷尾店铺书斋、寺庙碑林中的大字招牌、广告屏联、书法摩崖,经常流连忘返,人谓之“街学”;又自制沙盘,努力习字,竟渐渐领会诸体各家用笔之法,大有进步。后自开“润墨斋书画印刷店”并兼刻印章,抗战胜利后开设“耕砚斋屏联店”,以鬻书为主,兼及字画装裱与金石刊刻。一生书法名家,诸体皆临,尤以魏碑体结构谨严,用笔多变,别具一格;小楷工整精细,法度谨严不悖,结体秀逸多姿。晚年多为江西省、南昌市政府部门,各大商店题写招牌。

阿文书法艺术在民国时期得到继续发展。

清末民初阿文书法家答秀升,湖北沔阳人,曾在清真寺任教三十余年,专为穆斯林书写阿文“寿”字中堂和陪对,曾用阿汉文对照,编制了巨幅“五十代转光”世系图表。天津着名阿文书法家曹万兴之孙曹文全,书法精深,现存墨迹有天津大寺前殿左右金色繁体匾额各一块。天津刘振之阿訇,善水笔体、改兰体阿文书法。

曹文全之子曹金藻、刘振之之子刘景光是民国时期最着名的阿文书法家。曹金藻是天津清真大寺第十四代掌教,阿文书法秉承家学;刘景光曾任天津市南大寺阿訇,书法萧森沉雄,间架严谨,今南大寺殿壁16扇屏联所书各种变体经文,均出于其手。曹、刘两人书法名闻当时,有“南刘北曹”之誉。另外,天津南大寺阿訇张永真,书法兼通水笔体、改兰体,现存作品有天津南大寺匾一块、三义村寺匾一块、杨村寺抱柱一幅。

(二)金石篆刻和民间工艺

随着回回民族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文学、书画等方面基本上与汉族水平接近,故而在金石、碑刻、古器物鉴赏方面,回族中也出现了许多专家。

哈少夫(1856~1935年)是着名的金石、书画、古器物的收藏和鉴赏家。少夫,字少甫,江苏南京人。曾在上海组织清真寺董事会,热衷于回族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他善于鉴别金石、古玩、书画,也注意收藏,所藏“忠毅公铁砚”和“东坡公铁如意”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二等奖章和金奖章,着有《宝铁斋书画》五卷。鉴赏家袁回子,佚其名,也是江苏南京人,光绪初在北京琉璃厂开设古玩店,精于鉴别书画、碑帖,对碑帖诸本中字数差异熟悉得不差毫厘。浙江嘉兴人郭墨林(1906~1986年),也是一位金石书画家,幼学经史子集,有良好的文史基础,早年在上海开设“听涛山房”古董店,对古文字、陶器、书画进行钻研,郭沫若曾为他收藏的《樊季氏铜鼎拓文》题句注释。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文物鉴别、管理努力工作。

在篆刻方面有几位负有盛名的专家。穆云谷(1875~1938年)又名恒谦,字寿山,号右香室主,天津人。有画名,善山水、花卉,尤精于篆刻。其技术纯熟,刀法千变万化,布局得体,金石界有“南有吴硕昌,北有穆寿山”之誉,着有《寿山印谱》。梁文越,字砚生,北京人,就学于篆刻名家吴兰梦,开设“印痕楼”刻印社,成为当时着名的金石篆刻家。其侄梁燕愚(1904~),名德政,以字行,号山隐庐主。1931年接管其叔所开设的印痕楼,篆刻技术大有进步。1937年印痕楼停业,梁燕愚又开设燕古山房,直至北京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从事篆刻研究。

里画壶技术是一种特别和难度较大的艺术,马少宣就是一位里画壶专家。马少宣(1867~1939年),名先甲,以字行,北京人。里画壶艺术需极为深厚的国画和书法功底,马少宣具有良好的人物画技巧,特别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书法则宗钟緜、王羲之体,又擅欧体字。他改变过去的传统,创造了里画壶内一面绘画,另一面题诗的新形式。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他的16件参赛作品被誉为“时流之冠”。美国人鲍勃、斯提芬斯在《鼻烟壶收藏手册》中称:“马少宣是内画壶艺术家当中的毕加索。”1933年马松亭大阿訇到沙特朝觐时将一对马少宣在玻璃大瓶内画着沙特国王伊宾沙特和王后像的精美礼品献给国王,受到热烈欢迎。

西北回族流行砖雕艺术,民国年间河州砖雕艺术取得了重大进步。甘肃河州砖雕艺术“周派”代表人物周声普(1908~1987年),出身砖雕世家,曾为临夏13个清真寺和拱北以及一些官邸公寓设计和砖雕工艺。其中20世纪30年代初为马步芳在临夏所建的东公馆设计的砖雕,有正面影壁“江山图”气势宏伟;五福捧寿、喜图、花王牡丹、傲霜秋菊、明月古松、风中翠竹、欲滴葡萄、玉立荷花等作品,诗情画意,是周声普与另一位砖雕家绽成元的上品妙作。

与此同时,天津砖雕也在近代崛起,堪与河州砖雕媲美。天津砖雕艺人马顺清、赵连璧共同将天津刻砖由泥瓦细活发展为砖刻艺术。其作品气势雄深,形象圆厚、朴实,线条流畅、生动,富有装饰性。马顺清的外孙刘凤呜(1889~1978年),15岁跟马顺清学艺,继承了贴砖法,将画面空间扩大,增加层次,他的作品以立体或半立体透雕见长,构思精巧,尤以怪兽、人物、山水、花卉最为生动。刘凤呜虽不识字,也不会绘画,但刻砖时随心应手,件件为精品,人称“刻砖刘”。

玉器工艺是回族的传统民间工艺。晚清时北京牛街有一位姓刘的玉器雕刻艺人,以雕刻烟壶闻名,烟壶两耳所做兽头俗称“兽面”,人们将“兽面”雅称为“寿面”,故称这位艺人为“寿面刘”。他有弟子18人,皆为玉器雕刻名家。今北京牛街有寿刘胡同,即为纪念这位艺人而命名的。

(三)戏曲、杂技

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以后逐步吸收汉剧、昆曲、秦腔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京剧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成为我国传统戏剧中最有影响的剧种。回族是一个十分善于吸收中华文化的民族,从晚清时起,许多回族献身京剧艺术,产生了一批京剧表演艺术家。

表演老生的着名回族京剧艺术家有王庚生、马连良、哈宝山等。王庚生(1889~197年),天津人,初从杨小楼学武功,后学谭派,颇有造诣。后专事京剧研究,曾口述《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一书。马连良(1901~1966年),字温如,北京人。幼年入喜连成科班,初学武生,后从蔡荣贵学老生。十岁时即登台演出《定军山》《打棍出箱》等剧,以后名声大振,30年代时即与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四大须生”。唱腔甜润酣畅,念白清晰传神,做功潇洒飘逸,对京剧生角传统技术有过改革,形成了京剧马派艺术。演出主要剧目有《借东风》《鸿门宴》《苏武牧羊》《赵氏孤儿》等。马连良不仅是回族中最杰出的京剧演员,也是我国京剧史上名声最大的演员之一。哈宝山(1913~1994年),北京人。九岁时从蔡荣贵学老生,十岁开始演戏。1926年参加马连良的扶风社当演员。1931~1949年间先后入荀慧生班、谭富英班、杨宝森班、程砚秋班、梅兰芳班演出,主要剧目有《借东风》《四进士》《甘露寺》《凤还巢》等。华家班着名女演员华玉凤,民国初年从北京迁到湖北襄樊,她是花旦,晚年改为须生,主演《碰碑》《张松献图》等。

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是负有盛名的花脸演员。侯喜瑞(1892~1983年),字霭如,北京人。11岁时入喜连成科班,先后从苟顺亮、萧长华等学艺,初习老生,后改花脸,在黄润甫指导下,艺事日精。他兼融诸家之长,在表演艺术以及脸谱、服饰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架子花脸艺术风格。曾先后与着名京剧演员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程砚秋、高庆奎、马连良等合作演出,主演的剧目有《取洛阳》《法门寺》《连环计》《清风寨》《盗御马》《闹江州》等,塑造出数以百计的性格鲜明、富有特色的舞台艺术形象,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侯派。回族花脸演员还有马洪保,他曾在老河口等地演出,以其浑厚的唱腔和功夫,博得鄂西北广大观众的称赞。

着名旦角雪艳琴(1906~1986年),原名黄咏霓,北京人。她四岁时学唱梆子,七岁时以艺名金筱仙演出。十五岁后改唱京剧,拜靳国瑞为师。1923年以艺名雪艳琴在北京演出,得尚小云指导,青衣、花衫、花旦、刀马旦功力日进,成为北京名角。1927年赴上海与高庆奎、周信芳同台演出于天蟾舞台。1928年又与郝寿原、谭富英、周瑞安演出于沪。我国第一部有声戏曲片《四郎探母》就是她与谭富英合拍的。艺术上巨大的成就,使她被列为“四大坤旦”之首。以后较长时间从事京剧传教活动。

我国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回族地方戏演员也作出了许多贡献。

汉剧生角尹春保,武昌人。幼家境贫寒,从汉剧琴师俞炳学唱汉剧。初在茶楼酒肆清唱,因其嗓音高亢,音域宽广,深受汉剧爱好者欢迎。后在荆州、沙市、九江等地演出,1925年已经成名,时年仅十六七岁。演技日精,至30年代时更负盛名。时人撰文赞扬其表演艺术云:“扮相在现生角中,首屈一指。唱以巧胜,最擅偷字抢板之长。聆其戏,如饮伏汁酒,味佳而极可口。”(《汉剧伶人品咏:生角中品之二尹春保》,载《太阳灯》,1938年2月1日。)

滇剧表演家王树萱(1877~1947年),原名马朝龙,云南昆明人。10岁拜滇班着名文武老生王辅原为师,改今名。以后改唱丑角,名声大振。他演戏坚持四不苟:台上一丝不苟,台下观众多少不苟,大戏院、乡村演出不苟,报酬多少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