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138

第138章 民国时期回族(31)

五四运动后,由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开始兴起。许多回族演员在话剧舞台上崭露头角,有的还成为着名电影演员。王苹(1916~1990年),原名王光珍,江苏南京人。读高师期间,曾参加独幕剧《压迫》《女神》等演出。毕业后一度担任小学教师,其间参加左联领导的“磨风剧社”,并排演易卜生的名着《娜拉》,开始演员生涯,曾在话剧《罪犯》(又名《谁的罪》)、《大雷雨》《母亲》《武则天》《罗密欧与朱丽叶》《雾重庆》《北京人》《家》《清明前后》《草莽英雄》中担任女角。1946年参加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在《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丽人行》《天堂春梦》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新中国成立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副厂长、顾问等职,导演过不少好片。张平(1917~1986年),原名仉平,山东人。少年学徒时参加业余剧团。1936年在上海救亡演剧五队,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广州暴动》《血祭上海》等剧。1948年起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主演过《无形的战线》《赵一曼》《钢铁战士》《沙家店粮站》等影片,以后曾为中央实验话剧团演员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回族在曲艺、杂技表演方面,亦人才辈出。清末评书艺人马诚方,原籍甘肃永昌。父为运河船夫,因生计困难,随父漂泊江湖,以说《水浒》为生。后定居北京,仍以说书为生,演技日臻,自成一派,成为京中着名评书艺人。

马诚方之子马德禄,为民国初年的相声艺人,被称为“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立(1914~2003年),14岁时随父马德禄学艺,后拜周哈谟(本名周德山)为师。会说、学、逗、唱各种类型的二百余段相声,并自编自演《吃元宵》《文章会》《卖五器》《开粥厂》《姓名学》《买卖论》等剧目,在京津一带享有很高声誉。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市曲艺团工作。他的表演,淳厚、灵俏、风趣、幽默,深受观众喜爱。

竹琴艺术家贾树三(1902~1954年),四川成都人。因排行第五,人称“贾五儿”,又因三岁时失明,故又称“瞎五儿”。清末,从事曲艺、戏剧等艺术活动,师从李草药学唱竹琴(扬琴),又从马少成学唱三国戏,开始清唱卖艺生涯,或沿街卖唱。1923年返成都,拜蔡觉之学唱扬琴。由于不断积累经验,改变以往由五人或多人各扮角色、轮流起唱的传统演唱形式,改为由他一人独唱全剧,创立声情并茂、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流派,人称“贾派”。他在成都锦春茶楼设固定书场,同时又在“新世界”“知音”“益智”“芙蓉亭”等各大书场演唱,一时名声大噪。他在演唱时,以墨镜遮眼,以竹筒击打节奏,以不同情调唱腔表达喜怒哀乐,先后演唱《白蛇传》《琵琶记》《花魁记》《铡美案》《二气周瑜》《三英战吕布》和《韩世忠与梁红玉》等文戏武曲。由于不断推陈出新,使竹琴技艺不断改进,他自己连续二十余年演出盛况不衰。时人赞其琴技高超:“耳听千军万马之声,回首依然贾瞎子;拍开风光雪月,伤心谁问李龟年。”有《贾树三竹琴选集》,收入他的唱本18出。

回族同胞中也涌现了一些着名杂技演员。北京人王文礼(1914~1987年),艺名王小孩。师承中国车技创始人之一的刘绪章,参加刘绪章创办的“万里云程武术踏车老会”,成为该会第二代传人。新中国成立后入北京市群众杂技团、贵阳市杂技团工作,创作了许多车技节目。

北京人王雨田,自小热爱杂技,因家境贫困,常受别人欺凌,心想练习武功,以保卫自己,不料他竟练会了杂技--空竹表演,以及飞叉等,并以此在天桥卖艺为生。后来他女儿也成为着名的空竹演员,故人称“空竹之家”。

河北人马守义,寓居武昌,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成为着名的魔术师。他擅长大型魔术表演,名驰中外,凡地方公益之游艺聘请他时,每每义务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经常通过魔术表演宣传抗日思想。1938年6月,在蒙藏回族各界于汉口举行的欢迎世界学联代表会上,马守义表演了三套极有意义的魔术:第一套变出了一只和平之神--鸽子;第二套变日本国徽为一套万国旗,表示全世界人民团结反对日寇;第三套变出一面用英文写的“爱好和平的人起来,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斗争”的旗子。

(四)歌曲

1.秧歌和宴席曲

回民秧歌起源于清中期的河南项城县南集镇。这是一种民间集体演唱,由11人组成一队,领队一人左手持串铃,右手打伞灯指挥表演。男丑角持拐杖,装瞎子;女丑角斜背包袱;其余四名男子挎腰鼓,戴礼拜帽,四名女子持二锣,搭盖头。但全部表演者都由男子扮演。演出者边唱边表演,唱的内容有民间故事、传统戏曲,也有歌唱历史人物和天文地理的,演出形式主要为跑场子、摆画面、变队形等。男女丑角表演时诙谐风趣,逗人欢乐。唱段多种多样,流行较广的有《十二个月》《织手巾》《送饭》《王林休妻》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西北甘、青、宁、新地区则广泛流行一种民间传统仪式曲--宴席曲。西北回民把有喜事称为“有宴席”,因此,凡能在宴席场进行演唱的歌曲通称为宴席曲。这种民间演唱形式最早出现于回族聚居的甘肃临夏地区,逐渐扩大到西北其他地方。撒拉、保安、东乡等族人民在结婚时也有演唱宴席曲的习俗,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明显地的受到回族宴席曲的影响。

宴席曲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它是一种民间散曲,只有唱词和舞蹈动作,没有人物故事,也没有科白,没有乐器伴奏,是单一的清唱。它保留着宋、元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小曲的古老风格。部分宴席曲中还有类似“花儿”一样的衬词、虚词,说明它与“花儿”有着血缘关系。但是它与“花儿”又不同,花儿称为野曲,是野外所唱,内容多为情歌;宴席曲称为家曲,是在宴席场所唱;花儿曲调高亢豪广,一首歌词多令唱,不适合舞蹈;宴席曲曲调婉转柔和,节奏性强,适于舞蹈。

宴席曲可分五类:散曲、叙事曲、五更曲、说唱曲(也称“打调”)和酒曲。

叙事曲。多为两句式和四句式,内容以爱情故事和历史故事为主。如两句式《方四娘》:“黄河南来是三乡,三乡里出下的方四娘。一岁上尕来两岁上大,三岁四岁上说巧话。五岁六岁跟娘转,七岁八岁上学茶饭。”四句式《四贝姐》:“正月里到了正月正,媒人到家里来定亲;婚姻订到人屠家,四贝姐心里不服嫁。”

说唱曲。又名“打调”,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说唱形式。说文分起头、正文、结尾,句子长短不齐,语言生动活泼,内容广泛,如《打财主》《庄稼人》《懒大嫂捉虼蚤》《园子家》等。它由两种曲牌组成,用说唱调唱正文,用“三朵花儿开”调结尾。

酒曲。曲名很多,规矩复杂,戒律比比,曲调优美,是在宴席场上演唱的,所以只是上肢有舞蹈动作,有的端酒在手,边唱边舞,敬酒耍笑。

散曲。除上述三种以外的宴席曲叫散曲。曲调很多,一般是一词一曲,固定不变,曲文结构各具特色。如四句式《哭五更》:“一更里鼓儿天,天天每日里不见个丈夫的面,我丈夫要回来,还得个绵羊者献。”还有五句、六句等多句式结构的,大都没有雷同的词,所以不能换调演唱。

回族的宴席曲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随唱、问答、独唱加合唱、对唱加合唱等,形式灵活多样。宴席曲的舞蹈基本上是二人或四人对歌对舞,旁人伴唱或众合形式。基本动作或动作名称大都用拳术名称组成,如鹞子翻身、黑鹰展翅、老爷抽刀、三道岁、雁落平沙、四门斗子、犀牛望月、大小梅花、虎展腿、凤凰点头等,每首不同曲调的宴席曲一般都有固定动作。宴席曲都由男子演唱,妇女不能参加(有关“宴席曲”写作时,参考了周梦诗《临夏回族宴席曲》一文,载《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2.花儿

“花儿”是产生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西北部分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回、汉、土、撒拉、东乡、保安及部分裕固、藏族群众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口头文艺形式。

“花儿”从整体上可分为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系统。洮岷花儿主要是汉族群众所创造和演唱的,河州花儿则是以回族为主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所创造和演唱的。“花儿”的“音乐形式是隋唐以来新疆、青海、甘肃地区少数民族(那时是多数)歌唱(音乐)的曲调,当初并非汉语演唱。”(张亚雄:《“花儿”探源》,载《民族文学研究》,1981年,第1~2期合刊。)

河州花儿又称河湟花儿,因其主要流行于黄河和湟水流域,故有此称。河州花儿系列有许多分支,按民族可分为回族花儿、土族花儿、撒拉族花儿、东乡族花儿等;按地区可分为甘肃花儿、青海花儿、宁夏花儿、新疆花儿等。新疆花儿又称“花曲儿”。

河州花儿曲调丰富,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整。其基本样式是每首四句或六句,也有特殊的每首五句或七句。一般单数句四顿,单字尾,双数句三顿,双字尾。唱词大多采用比兴方式,每首开头两句与下文内容无关联,以地理典故、历史典故、眼前事物作比兴,后两句为本题。整体结构呈相对称的扇面对形式,格律要求严整。演唱比较自由,以独唱为主。曲调悠扬、辽阔、高亢、奔放。曲子很丰富,现从民间整理出来的曲谱有一百多种,在群众流传比较广泛的有40多种,有《白牡丹令》《河州令》《尕马儿令》《脚户令》《大眼睛令》《尕阿姐令》《水红花令》《憨肉肉令》《撒拉令》《保安令》等。这些曲调是分别根据地域、民族、衬词衬句、动植物和人物特征命名的。曲令的类型有长令、短令等,长令演唱速度较慢,节奏较舒缓,拖腔长,缠绵悠扬,抒情优美,如“尕马儿令”“水红花令”等;短令演唱速度较快,节奏紧,拖腔短,刚健明快,热情激越,如“白牡丹令”“金点花令”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其他民歌对花儿的影响,以及调令本身的发展和民族化,花儿中出现了大量衬词变格现象,因而出现了子母令,即由母令(花儿中一个令的原始调子)而派生出子令(变异了的调子)。如河州大令派生出河州二令、河州三令等。

花儿的唱法很多。有以自哼自唱为主的轻声唱法;有以真声为主,并通过胸腔和口腔共鸣的苍音唱法;有以男声提高八度音的假声来与女声对唱的尖声唱法;有将尖音和苍音结合,将真声和假声融为一炉的尖苍音唱法。

在花儿流行的地区,常常有群众性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演唱花儿的歌咏集会。参加群众少则数千,多则几万,人们在山上搭起帐篷,燃起篝火,通宵达旦,歌声不绝,呈现一派欢乐景象。花儿会在许多地方季节性地定期举行,如每年农历五月端阳节青海民和有峡门花儿会,农历六月十五至十七青海互助有凡丹麻花儿会,农历五月十七甘肃岷县有二郎山花儿会,青海大通在农历六月初六有老爷山花儿会,农历四月初八青海西宁有凤凰山花儿会,农历六月初青海互助有五峰山花会,农历四月二十八甘肃和政有松鸣岩花儿会,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青海乐都有瞿县寺花儿会。甘肃临潭、临洮、康乐三县之间的莲花山花儿会规模最大,每年农历六月初二至初六举行,这个花儿会系原洮岷系列花儿,但参加盛会的群众是多民族的(有关“花儿”的资料,曾参考孟国芳、柯杨《河州花儿》一文,载《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抗日歌曲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广大回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起,奋起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同时,创作了大量抗日爱国歌曲,以激励广大回族同胞的斗志。

《中国穆士林抗敌曲》是1938年中国回民救国协会谱写的。歌词为:

起来吧!中国的穆士林,举起我们的宝剑,发出我们的吼声,贯彻爱国的品德,负起保族的使命,认清我们的敌人日本。它施放无情的炮火,它残杀我们的国民,要把中华一口并吞,我们决不受它的侵凌。穆士林!前进!前进!(载《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会刊》,1938年,第2期。)

回族音乐家马丝白为这首歌谱了曲,使全国各地穆斯林广为传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中国穆斯林进行曲》原流行于西北地区,后来全国穆斯林中也广为流传。歌词为:

我们是青年人,中国的青年人。青年要领导大众,向前迈进。我们爱教,更爱祖国,青年的穆斯林勇敢前进。侵略者进攻把他打回去,侵略者进攻大家起来拼。用我们的热血发扬穆圣精神,用我们的热血教训敌人。我们是青年人,中国的青年人。青年要领导着大众向前进。用我们的热血扞卫祖国,青年的穆斯林勇敢前进。(载《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会刊》,1937年,第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