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与海外穆斯林之间的联系,到国外伊斯兰教国家的着名大学去深造阿文和宗教学说,从20年代开始留学之风渐盛。1921年,王静斋偕弟子马宏道西行,王氏入埃及艾资哈尔大学、马氏入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大学留学。此后,个人留学渐增多。由学校正式资派则自1931年始,是年马坚(上海回文师范学校)、纳忠、林仲明、张有成(以上为明德中学)四人赴艾资哈尔大学;1932年有韩宏魁、王世明、金殿贵、马金鹏、张秉铎(皆为北平成达师范);1934年有纳训、马俊武、林兴华(皆为明德中学);同年上海回文师范又派金子常、定中明、胡恩钩、林凤梧、马有连五人赴埃。
综观20世纪初至1949年前40年间,近代回民教育在艰辛中惨淡经营,为国家、为社会、为本民族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为改变回族的落后面貌,提高回族的整体文化水平,传播先进思想均起了巨大的作用。
五、图书报刊
(一)图书出版发行
民国初年以来,由于回族教育事业进入新式教育阶段,加之回族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回族书籍的出版也进入新的阶段。其中北平成达师范出版部贡献最大,出版的专着有纳子嘉的《伊斯兰教》、金吉堂的《中国回教史研究》、马松亭的《回教与人生》、马自成的《历源真本》、埃及福力腓乐博士的《阿文新文法》、赵振武的《西行日记》等等。还影印不少阿文原文典籍,如欧斯曼本之《古兰经》等。该出版部还自铸阿拉伯文铅字,因而能排印阿拉伯文书籍。此外,北平清真书报社也出版了水子立的《世界回教史略》、李虞宸的《圣谕详解》、王静斋的《回耶辨真》,天津伊光报社出版王静斋的《伟嘎业》,北平秀贞精舍出版杨仲明的《教心经》《四教要括》《中阿初婚》,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出版《回语读本》等。上海中国回教书局则以影印西方书籍(如《教律经》《喀最经注》《门志德字典等》)着称。这一时期的私人印书依然盛行,如安徽和县人马榕轩在出任南京清真董事会会长期间,曾刊印《清真指南》(马注)、《天方典礼》(刘智)、《天方性理》(刘智)以及《清真醒世篇》《清真修道摘要》《天方历源》《清真教饮食篇》等书,分赠穆斯林。云南沙平安创办的天方书局,在40年代编辑、翻译、出版了许多伊斯兰教典籍,如《月首图》(公历回历对照表)、阿语语法等。
在发行方面,全国各地均有专门机构。如上海协兴公司曾由孟买、德里、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等地运进大量原文典籍来华销售,上海中国回教书局、上海穆民经书局、成都经书流通处、镇江山巷清真寺、云南振学社、北平清真书报社、北平成达师范出版部等,均为伊斯兰书刊流通作出过较大贡献。成都“宝真堂”创始人余昭文之子余泽洲,民国初年与周子宾合作创办“爱伯书店”,以经销海外购进的阿文经籍着名。
(二)报刊出版
回族近代的报刊是在清末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大变革前夜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信教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这就为回族报刊的兴盛带来了契机。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所攫取。因此,回族报刊进入人民国时期后,首先面临着在舆论导向上是支持邪恶还是支持正义的抉译。
回族报刊最早的创办人丁宝臣,早在1906年就在北京创办了《正宗爱国报》。辛亥革命后,该报继续以其锋利的笔调和敏锐的触角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施政。1913年,袁世凯暗杀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孙逸仙发起讨袁运动,《正宗爱国报》大量报道了全国各地的讨袁新闻。其后,该报又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之阴谋。袁世凯老羞成怒,于1914年7月逮捕丁宝臣,旋即以“暗助党人,希图推翻政府”“煽惑军心”等罪名杀害。
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时期,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回族报刊业最兴旺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出版的回族报刊达85种左右。
1912年成立的中国回教俱进会是辛亥革命后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回族团体,该会在各省设立支会,在各地区展开活动。中国回教俱进会滇支部是很活跃的地方团体,滇支部下属文化机构“振学社”于1915年1月创办《清真月报》,由马德贵任总编、沙平安任副总编。振学社的宗旨是“阐扬伊斯兰教义,宣传伊斯兰文化,消除回汉隔阂,促进回汉团结,改良伊斯兰教育,提高穆斯林文化水平。”《清真月报》遵循这一宗旨,共出版5期。1919年创办《清真汇报》共1期;1922年出版《清真旬刊》,共出版50期。云南三种回族期刊虽然发行时间不长,但在民国初年有很大影响,使云南在传播伊斯兰文化方面成为全国的中心之一,为培养云南地区的回族知识分子起了很大作用。至1929年2月,回族俱进会滇支部又创办《清真铎报》,马适卿、马慕青任主编,纳忠实际负责。其后由于纳忠赴埃及留学,由纳训主办,1934年出版34期后停刊。
京津地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回族先进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从清末民初到30年代,天津报界的“三刘”--刘孟扬、刘霁岚、刘髯公就一直活跃在中国新闻界。刘孟扬(字伯年),清末秀才,主张改良,鼓吹君主立宪。1902年任《大公报》主笔;1905年任《商报》主笔;1909年自办《民兴报》;1911年4月创办《白话晚报》;同年12月创办《白话晨报》,大力提倡白话文;1916年9月又办《天津午报》。“五四”运动后,报社由其弟刘铁庵等负责,本人从政,热心公益事业,曾任天津报界同业公会理事长、回教联合会会长等职。刘霁岚(名岫,以字行),天津实业家,经营药厂、银号、化工厂、戏院等,1923年创办《评报》,自任社长,聘高辑五、徐雅松等经办,不久增办《时报》。两报发行量最高时达四五万份之多;1934年因发表批评蒋介石、张学良的评论,遭国民党政府查封,后改名《平报》继续出版,1937年天津沦陷后停刊。刘髯公(名学庸,字仲儒,髯公为其笔名),1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等合办《新天津报》,敢于抨击军阀政府,在北方销路大增,日发行量达万份。1928年增刊《新天津晓报》《新天津晚报》《新天津画报》(周刊)、《新人月刊》《文艺报》(三日刊)等。1930年《新天津报》抨击天津《黄报》诬回文章,迫使《黄报》停刊。1937年天津沦陷前夕,《新天津报》发表抗日社论后停刊。1938年刘髯公被日寇逮捕,遭严刑拷打,保外就医时病死。天津“三刘”所办报刊虽不是宣传伊斯兰文化的回族报刊,但他们作为回族知识分子,在回族文化史上乃至中国报刊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继“三刘”之后,着名的伊斯兰学者王静斋于1927年在天津创办了《伊光》月刊。其宗旨是改良宗教,阐扬教义,该刊内容主要是介绍各地教务信息,宣扬伊赫瓦尼派宗教观点。《伊光》共出版106期,抗战爆发后,社址先迁到武汉、郾城、重庆、宁夏,1940年停刊。
这一时期北平的伊斯兰学者和回族社团也相当活跃。1916年北平成立清真学理译着社,编辑出版《清真学理译着》一期,编辑主任为王友三,编辑王静斋、张子文。1921年北平清真书报社成立,创办人为马魁林阿訇,该社除出版伊斯兰书籍外,还于1921年编辑出版《清真周刊》、1931年出版《正道》杂志(此刊原为追求学会编辑,半月刊,1934年1月改为月刊)。20年代北平出版的回族期刊还有《穆声》(1924年)、《震宗月报》(1927年)、《月华》(1929年1月)、《穆光》(1929年2月);30年代有《成达学生会月刊》(1930年)、《伊斯兰青年》(1931年)、《北平伊斯兰》(1931年)、《正道》(1931年5月)、《励进》(1931年)、《伊斯兰学友会丛刊》(1931年11月)、《醒民》(1932年)、《回族青年》(1933年1月)、《西北》(1933年)、《觉醒钟》(1934年)、《成师月刊》(1934年4月)、《成师校刊》(1936年4月)、《西北周刊》(1936年3月)、《回教周报》(1936年)、《回族文化》(1937年7月)等。其中《月华》是回族报刊中历时最久、学术水平很高的刊物,它由马福祥(云亭)、唐柯三、赵振武、孙绳武(燕翼)等创办于成达师范,先后有孙绳武、赵振武、庞士谦等任主编。该刊以发扬伊斯兰教精神、增进回民的国家观念、提倡中国回民教育及生计为宗旨,文章内容为学术研究、阐扬教义教理、国内外穆斯林信息等,调查记事、史料文物等,代表性文章有《回教源流考》(萧月笙)、《认主学大纲》(马坚)、《伊斯兰教法史》(庞士谦)等。该刊抗战期间迁至桂林、重庆,后迁回北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才停刊。
南京是我国回族聚居较多的城市之一。早在1920年,爱国实业家马衷陆就创办了《南方日报》(又名《江南日报》),可惜马衷陆于次年去世,该刊停办。以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地区的回族报刊出版更多,其中着名的有《灿烂》(1931年11月)、《呐喊》(1932年9月)、《突崛》(1934年5月)、《文化周报》(1934年)、《边铎》(1934年3月)、《天山月刊》(1934年10月)、《晨熹》(1935年1月)、《回族青年月报》(1936年)、《中国回教青年学会会报》(1936年9月),以及《古兰日报》(1936年由《文化周报》改刊)。
近代以来,上海成为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出版的回族报刊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1920年1月,尹光宇创刊《清真月刊》,由寰球清真青年会发行,有《教义》《时评》《时事汇志》《回教名人轶事》《回教历史》《智库》等栏目。其后,中国回教学会在上海出版《中国回教学会月刊》(1926年1月),到1929年10月改为季刊,但只出一期后停刊。1929年傅统先、鲁忠辅等组织上海回教青年研究社,出版《回教青年月刊》,共出12期。其他期刊有《伊斯兰学生杂志》(1931年)、《人道》(1934年6月)、《伊斯兰妇女杂志》(1936年4月)等。《伊斯兰妇女杂志》由上海伊斯兰妇女协会何玉芬、陈云彩等创办,鼓吹“给予回教妇女以一种新的认识,并打破历来妇女所受一切缚束。”该刊是回族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杂志,标志着回族妇女正在觉醒。
广州是最早接触伊斯兰教的中国城市,回族在这座城市已经居住了一千多年。广州较早的回族刊物有《晨光周刊》(1925年)、《天方学理月刊》(1928年10月)、《穆民》(1931年1月)、《塔光》(1936年)等。其中《天方学理月刊》由云南伊斯兰学者马联元之子马瑞图任主编,共出版六卷,是我国东南地区最早、最有影响的伊斯兰刊物之一。
全国其他各地也纷纷创办了回族刊物。如江苏镇江于1921年6月出版《三山日报》(总编童诣平)、1924年创办《清真月刊》;四川于1928年7月出版刘潜孟主编的《清真导报》;东北伊斯兰学友会于1931年在北平发行《伊斯兰青年》月刊,1933年在西安复刊,由西安伊斯兰青年社出版;湖南常德于1931年由马斌创办《回民》月刊、1933年马大伧创办《穆音》月刊;广西桂林于1933年出版《醒蒙月刊》;山东泰安回教青年学友会于1933年出版《东光》月刊;河南郾城于1933年创办《开宗月刊》;广西南宁于1933年创办《广西回教》;河南开封于1935年1月出版白寿彝主编的《伊斯兰》月刊;湖北汉口中华回教公会汉口分会于1935年创办《华族周报》;青海西宁青海回族促进会于1935年出版《昆仑》月刊,1936年青海回教青年学会创办《回教青年》;广西柳州回教堂于1937年创办《柳州回教特刊》;镇江着名回族人士法捷三、童仁甫、戴百川等于1936年创办《回民报》,报道镇江地区及国内其他各地伊斯兰教活动情况,阐发伊斯兰教教义。
此外,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于1930年发行《穆士林》季刊,以阐扬教义、提倡教育、服务穆民为宗旨。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活动的展开,其舆论宣传也渗入回族界。1924年10月上海回光社创刊《回光》月刊,由左东山(日本人)、丁沛霖为编辑(第2卷起左东山、李庆云任主编),内容以伊斯兰教义、伊斯兰国家介绍、时事消息为主,同时发行英、汉、日文版,其目的是挑拨回汉关系、鼓吹回族独立,分裂中国。1925年因上海清真寺董事会反对,左东山返回东京,该刊停办。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回族报刊的宣传方向也转向宣传抗日。它代表了广大回族同胞抗日爱国的心声,在唤醒回胞,动员回民踊跃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中,作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