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享誉国内外史坛的回族史家是杨志玖。杨志玖(1915~2002年),字佩之,山东长山人。1934年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就学,1938年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生,1941年起历任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教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后在南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至今。
杨志玖研究回族史是从30年代末开始的。先后发表了《关于赛典赤》(1939年)、《元世祖时代“汉法”与“回回法”之冲突一绪言》(1941年)、《元代回汉通婚举例》(1942年)、《回回一词的起源与演变》(1941年)、《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生年问题》(1942年)、《(新元史·阿剌浅传)证误》(1948年)等论文,已收入《元史三论》,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杨志玖的论述主要贡献是:对回鹘、回纥、回回音转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作了精细而有说服力的论证;首先将元代政治斗争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考察元代回回人政治地位的演变;纠正了前人研究中的一些错误,例如屠寄《蒙兀史记》、柯劭忞《新元史》将回回人札八几火者、阿三、西夏人阿里鲜、阿剌浅误为一人。杨志玖条分缕析,将四人事迹分开,纠正了前人的讹误。
白、杨二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研究,除了回族史以外,白寿彝还从事中国交通史、史学史研究,1937年他的《中国交通史》出版,第二年被日本历史学家牛岛俊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这一时期,杨志玖对蒙元史也倾注了许多心血,所撰《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1941年),依据《永乐大典》所录《经世大典·站赤》的一段史料,考证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所述伴随蒙古公主返波斯的事是真实的,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这一成果被译成英文转载于英、美等国,引起世界学者的重视,公认杨志玖是对马可波罗来华真实性研究作出贡献的学者。
云南通海人纳忠(1910~2008年),字子嘉。1931年入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学习,1936年入研究生部。1940年归国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创办阿拉伯语专业,后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着有《回教诸国文化史》。1958年后在北京外交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任教授。着有《伊朗巴布教派运动》《埃及近现代史》《阿拉伯史》等。
云南鲁甸人李士厚(1909~1985年),字如坤,号载庵。早年毕业于东陆大学,曾在云南省通志馆、教育厅、《云南日报》任职。1935年在玉溪发现郑和家谱,次年即写成《郑和家谱考释》。其他史学论文有《云南省通志族姓考》《滇考》《庄跻开滇考》等。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文史馆任馆员,继续努力不懈地往返于北京、南京等地,访得《郑氏家谱序》《赛氏总族牒》《赛典赤家谱》《马氏家乘》等,并撰成20余万字的《郑和新传》。
(二)翻译学
民国年间,阿拉伯经典汉译工作继续发展,其成果以汉译《古兰经》为最。清末,马德新曾译成《宝命真经直解》前二十卷,占《古兰经》2/3,但刊行时仅存前五卷;马联元曾摘译《古兰经》,称《亥听》,共约有十余种。民国后《古兰经》译本大增,有铁铮《可兰经》(1927年北平版)、王静斋《白话译解古兰天经》(甲本,1932年北平版;乙本,1942年宁夏版;丙本,1946年上海版),姬觉弥《汉译古兰经》(1931年上海版),刘锦标《可兰经汉译附传》(1942年北平版)、杨仲明《古兰经大义》(1947年北平版)等。其他内容的翻译中贡献较大者为王静斋、马坚、纳忠诸人。
王静斋(1879~1949年)着名阿訇,原名文清,天津人。曾求学于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回国后主持回教俱进会所属之中国回教典籍编译社。他学识渊博,精通伊斯兰教经典以及阿拉伯文、波斯文、英文。1943年王静斋将波斯诗人萨迪伊本·阿布杜拉(约1203~1290年)的《真境花园》(波斯文原名为kuiastan,译为古洛司汤,意为花园)译成中文。阿布杜拉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求知欲旺盛,喜欢历史、文学,能作长诗。后入尼札米亚学院深造,成绩优异。以后长期周游亚非各国,根据各地见闻和感受用诗体写成故事集《果园》十卷、《真境花园》八卷。《真境花园》完成于1258年,总计245段,是世界文学名着,也是中国伊斯兰高等教育中文学课程的必读教材。王静斋译述极丰,除《白话译解古兰天经》外,还编有《中亚字典》《中阿新字典》等。
王静斋之后,着名的阿位伯文翻译家有马坚、纳忠、纳训等。
马坚(1906~1978年),原名玉书,字子实,曾用名自适,云南沙甸人。曾在宁夏固原虎嵩山大阿訇帐下学波斯语,后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从哈德成大阿訇学。1931年与纳忠等考入埃及艾资哈尔大学求学,对阿拉伯语言、历史、哲学及伊斯兰各学科学习8年之久。在埃期间曾将《论语》译成阿文,又用阿文撰写《中国回教概观》,并开始汉译伊斯兰着述。1939年归国后主要从事《古兰经》汉译和其他译经活动,返沙甸兼授阿文和宗教学课程。1944年任云南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东方语言学系。此后长期从事阿拉伯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译着等身,译注《古兰经》前后达40年之久。其他译着有《回教哲学》《回教真相》《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回教教育史》《回教哲学史》《阿拉伯简史》《阿拉伯通史》等。曾主编《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着有《回历纲要》《穆罕默德的宝剑》等。
纳忠不仅是一位史学家,也是一位阿拉伯语翻译家。他的译着有埃及曼苏尔的《伊斯兰教》、叙利亚库迪阿里的《回教与阿拉伯文明》、埃及艾哈迈德·艾敏的《回教学术思想史》《阿拉伯--伊斯文化史》等,主编《阿拉伯语》(十卷本)、《阿拉伯基础语法》(四卷本)。
纳训(1911~1989年),云南通海人。1934年入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学习,期间曾将阿拉伯文学名着《一千零一夜》前二卷译出,又将中国的文学作品译成阿拉伯文,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朱自清《背影》、鲁迅《风筝》、曹禺《雷雨》等。1947年回国,任昆明明德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云南民族学院、人民出版社工作,译完并出版了《一千零一夜》六卷本。
(三)法学
进入二十世纪后,在回族中出现了沙彦楷和韩幽桐两位着名法学家。
沙彦楷(1875~1970年),字武曾,号伯躬,晚号昚,江苏宜兴人。1910年毕业于京师法律学堂。辛亥革命后,先后任江苏第一高等审判分庭、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庭长等职。1922年任北洋军阀控制的国会议员,因目睹曹锟贿选丑剧,遂毅然弃职回乡。1925年去上海,与着名律师沈钧儒合设律师事务所,成为职业律师。1936年5月,沈钧儒等在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开展救亡运动。11月,国民党政府逮捕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史良“七君子”。沙彦楷积极展开活动,营救沈钧儒等人,并运用法律为沈钧儒等辩护。抗战期间回乡闭门着述,抗战胜利后再去上海当律师。新中国成立前夕,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并当选为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顾问。
韩幽桐(1908~1985年),原名桂琴,黑龙江宁安人,女。192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后转入私立国民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考入国立京师大学法学院。因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捕入狱,被保释出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法学院学生会领导人和北平市学生会领导人,曾两次入狱。1932年赴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攻读研究生。其间曾翻译《平时国际法》一书出版。1937年毕业回国参加华北救国抗日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39年积极参加沈钧儒等发起的民主宪政运动,并与史良、刘清扬等领导妇女宪政座谈会。其间,与沈钧儒、沙千里、张友渔等撰写了《五五宪章》一书,对国民党在抗战前起草的宪法草案进行了尖锐批评,又发表《妇女与中国宪政》《战争与宪政》等文章。以后在桂林、重庆等地从事文化工作。1946年赴东北,翌年任松江省政府委员、省教育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华北分院任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任宁夏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后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文革”后任副所长、所长。曾参与我国刑法、刑诉法、民诉法、婚姻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四)哲学
20世纪以来,回族学者除继续钻研中国传统学思想外,有的学者已开始研究西方哲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一些回族的先进分子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以愚(1900~1961年),名吉睿,以字行,安徽怀宁人。北宋天文学家马依泽后裔。早年肄业于安徽政法学堂。后在亲友及父马介泉指导下,努力自学,于中国历史、文学、哲学均有造诣。先后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北京成达师范任教,又在上海诚明文学院讲授《周易》。1946年着成《易学象数论抉微》。《易学象数论》原为清初黄宗羲所着,专门研究易象学,凡太乙、六壬、奇门、太玄、潜虚,与《易》相通者,无不论列其中,但仍有不到之处。马以愚为之抉微,对六壬尤多精辟,分《释名》《体式》《神爻》《书目》四篇,后附《纳音》《纳甲》《九宫》《分野》,上考周秦,下迄于今,取象之长而着成,究数理之所在,裨考者知有所据。上海商务印书馆排样,因战乱未及付印,现存样稿。
对西方哲学研究卓有成绩的傅统先(1907~1985年),云南澄江人。193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哲学系毕业,当时已完成20万字的《认识论》一书。1948年获硕士学位。1948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归国,经学习马列主义后,赴山东师范学院任教育系主任。一生致力于西方哲学及中国回族史着译,有《知识论纲要》《逻辑的实证哲学》《现代哲学的科学基础》《亨利唯心哲学》《教育哲学讲话》《哲学与人生》等,译有考夫长《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怀特海《生命与自然》、波林《心理学》《美学纲要》等。
四、回民新式教育
近代回族新式教育始自清末。辛亥革命后,回族新式教育的发展更加迅猛。
辛亥革命后,新式的回民小学像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北京自1908年创办京师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后,到民国时已陆续办成12所分校。上海、开封、六合等地清末所办小学,规模进一步扩大。1912年武昌清真小学、1913年兰州清华小学、1918年甘肃导河的云亭小学、1921年云南沙甸的鱼峰小学、1922年安徽蚌埠的成达小学、1926年昆明的明德学校、1928年西安的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等纷纷创办。
回族中等教育的发展,始20世纪20年代。北平成达师范学校从其课程设置、规模、社会效益来看,是最具代表性的。该校于1925年创办于济南,济南道道尹唐柯三任校长,马松亭任总务主任。马松亭(1895~1992年),名寿龄,以字行,北京牛街人。伊斯兰经学世家出身。曾为开学阿訇。1925年受聘山东济南穆家车门清真寺,与唐柯三、穆华亭、法静轩等合创成达师范学校,他具体负责校务。但不及一年即因“五卅”惨案停课。马松亭得马福祥、侯松泉等支持,1929年将成达师范迁至北平。成达师范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有充分宗教知识之新师资,为各回民小学服务,同时也是培养新一代的阿訇,“故此种学校之课程的组织,皆与部章稍有出入,举北平成达师范学校而言,则部定师范科目与宗教道德科目各占二分之一,即每周授课三十六小时中,师范科目与宗教道德科目各十八小时是也”(赵振武:《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在回民的中等教育中,大致有两类学校,一类如成达师范学校为宗教教育为主的中等学校;一类如西北公学、偕进中学为代表的普通之中等学校。
回民中学所需经费远较回民小学为多,因此办学经费需依靠军政要人或社会名流、富商豪绅支持,一部分得不到资助的中学则负担沉重,有的被迫关闭。所聘教师,阿文一般由阿訇任教,文化课常有一些义务或半义务的知识分子来兼任。如抗战期间白寿彝、纳忠等曾在明德中学、沙甸鱼峰中学任教,也有一些汉族教师如夏康农、田汝康等任教。有些回民学校,如成达师范还专门成立出版部,专门印刷出版教材、《古兰经》、译作、研究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