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03

第3章 唐宋时期的回族先民(2)

较之陆路交通,海上运输在货物的装载数量上具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瓷器的运输更安全。因此唐代以后,中国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多经海上运抵西亚及东非。而琉璃、乳香、蔷薇水、珊瑚树、珍珠、象牙、龙涎等阿拉伯特产也多经海上东传南亚和中国。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既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传播了文明与友谊,也为更多的阿拉伯和波斯商旅的东渐,以及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的东传,提供了极重要的有利条件。

二、中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国的关系

(一)唐朝与大食的关系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其继承者建立了阿拉伯哈里发帝国。阿拉伯帝国在《新唐书》《旧唐书》、杜佑《经行纪》等书中作大食,《求法高僧传》作“多氏”,慧超《往五天竺传》作“大寔”,《唐大和上东征传》《继业行纪》作“大石”,均系波斯语Taziks、Tasi的音译。

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于637年出兵波斯,击败波斯萨珊王朝国王伊嗣俟三世,并攻占波斯首都。642年,欧麦尔再次发兵,双方激战于尼哈旺德,波斯大败。伊嗣俟三世逃奔吐火罗(今阿母河南一带),于651年在木鹿(今土库曼斯坦马里)被杀,波斯萨珊王朝亡。

就在波斯萨珊王朝灭亡的这一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正式遣使与唐通好。《旧唐书·大食传》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瞰密莫末腻,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瞰密莫末腻”并不是专称,是阿拉伯语Amirol mummen的音译,意为信徒的首领。此处专指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Othmen,644~656年在位)。据《册府元龟》等书的记载,自永徽二年(651年)到贞元十四年(798年)的148年间,大食国遣使来华达39次。大食国于公元661年第四任哈里发阿里去世后,子哈桑继位,麦加古莱氏部落倭马亚家族的穆阿维叶不予承认,哈桑宣布退位,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661~750年)。因其尚白,中国史书多称为“白衣大食”。公元750年,麦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阿巴斯后裔阿布尔·阿巴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因其尚黑,中国史书多称为“黑衣大食”。

盛唐时,中国的势力已远达中亚乃至西亚,而阿拉伯兴起后也东扩至中亚。两个强盛的国家首先在波斯问题上发生冲突。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死后,其子卑路斯逃奔吐火罗。唐永徽五年(654年),卑路斯遣使入唐告难并求援兵,高宗以路远不可发师。唐龙朔二年(662年),卑路斯再次遣使入唐,诉说阿拉伯入侵,高宗以疾陵城(今伊朗俾路支-锡斯坦省东北)置波斯都督府,命卑路斯为都督,旋改立为波斯王。未几,又被阿拉伯所灭。唐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对峙已经形成。随着大食势力的步步进逼,中亚各国纷纷向唐朝求救,康国、安国、俱密在开元七年(719年),吐火罗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均遣使上表求救,连南天竺也在开元间乞师讨大食。唐与大食的冲突已不可避免。

天宝九载(750年),唐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讨石国(昭武九姓之一,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缚献阙下,斩之。石国王子逃奔昭武九姓诸胡国,诸胡国闻之皆怒,遂引黑衣大食共攻四镇。仙芝率蕃汉三万余众西击大食,深入千余里,至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军相遇,双方相持五日,仙芝大败,士卒死亡殆尽,仙芝及余部数千逃归。此战,唐朝在中亚势力衰退,石国等臣服大食。

是时,吐蕃王朝正值墀松德赞时期,亦以武力扩张势力,东接唐朝,北接回纥,西连大食,南并大理,并远征天竺,军队到达恒河北岸。大食与吐蕃初相友善,曾支持吐蕃侵犯唐境。后双方结怨,互相攻扰。公元786年,黑衣大食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即位,派兵东征吐蕃,吐蕃征调河陇地区大半兵力西御,大食兵退去。

唐朝也曾派遣使臣到大食。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5年),曾任唐州(治今河南泌阳)刺史的达奚通(又名达奚弘通)出使阿拉伯,他自赤土(今马来亚半岛南)西航至虔那(今阿拉伯半岛南),途经三十六国。此次出航未见史料记载,但他归国后撰有《海南诸蕃行记》,《新唐书·艺文志》《玉海》卷十六所引《中兴书》亦提到此书所述为达奚通西航之事。

另一位到过阿拉伯的唐人杜环也撰有一部《经行记》。杜环是着名史学家杜佑的族子,曾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大食,于怛逻斯战役中被俘,被押解到阿拔斯朝国都苦法(Kufa,今伊拉克纳杰夫),并在大食居住长达十二年之久。唐宝应初年(762年),才由波斯湾搭乘海船回到广州。其后,他据自己亲身经历着成此书,介绍了阿拉伯地区的诸多情况。原书已佚,仅杜佑《通典》中摘录有部分内容,从残留的片断中可知,《经行记》是我国关于伊斯兰教的最早的着作,其中关于大食国的记载也很有价值:大食,一名亚俱罗(大食早期都城Akula,今之库法--引者)。其大食王号暮门(阿拉伯语Amir al mummenin——引者),都此处。……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通典》卷一三九,《西戎·大食》。)

怛逻斯战役虽以唐军失败而告终,但客观上却带来了中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唐军被俘的士兵有许多是工匠,中国的造纸法、丝绸织造术、陶瓷制造法、炼丹术等在这之后传至阿拉伯国家。当时中亚的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出现造纸场,至八世纪末,巴格达、大马士革也建立了造纸场。大食的许多物产也在此时传入中国。

怛逻斯战役也没有影响中阿交聘往来。据《册府元龟》等中国史籍记载,天宝十一载(752年)黑衣大食遣使来朝,到十五载的五年间,大食使臣多达八批。安史之乱爆发后,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应唐之请,大食曾派兵助唐镇压叛军。安史之乱平定后,这批大食士兵留滞中国。

唐五代时来华之着名阿拉伯旅行家主要有:

1.苏莱曼(Sulaimen al-Tajir)

阿拉伯商人,曾经商于印度、中国等地。9世纪上半叶到过中国,回国后向别人叙述其经历。他人据此写成《公元851年刊定之中国印度见闻录》(Relaiton de la chine et de L’lnde redigee en851),书中因有“商人苏莱曼提到……”,故又称《苏莱曼游记》。中译本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之卷一。书中记中国广州等城市甚详,其中有关穆斯林及蕃坊情况颇为珍贵。对中国的介绍也很全面,诸如中国之国王、官制、薪俸、法庭、法律、刑罚、国库、税收、货币、金银、陶器、交易、借贷、婚姻、丧葬、音乐、语文、教育、医药、卫生、宗教、衣着、装饰、食物、饮酒、喝茶、行旅等等。

2.伊本·瓦哈伯(Ibn Wahab)

瓦哈伯为巴士拉人,迁居尸罗夫(今伊朗塔黑里)。9世纪下半叶来华,从广州到首都长安,受到唐僖宗接见,受赏赐。瓦哈伯后来回忆其在中国之经历及与僖宗之对话,其记录保留在阿布·赛义德·哈桑之《中国印度见闻录》中。阿布·赛义德·哈桑(Abu ZaidHassan),尸罗夫人,他并未到过中国。他在916年左右通过对商人、航海者的了解,对苏莱曼的见闻作出考订,写出《中国印度见闻录》续集。其中保留了伊本·瓦哈伯与中国皇帝谈话记录等资料,对中国作了更详细的介绍。中译本由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为《中国印度见闻录》之卷二。

3.马苏第(Al Mas′udi?~956年)

马苏第,中文又译麻素提、马斯欧迪,巴格达人,曾游历非洲埃及、桑给巴尔和巴勒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占婆和中国等地,是阿拉伯着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所着《黄金草原》(又译《黄金牧地与宝石矿藏》),详细记载了欧亚大陆的地理状况、中国社会状况和商贸情况。

4.伊本·麦哈黑尔(Abu Dulat Mis"ar ibn Muhalhi)

他于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随中国使者东游。所着游记全文已佚,但后人曾辑录其中重要片断。

此外,还有一些虽未到过中国,但通过调查了解,写出了不少有关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着作,如伊本·库达特拔(IbnKhurdadhbin)所着《道程及郡国志》,就是一本重要的地理着作。

(二)唐朝与波斯的关系

大食崛起后,于642年发兵东侵波斯。651年,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在木鹿(今土库曼斯坦马里)被杀,波斯萨珊王朝亡。伊嗣俟之子卑路斯遣使入唐告难,唐高宗以途远不可发师。662年,卑路斯又遣使入唐,再次请求援助,高宗于疾陵城(今伊朗俾路支-锡斯坦省东北)置波斯都督府,以卑路斯为都督,后改立为波斯王。未几,又被阿拉伯所灭。卑路斯于咸亨四年(673年)及五年十二月两度入唐,觐见高宗,唐授为右武卫将军。卑路斯在中国病卒。

卑路斯之子泥涅师退居吐火罗(在阿母河南一带)坚持抗击大食达20余年,后来部众离散,不得不于景龙元年(707年)入唐,唐授为左威卫将军。

据《册府元龟》等书记载,从贞观十三年(639年)到大历六年(771年)的132年中,波斯遣使入唐有34次,其中包括波斯国王、王子、首领、将军、城主等。除了上述卑路斯及其子泥涅师外,还有许多着名的波斯使臣。

阿罗喊原为波斯国大酋长,显庆年间(656~661年),出使来华,高宗“即授将军北门领使,侍卫驱驰。又差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及诸军立功,非其一也”(端方:《陶斋藏石记》卷二一,《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阿罗喊官至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并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建有私宅。景云元年(710年)四月一日去逝,终年94岁。其子俱罗等人葬其于洛阳建春门外。阿罗喊入唐后的事迹是比较显赫的,他为唐朝招慰诸蕃,安定西部疆域,故获得殊荣。从中亦可看到,阿罗喊在唐朝为官时,也曾传教,拥有“私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来华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活动及生活情况。

又有波斯陀拔斯单(今里海南)王忽都汗,《旧唐书·波斯传》载,“世为波斯东大将,波斯灭,不肯臣大食。天宝五载(746年),王忽都汗遣使入朝,封为归信王。”可见波斯亡于大食后,其残余势力仍在反抗大食,并与唐朝保持着联系。所以唐代史书中的“波斯使臣”主要是指没有臣服大食的波斯残余势力。大约过了一二个世纪后,波斯反抗势力渐渐消灭,波斯人也改宗皈依伊斯兰教,波斯终于伊斯兰化。

除了一批来华的使臣外,早期入华的波斯人也涌现了许多人才,其中包括将领、官宦、文士、方技。着名的有李元谅、安附国、石处温、李彦昇,以及入蜀的李珣、李玹、李舜弦三兄妹等。

李元谅的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李元谅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元谅长大美须,勇敢多计。少从军,备宿卫,积劳,试太子詹事,镇国军节度使”(《旧唐书》卷一四四,《李元谅传》。)。其后,加御史中丞,迁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潼关防御等,又加检校工部尚书。兴元元年(784年),李元谅力克叛军,收复京师,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实封七百户,赐甲第女乐,仍与一子六品正员官。贞元三年(787年),其奉德宗之命率部与吐蕃会盟,又受到优厚的赏赐,加右金吾卫上将军,赐李姓,改名元谅。在此之后,他“身率军士,与同劳逸”,于良原屯田垦植,屡建功勋。后卒于任上,时年61岁,“帝甚悼惜,废朝三日”,并赠官司空,追谥庄威(《新唐书》卷一五六,《李元谅传》。)。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李元谅入唐很早,很可能是其父辈即已在唐朝入居,因此其自幼才有被宦官收养的经历。入仕以后,其功绩之大,官位之显,已令《唐书》编纂者为其立传,可以说是阿拉伯及波斯人中的佼佼者。